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是「增上缘」,因为这样好乐的心情,去滋润他禅定的心,最后在禅定得果报,这样才是合乎道理的。这以下比况:
丑二、例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这种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就是在「一切」的「离欲地」当「中」,你要从初禅变成二禅,也是这个道理。你首先要先修习二禅的善业力,然后临终的时候,必须对二禅的果报生起好乐、对初禅的果报生起厌离,这个道理都是这样子的。最后作总「结」:
癸三、结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这种善业力跟正念力的相互作用,都必须有一个仓库,所谓的「一切种子异熟识」,才能够使这个果报累积,乃至于表现出来。就是说,一个果报的产生,除了善业力,还有临终的正念力。你说这个正念力,可以由第六意识来主导;但是这个善业力,这个多生多劫,一定要阿赖耶识来保存。为什么不能靠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它做的事情很多,它有时候修禅定、有时候去做一些有的没有的,它这个善心被中断了,虽然中断,但是它的功能被保存下来,这个保存功能就必须靠阿赖耶识。所以没有阿赖耶识的话,我们的生命就变成不决定了。这个地方是说明,你要成就色界的禅定,一定是有禅定的善业力,还有临终的观照力。
壬二、出世清净(分二:癸一问;癸二答) 癸一、问
这当中有二科:一个「问」,一个「答」。先看「问」: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出世」间的涅槃不能成立?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出世心;子二灭定识) 子一、出世心(分二:丑一引教正难;丑二广释闻熏习)
丑一、引教正难(分三:寅一引教;寅二正难;寅三结过) 寅一、引教
回答当中分二段:「一、出世心;二、灭定识」。先看「出世心」,这当中分成二段:「一、引教正难;二、广释闻熏习」。「引教正难」当中分成三段:「一、引教;二、正难;三、结过」。先「引教」,先引用圣教量: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我们都知道,出世间的功德,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没有方向性的,它只是一个善业力,它可能会在人天得果报,也可能会到净土得果报,也可能趋向涅槃;而这个善业力的主导性就是正见,一个清净不颠倒的智慧观照。从有漏世间的果报要转成出世间的功德,这样一个清净的正见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圣教量,佛陀很明确的说明,有二个因素:第一个,「依他言音」:你必须要依止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开示的法语,就是你要有闻慧。听闻这样的法以后,第二个,「及内各别如理作意」:你必须把这个法当中的义理,在心中如理的思惟观察,一次又一次的去消化这个文字,而转成你心中的智慧,透过闻思的智慧相续的作用,你最后的功德,清净的「正见」才能够「生」起。所以你这个智慧,它是有传承的,不是说你二个眼睛一闭,就能够想出来的,它是「依他法音」,依止这个法音的道理再思惟的。
寅二、正难(分二:卯一依如理作意相续心难; 卯二依出世心难) 卯一、依如理作意相应心难(分三:辰一设征; 辰二出过;辰三申难) 辰一、设征
「正难」当中分成二段:「一、依如理作意相续心难;二、依出世心难」。先说明「如理作意相应心难」,如理作意是一个因地的修行,这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设征」: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 为二俱熏?
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必须要相续,不是说你修行五分钟、十分钟就能够成功的。我听闻法音以后,再「如理作意」,这个闻、思的智慧如何相续呢?好,你说是靠耳识,是靠耳朵来听,靠第六意识来思惟:是「耳识熏」习?或者「意识熏」习?或「二」个都「熏」习?提出这个问。
辰二、出过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
这个地方,耳识跟第六意识,都不能扮演摄受这种善功能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在「如理思惟」的时候,这个是独头意识,前五识不能活动,所以你「耳识不」能「起」现行。就算第六「意识」,你有时候修止观,有时候做一些世间的善法,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也是被这个善法的扰「动所间」断,不能相续。所以它们二个都不能扮演摄持清净善法的功能。
辰三、申难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
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你在「如理作意」开始思惟法义的时候,跟过去听闻法义的时候,这二个的相互作用,是有前后差距的。也就是说,你可能去年听到某一个法,那个时候你没有很特殊的感觉;但是这个法不管你有没有感觉,这个法进入到你的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保存下来,等待你以后备用。二年后,你遇到一个障碍,这个时候,突然间这个法的力量生起来了,引导着你在所有障碍当中突破过去。这个时候,假设没有第八识来做仓库,你这个闻思的智慧是「久灭过去」,那是以前闻思的,怎么能够生起后来如理作意的相应之心呢?你听闻的时候,跟你如理作意的时候,在表现出来时候,有前后的距离,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怎么能够保存呢?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修人天的善法,甚至于你修小乘的教法,会发觉你马上可以用得到,因为它本身对生命没有全盘的了解,它只是告诉你如何破除眼前的障碍;但是大乘佛法是把全盘的染净因果告诉你,有的法你马上用得到,有的法你可能不是马上用得到。但是你到了净土以后,诶,突然间你有个智慧现前,那可能是你在某一生当中,听到某一部经、某一部论所得到的收获。所以你在栽培善根,跟善根起现行的时候,是有中间的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是不能成立的。
卯二、依出世心难(分二:辰一出过;辰二申难) 辰一、出过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思惟法义、听闻法义,心中还是夹带着凡夫的有所得心,都还是有漏,虽然这个善根的本质是无漏,但是我们心情是有漏(法是无漏的,心是有漏),最后的结果变成无漏。就是说,你前面的因地是有漏,后面是无漏,如果说没有阿赖耶识来保存,完全靠第六意识,这个地方就矛盾了:怎么有漏的「心」会变成无漏的心呢?也就是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用有漏的「心」来修无漏的法,这个时候二个都存在,有漏的功德归有漏的善根种子,无漏的妄想归无漏,这是各自独立的,那一定要靠阿赖耶识才有办法成立的。
辰二、申难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所以这个有漏的「心」不能「熏」习无漏的正见,既然不被熏习,功能就不能得到传递,它能够生起无漏的正
见,没有阿赖耶识是不合道理的。看最后的「结过」:
寅三、结过
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所以假设我们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因为我们都是依止有漏的心来修学圣道。如果完全靠第六意识,这个善恶的功能不能明确的区分,这样子无漏的善根就永远不能现前,一定是有这个阿赖耶识。你虽然修学这个法是无漏的,你也打妄想,但是进入到阿赖耶识的时候,你第六意识是错综复杂的,有时候起善心、有时候起恶心,所以第六意识是变化很多的。有时候你很想修行、有时候懈怠放逸,但是不管你第六意识多么的变化,进入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它在保存种子的时候,是清楚分明的,它是归类的──无漏的善根归到无漏的种子;净土的善根归入到净土的种子;三恶道的造作,归类到三恶道的种子:这十法界的种子到了仓库的时候,是分得很清楚,就等待你临终的时候,看你生起什么样的念头来滋润它。所以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这个地方是约着出世间的功德来说明。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摄大乘论》跟《大乘起信论》的修习次第,二论当中的差别如何?又如何汇通?
答:我们今天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修习大乘它是一个广大的菩萨道。简单的说,菩萨道有二个重点:一个是云何应住?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是讲到根本问题,「云何降伏其心」是讲到枝末的对治法门。《大乘起信论》比较偏重在真如门,偏重在不生不灭、不洉不净、不增不减离诸对待的不二法门,所以你读《大乘起信论》,很容易会被里面的文字,进入到一种入不思议境。就像智者大师讲「观不思议境」,智者大师希望我们修行者,尽量有空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你一天当中最好有一次的机会,放下那种善恶对立,把有所得的心把它放下,进入到一种没有对立的状态──不思议境,这个时候是真如门,这个叫真如三昧。 但是这个不思议境你也不能待太久,待太久会有什么过失呢?《大乘起信论》后面就说:真如三昧,菩萨待太久会有二个过失:第一个不乐众善,你这个善恶对立消失了以后,你对于无量波罗蜜的善法会不生好乐,产生懈怠;第二个忘失大悲,你会忘掉众生有很多的苦恼。所以,你有时候要无住、要生心,这个时候从真如门又回到了阿赖耶识,又看到了「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又恢复到十法…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