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八卷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种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一段论文是讲到真如的体性,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这个地方。真如的体性,它是超越时空的一个整体生命,它在空间上是总相,在时间上是不生不灭,它是超越有时间障碍的个体生命。既然它超越时空,那我们这个个体生命当然是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就是时间会变化,空间也会有变化,这些时空变化的个体生命是怎么来的?因为有妄念。我们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心有向外攀缘的心,我们不喜欢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这一动以后,就没完没了,就开始产生很多很多所谓的个体生命,所以这些个体生命是很多很多的妄念所变现出来。当我们把妄念都消灭的时候,这些生命的流转果报就消失了。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在做梦的时候,一个梦接一个梦,一念的梦心变现很多的山河大地,你也真实感受到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一念的梦心所变现。这个梦做完了,你又做另外一个梦;另外一念的梦心又变现一个果报。等到你哪一天晚上做五六个梦醒过来以后,就是等你有一天成佛以后,你已经把心带回家以后,你再观察:你过去的流转因缘,是「觅之了不可得」,「醒后空空无大千」,原来都是一念的颠倒,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若离妄念」,这些「境界」就消失掉了,因为它本来就是妄念所变现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些流转跟还灭因缘说出来,这以下是正式说明怎么样能够消灭妄念?什么是我们的家?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一切法」的本来面目,「从本以来」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色身,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或女人的色身,你这个色身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思想,有受想行识不同的感受分别,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是你过去的某一个妄念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你的本来的面目。这怎么办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就是破我们的遍计执。就是说我们凡夫在分别当中,有一个所分别的境相,这个分别的境相是一个言说相、或者是名字相,这个名字就是文字。比如说我们要表达一个观念说「这朵花很漂亮」,当然我们有名言以后,由这个分别心依止「这朵花很漂亮」这几个字,就开始产生分别。事实上佛法说,这些依止名言所产生的分别都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这朵花很漂亮」,这朵花不管漂不漂亮,它那样就是那样,它不漂亮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这个花是一个妄念的因缘变现出来。这样的相貌,我们说「你很漂亮」、「这个人很丑陋」,这些都是遍计所执。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破这个粗的遍计执。就是说由言说相、由文字相所安立的各式各样的概念,这些都要消灭掉,否则你没办法恢复本来面目,这是第一个破遍计执。

  第二个是远离依他起,「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依他起性我们不能说破坏,因为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你说我现在的身体一天到晚老病死太痛苦,我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掉。不可以!你只能够说远离,不随它而转

  解释是「不垢不净」,它没有垢、也没有净。当然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会感到垢净,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内心善良的功能增加了;我今天持了一个〈楞严咒〉,这个善法增加了;我又打了一些恶念,恶的法也增加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在染净当中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个时候你远离这个染净的概念。第二个「无有变异」,这个「变异」就是增减相,你的功德增加了,过失减少了,当然这也是好念,但是这个好念不如无念,再把这些增减的概念消失掉。第三个「不可破坏」,「不可破坏」。远离这个依他起,这怎么办?观察这些依他起的本性是「毕竟平等」。「毕竟平等」法藏大师法藏大师说是「不生不灭」,它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的相貌。当我们面对心中的名言,用念佛、或者持咒断除名言的相续,一方面对于依他起性产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观察,这个就是第二个方法,远离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它一定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的对立差别。当我们破除遍计执,远离依他起,第三个工作也是很重要,「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的二个修学──破遍计执、远离依他起是一个否定式的;这个「唯是一心」是肯定。这个地方等于是简别二乘的偏空,说小乘学者跟大乘学者修空观的差别:小乘的空观是一个理性,大乘的空观是心性,它有明了性。所以小乘的空是灭色取空,它不能够有心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小乘的空观不允许有明了性、不允许有生命现象,有生命现象就不是空,会障碍你的空。所以小乘的涅槃是不能有生命的现象,大乘的空是容许有明了性。这个明了性本身没有错,错在妄念,你把妄念消失了,这个清净的心性就是空,就是清净心。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喜欢讲清净心,强调这个空是有明了性,所以「唯是一心」,它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强调:你修空观不能断除生命的现象,这叫真如。当你修空观的时候,你把一切的妄念消失了,心性的明了功能也消失了,那就不是真如,那是偏空涅槃。所以这个地方「唯是一心」就是当你大死一番以后,重新再肯定──「唯是一心」。你要保存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个明了的功能要保存下来,你依止这个明了心性,才能够从空出假,显现八相成道,广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如。否则你这个心性一断灭以后,那就是一滩死水,什么作用也生不起来。所以第三段也是很重要。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所谓的本来面目,把我们的家找到。

  本论说是生起信心──大乘的信心,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当然主要还是以根本,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你在三宝中所有的造作都是虚妄的。依止妄念所修的善业,都是虚妄的果报,还是在生灭门打转。禅宗有一个禅师叫做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一般禅壳子的参学都是年轻的,只有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那个地方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心中的家还没找到。这个时候遇到一位老禅师看他这么年纪大了,就点他一下说:「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说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安住的处所?当然这个地方不是说身体没有住处,是说你内心当中这个家还没找到。赵州禅师受到这句话刺激以后,他去打坐,开悟以后他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原来向外到处去参访善知识找这个家,结果原来家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找得到。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就是我们返妄归真的一个依止处。

  子二、显法离言

  前面这一段「借言诠法」,是假藉言说相来诠释真如;这以下「显法离言」,是说明我们亲证真如的这个相貌,就是圣人的真如是什么相貌: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前面的真如是假藉佛法的文字来表诠真如,这以下是说明真正的圣人跟真如接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说相就是名言,所安立的法都是虚妄的,就是虚妄的名言带动虚妄的分别,这就是所谓的「情有理无」。在凡夫感性的身心世界感觉到有,但是用真理去观察是觅之了不可得──情有理无。就是说凡夫遍计执的生起,在唯识学上说有三个次第:相、名、分别。就是由这个业力变现的相貌,善业强的人变现安乐的相貌,罪业的因缘变现痛苦的相貌。但是这个相是依他起,我们跟相貌接触的时候,安立名言;有名言以后,就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这个时候产生虚妄分别,正式落入遍计执。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能够证得真如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名言,没有话可以说的。第二个「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这是远离依他起的相貌。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我看到真如了。这个真如你有一个相状可以看到,那表示你没有看到真如,你还在随顺真如、还在趋向真如的过程当中,真正的真如是没有相状。为什么?它是「言说之极」,它是言说之外的,超越我们这些名言的。就说超越名言,那佛陀为什么要依止名言来建立真如?因为用佛法的名言来消灭凡夫错误的名言,这个观念很重要,禅宗说是就路还家。我们凡夫颠倒太久太久了,佛法内心当中有依止真如的体性,它是离言说相,离一切的差别相。但是佛陀要把自己亲证的道理传递给我们有困难,这中间没有一个桥梁,佛陀知道我们平常已经习惯用名言来吸收一些讯息,所以佛陀就安立名言说:什么是真如?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悟入真如之道。我们刚开始就假藉这个名言来消灭我们错误的名言,最后再把这些佛法的清净名言也消失掉,所以真如的真实相是没有相,这个相是一个过程。「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安住在「真如」是什么相貌呢?它不能有断灭见,亦「无有可遣」,你把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消灭的时后,你找不到真如了;说这只马是一只狂马,你把这只马杀死了,你也找不到这只良马。所以修真如法者,不起断灭见,但是也不起常见,「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个凡夫的执取也不可以。远离凡夫的执取,远离二乘的偏空,不能完全消灭,也不能一路的随顺。所以修学真如之道,古德讲出一个意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