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追求真如,你一辈子找不到,因为你有要向外追求的心;追求真如不是追求,是消灭你的执取,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你说:那这样子这个真如是不是断灭呢?不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当你能够消灭心中执取的时候,它是处处显现的。刚好这句话的意思,远离二边顺入中道,才能够显现真如。第三段作个总结:「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真如亲证的境界里面,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用心念去分别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故名真如。」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修学次第上,大家要知道:你一开始一定是假藉因缘真如,然后再成就离言真如。就是说你现在要渡过这个大海要先假藉船,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刚开始没有船你不能到彼岸。你到彼岸以后,你过去假藉语言文字这些佛法都可以放掉了,因为你得到那个文以载道,那个道有了,这些文字都不需要了;但是这个道没有生起之前,文字相是有需要的:这二个,一个修学的过程,一个是究竟的圆满。
癸二、明随顺悟入
这个地方是讲「随顺悟入」真如的方法。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前面把真如分成二部分:一个是凡夫所认识的真如。我们说什么是真如?我们就假藉佛陀的形容去观照,得到一个真如说「我现在也有真如」,但是这个真如叫依言真如。文殊菩萨心中也有真如,他的真如是离言真如。这二个真如都不错,应该怎么悟入随顺呢?这以下说出方法: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是名得入。
「一切法,虽说」,而「无有能说可说」,这个是破所取相。你要能够悟入真如,你对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法,你不能当真;所以刚开始你对于你的想法,是采取一种否定的阶段。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起很多念头,你都不能相信;等到出家久了以后,你会发觉刚出家所起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出家再久一点,你过去的念头也是虚妄。就是我们刚开始对心念是采取否定的阶段,「慎勿信汝意」,刚开始是这样;因为你遍计执太强烈,「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是破能取相。前面是所分别的境界,这个是能分别的妄想,都要消灭,这个意思等于是修空观,观察所分别的人事境界,都是你的名言所安立的。说这个人非常的好,其实他好不好是一回事,这个好是你自己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人非常不好,这件事情也是你自己名言所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名言要消灭,我们虚妄的分别心那个心念也要消灭,这样子就是随顺真如了。等到连那个观照的心念也不可得,所谓的离言真如,这个时候正式证入了。刚开始我们成就依言真如叫「随顺」,最后证入离言真如。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趋向真如的时候,是先成就它的空,然后再成就它的如实不空。唐朝的福建有一座雪峰山,雪峰山住了一个雪峰禅师,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在北边有一个禅师,从北方来参访雪峰禅师,拔山涉水非常辛劳,到了雪峰山以后,他就顶礼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老远的北部而来。」这时候雪峰禅师说:「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参访的禅师说:「我是仰慕道德,不畏辛劳。」这个时候雪峰禅师说:「你来这个地方有什么目的?」「我请善知识开演甘露法门,开演我解脱之道。」雪峰禅师讲一句话:「出去!」就走了。这句话是说「解脱之道」,就是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妄想要活动需要有个桥梁,就是名言,你应该从你自己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名言当中解脱出来,就是所谓的「虽说」,而「无能说可说;虽念,而无能念可念」,这个就是随顺于真如之道,这所谓的「出去」,就是出离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壬二、即示大乘体癸一、略标释
「大乘」的「体」性,当然是真如。前面把真如的相貌跟随顺的方法说出来;这以下把真如的相貌,假藉言说再详细的分别。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真如」的本性,我们讲到这些佛菩萨亲证是离言说相;但是凡夫要假藉「言说」,假藉言说就产生「二种」的差别:「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如实空」,他所空的是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空掉的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所以刚开始是先「如实空」,产生否定。「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如实不空」是说:我们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但是不能生起断灭见,因为真如它是「有体」性的。凡夫的分别心这种遍计执是虚妄的、没有体性;比如说你晚上看到一条绳子,你看到绳子心中出现蛇的影像,这就是你的遍计执,这个你不能说它有体性,这你自己捏造出来。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本来都没有的;但是真如不能说没有体性。你这样子观察,其实你只是随顺真如,因为它本来就有体性的。这个体性是什么体性?「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能错认消息,你说「真如具足无量性功德故」,那就不劳我修,落入自然外道。什么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呢?简单的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无生理,所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他解释这个「性具」说:什么叫做自性具足无量功德?这个「具足」什么意思?说一切法是不能自己生起。说你自己生起富贵,不可能。你自己不能生起富贵,那么是他生?还是上帝、大梵天送给你的?也不是。他自己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那不能生是怎么生呢?是假藉布施的因缘,把你具足富贵的种姓表现出来。假设你的自性没有具足富贵的本性,缺乏内因力,你再怎么修布施都不能产生富贵。没有种子,你怎么灌溉也不能生出水果,所以一定要有内因外缘。它这个「无漏性功德」就是说:你只要有造作,这个果报就会出现,「一切法因缘生」,所以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以这个地方是从否定了以后,再重新的肯定。
古德在开悟的时候,他讲出一个相貌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人他所悟的理是什么理?从他的话可以知道消息。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他心中所安住的理是远离一切的虚妄名言,「心空如太空」。但是他是不是断灭呢?没有断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他那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现前一念心性没有消失掉。所以他的空是跟真如相应,不是跟小乘的偏空相应。所以你要判断这个人他修空观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保存在「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是非常重要的,简别大小乘的空。大乘的空,它有跟如实空相应,它也跟如实不空相应,顺入中道。
癸二、广释成子一、释空义
「广成」当中,把这个「空」跟「不空」作一个说明。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说是「空」,前面讲如实空是显现真实性。什么叫真实性呢?简单的讲「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刚开始在断恶的时候,我们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无量无边颠倒熏习的烦恼跟罪恶都要消灭。誓断一切恶,你要能够经常观察「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对你断恶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这个烦恼跟罪业是虚妄相,是虚妄有的,不是本来有的,所以断恶是可以做到的。什么叫做清净呢?就是「染法」它有没有存在?有,但是它「不相应」。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这个「虚妄念」没有真实的染污到我们的本性。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用四句偈把「一切法不相应」这句话开出来:它不是「有相」,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也不是非有非无,双否定;也不是亦有亦无。不是「非一、非异」,也不是亦一、亦异,也不是「非非一、非非异」。就是离开四句的分别。简单的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这些「妄心」无量劫来虽然打了无量无边的妄想,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清净本性没有被染污。换句话说,恢复清净本性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这些妄念没有真正的相应。「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他所要空的就是妄念,这是空义。看第二个如实「不空」:
子二、释不空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前面在对治我们的心念,是采取否定的方式,「觅之了不可得」;这以下再重新肯定。「不空」就是说,在我空、法空的相应之下,这样的我空、法空的基础的无生理体当中,它具足「常恒不变」的清净功德。换句话说,诸佛的无量功德庄严,我们是有可能成就的,有这种成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愿意布施,我们就能够出现福报;只要我们愿意持戒,就能够成就尊贵身;只要我们愿意忍辱,我们一定可以成就所谓的庄严:每一个因缘都能成就某一种功德,这个就是「不空」。「亦无有相可取」,虽然这个不空是没有可相可取,因为「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前面的染污法是偏重在断恶,所谓的染法不相应是断恶;这个地方是生善。当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性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起誓修一切善,生起善法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善的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在成就真如的二个方向、二个目标。
这个地方讲如实空跟如实不空,我们刚开始是先修如实空,先偏重在如实空;但是因为你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你也知道有如实不空。所以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他不把这个心性的本性断灭,他只是破坏遍计执。所以这个地方大乘修空观,跟小乘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这句话,对我们消灭妄想很有帮助,说清净就是染法不相应。不相应这句话《楞严经》说:非和合、非不和合。我们也可以根据《楞严经》的这个方法作一个实验。我们请维那师慈悲,大力的敲这个钟。(当──)我们每一个人这个现前一念明了的分别心性,刚刚都听到了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钟声。这个钟声所谓生、住、异、灭的这个生灭门,它本来没有,后来生起了;生起以后,相续一段时间,变小,然后消失掉。我们的心跟这个钟声的关系是怎么样?说「一切法不相应故」。我们这一念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这个心跟钟声完全和合,如果真的和合,那这个钟声应该永远不消失;但是现在你听不到钟声。所以你不能够说它完全和合。你说它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听得到钟呢?你说我跟钟声完全不和合,那你就听不到钟声了。所以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钟声如此,一切法亦复如是,它没有真正的染污你的本性,但是它又如梦如幻的宛然存在,宛然存在它又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体。这个妄念就是这么回事,这个妄念跟我们的清净本体就是这么回事。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染污你的本性,它可以消灭。这件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大家体验看看,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个观念你要懂了以后,你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以前发愿,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这个发愿的声音很小声。你说:烦恼这么多,我有很多欲望,怎么断?但是你说「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时,你可以很大声的在三宝面前宣布:烦恼无尽誓愿断。没错!产生圣解。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正见的资持,不是靠一点宗教情操仰信三宝,这个是不能持久的。这个地方,我们透过教理的学习产生观照;所以本论的发心,它是放在正见的后面,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就是说,你要能够如实的观照生命的染境因缘,才能够真实的发菩提心,依止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的法门,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
有二个问题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问:法师曾在课堂中提到:修我空观、法空观能够悟入真如门,是悟入真如的一个前方便。中观跟如来藏的思想差异,是否是在如实不空的认知?
答:是的。中观,它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然这个「观」可以观察色身,也可以观察内心。当你用这个法来观心的时候,你观察你的心有善念、恶念,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你不一定会感觉得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具足诸佛的这种功能,你不一定有。所以智者大师把中观的学派判作通教,通前通后。利根的人通前别圆,钝根的人修中观就通到藏教去了。假设你过去有大乘善根,你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能够依止不空的体性而发菩提心;假设你小乘善根强,修空观就把这个心性的功能消灭掉了,就入了偏空涅槃。这个大乘的空跟小乘的空差别在这个不空,没错。
问:请问真如跟如来藏之间的差别为何?是否代表都是清净的自性,只是后者就生灭门来说?
答:这个真如,在本论当中的定义就是如来藏,后面会说到。法藏大师解释说:这个如来藏就是真如,不同的名称,但意义相同。本论的缘起,诸位后面的学习会发觉:马鸣菩萨解释本论是讲得非常详细,他都是先略说,再广说,就愈讲愈深。当然你对教理的了解愈深,你观察的愈肯定,你对你未来这个生命水流的方向何去何从,就更加的肯定、更加的正确。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八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