..续本文上一页心情,在你今生的果报还没有受完之前,你的果报体还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有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毕。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无色界的「出世心」──我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他应该要赶快的「灭离彼趣」,远离这个无色界的果报而趣向涅槃,但事实上他没有办法进入涅槃,因为他还有剩余的业力要受完。
巳二、依非想非非想处辨(分二:午一离二趣灭离 ;午二难非所依处) 午一、离二趣灭离
这当中分成二段:「一、离二趣灭离;二、难非所依处」。看「离二趣灭离」: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
假设一个人「生」到「非想非非想处」,这个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太深,古德说「为三昧酒所醉」,所以他的内心极度暗钝,不能够在这个地方起观。所以这个时候,他要入于下一界的「无所有处」定,在无所有处定当中,生起一个「出世」的智慧──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个时候,他的果报体是非想非非想处,但是他入的是无所有处定,但是他生起的心是出世心。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他应该「二趣悉皆灭离」,非想非非想处跟无所有处都应该灭离,因为他这个时候的心是出世的心,是无漏的心,是无所得相应的。这以下提出一个总结,这是不合道理的。
午二、难非所依趣
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因为这个无所得相应的清净心,它不能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处」,不可以!因为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果报是有所得的,是杂染性的;他也不能「依无所有处」,因为这个也是杂染性;当然也不能「依涅槃」,因为这个出世的心,这个时候还是因地,还是一个生灭法,它有时候现前,有时候不现前,而涅槃是不生不灭的,不能有生灭相,它是一条直线的,不能有断续的。这样子的话,问:一个圣人入了出世心,这个时候,这个出世心还是一个有为法、还没有成功的时候,他不以欲界果报为依止处,也不以涅槃为依止处,那他依止谁呢?就是依止阿赖耶识,暂时由阿赖耶识来保存。
我们修行,在本论当中它的思考,它一直要你住在阿赖耶识来思考。为什么呢?当然,你能够入真如门那是最好的,有时候我们从真如门出来,面对这个有为的对立法,这个阿赖耶识是一个重要的思考。你一个人不住在阿赖耶识,你就会在果报中打转,你会被一时的感受(快乐、痛苦)、一时的思想这种情绪所干扰。你经常住在阿赖耶识,你就知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杂染的业力,我必须消除;有很多清净的功德,我必须建立。因为有这样的思考,你就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对于这个果报──阿赖耶识释放果报的时候,你不要太在意。当然果报的刺激也不能太严重,基本上吃、穿、住的所需足够以后,所有的果报体,佛法的意思:我们在面对果报的时候,要把那种感受降到最低;但是因地你要很小心,你每一件事情要做之前,要非常精准的思考,「菩萨畏因」,因为你的每一个因地的造作,都会保存到阿赖耶识,对你临终的正念都有主导的影响。所以说,你经常依止阿赖耶识来思考事情,你会对今生的果报放弃,我们可以这样讲:你不放弃今生,就没有来生,可以这样讲。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去经营今生,你的来生不可能庄严,你要追求果报,你一定会放弃因地,这二个在菩萨修行的时候,不能二全。你要追求果报,你就要花很多精神体力,在眼前的果报里面去努力;你要追求来生,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什么事情对你来生会有帮助?所以说,生命就是一个抉择,你要追求来生,肯定要放弃今生;你觉得今生很重要,你就要牺牲来生,就是这样子。你能够生起这样的思考,就是观察阿赖耶识,你要依止阿赖耶识而住。
前面所说的,都是约着生命存在的时候,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一个角色;这以下说明死亡的时候:
子二、约死位辨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 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这个地方是约着死亡的时候。一个人即「将」死亡的时候,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都会表现出来。假设是善业起现行,这个善业是轻飘的,所以这个温度是从脚「下」开始「冷」起;如果是恶业起现行,这个恶业是粗重的,你的温度是从头部开始冷起。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就是因为「寿、暖、识相依持」,就是你这个业力跟温度是被心识所依持。假设你「不信有阿赖耶识」,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你死亡的时候,第六意识已经梦觉了,那谁来摄持这个业力、谁来摄持这个温度呢?只好说是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不可能有温度的变化,不可能!这个地方是约着死亡的时候,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一个角色。最后作一个总结:
癸三、结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所以我们在观察这个果报的时候,假设你不观察到阿赖耶识,这个有漏果报的相续就不能成立了,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在生命刚开始的投胎,是靠阿赖耶识投胎;成就生命以后,也是靠阿赖耶识来执受;死亡的时候,也是由阿赖耶识带着我们的业力离开这个生命去投胎的。所以在整个果报的生命相续当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辛二、辨二清净(分二:壬一世间清净,壬二出世清净) 壬一、世间清净(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前面的三杂染是讲到杂染的因果,这以下是讲到「清净」的因果。清净的因果有二段:第一个是「世间」的「清净」,第二个是「出世间」的「清净」。世间的清净是招感世间暂时的安乐,出世间的清净是成就涅槃究竟的安乐。先看「世间清净」,这当中有三段:「一、问;二、答;三、结」。先看「问」: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
世间的清净,就是我们依止这个有所得的心,所创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种善业力。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样的善业力不能成立,这种「清净」的缘起不能成立的。先提出一个问,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三:子一举事;子二申难;子三释例) 子一、举事
这当中分成三段:「一、举事;二、申难;三、释例」。先「举事」,举出一个事项说明:
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
假设有一个人,他心中还不能放弃世间五「欲」的「贪」着,还是一个欲界的心情,他还没有生起「色」界禅定相应的「心」情,就是说他心中目前的状态,对五欲还是有所爱乐的心,这个色界的心还没有生起。但是这个人很难得,他想进步,这怎么办呢?他要进步,他一定要借假修真,他一定是依止现前带有「欲」望的「心」,要依止这个带有欲望的心,他「为」了要「离」开这个「欲」望,而「勤修」止观的「加行」,他的起点就是由一个欲望的心开始修行,修习止观。这个地方主要是修习观,观察这个欲界的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观察这个色界的禅定是清净美妙的:这个时候,厌恶欲界、好乐色界,不断的这样修习止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有变化了。好,我们看「申难」:
子二、申难(分二:丑一约界地难;丑二约过现难) 丑一、约界地难
「申难」当中分二段:「一、约界地难;二、约过现难」。约「界地难」: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
。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他刚开始的时候,是依止「欲」界的烦恼来修止观,最后成就了「色」界的「心」。问题是:他从欲界的心转成色界的心,怎么转变呢?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你说由前念来带动后念,欲界的心跟色界的心,它是前后的一个因果关系,「不俱生灭」,它不能同时的作用,你今生是依止欲界的心来修加行,来生变成色界的心,这二个是不同时间的前后关系。前后的关系就不能构成「熏」习,熏习一定要同时同处,这样子,这个欲界的心能够生起色界的心,来当做一个能生的「种子」,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这个是有前后关系的。
丑二、约过现难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
一个人的成功,除非这个人非常精进,否则要成就一个比较殊胜的果报,都是要好几生的努力。他能够成就禅定的心,也不是今生的努力而已,他在多生多劫当中,都是累积很多禅定的种子。假设这个种子不是保存在阿赖耶识,而是保存在第六意识,靠着前念传给后念,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因为「过去多生余心所间隔」,生生世世流转,他有时候可能因为某一个罪业,到三恶道去了,那这种禅定的心被很多因素所中断,「不」能够生起禅「定」的「种子」。为什么呢?「唯无有故」,因为现在已经不存在,中间的间断太多了。这以下「释例」:
子三、释例(分二:丑一释;丑二例) 丑一释
先解释正义,再作一个比况。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
真实的道理应该是说:这个人能够成就禅定的功德,「一切种子异熟识,展转传来,为今亲因缘。」他多生多劫当中,点点滴滴的这个禅定的善业,多生多劫可能经过地狱、饿鬼,但是他的功能没有失掉,一生一生的累积,到现在业力终于成熟了,这个业力是亲因缘;他平常修习止观,这个观临终的时候,对禅定的果报生起好…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