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组织兵力去抵抗已经晚了,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俘虏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到那里备受凌辱,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
草堂青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作了一代宰相。
海印信禅师,投生到朱防御这个官员家做女儿去了。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在她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她,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圆照本禅师就叫:海印信长老,你错了。这个女婴大哭一声,就死了。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这就是参禅开悟,但惑业未尽这样的一个结果,想出轮回很难呐!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在没有成就无上正觉之前,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华严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所以自视清高,奢谈自力,不仰靠佛力,这样的话语虽然显得他很高超,但他实际上是缺乏般若智慧,所以他在那种贡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
何为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转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难得。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实在是有天渊之别,不是一般的差别的。我们看那些念佛的愚妇愚夫,虽然从自力的角度他没有什么功夫,但是他老实念佛,感通佛力,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就在印祖文钞里也常常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那么这里举两个愚妇愚夫念佛的例子:
印祖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皈依以后就劝他的父母念佛,他的家住在云南的边陲——保山城,是一个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那么这个年轻人就让他的父母信佛,他父母还真的相信了,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士这样性格的人,很有学问,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经,他学佛之后就开始从禅宗入手,然后导归净土,他的父亲在当地也宣传念佛一法,但是这宣传效果不大。然后不到几年这个年轻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亲疼爱儿子的死亡,就很痛苦,她就服毒,服毒之后她结跏趺坐,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声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从容。这样一下子就惊动了当地。你说一个大修行人要临终这样的结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况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药的基础上,她结跏趺坐,念佛走的,一下子对当地震动非常大,于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产生信心。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一个居士,他可能由于家里的纠纷搞得进退两难,他就想想这个世间太没有意思了,他就跳河,这一跳河就死亡了,死亡——大家赶紧去找他,他的死亡是怎么死的呢?在水里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里“走”的。
你看这两个愚妇愚夫,还是横死的,还不是好死的。但是求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这就是佛力加持才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这两个愚妇愚夫念佛却竟然出现这个现象,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现象,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最后的结局不会输给他们啊!甚至比他们还超胜。这就是一个靠自力的情况,一个靠佛力的情况,这里面悬殊是天渊之别。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要认真地体察这里面的义理。一般的修行人,当他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执著,甚至说靠佛力他都会嘲笑。心外求法、着相,他认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念佛一法,要对靠自力这一点,他有刻骨铭心的教训,然后回过头来全心全意,死尽偷心地靠佛力,这样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当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么,他对于宗门教下靠自力的这条道路,自然就会放下。
就像梦东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原来是参禅的,应该说他参禅也是开悟的,当时在中国的北方他的禅风还是大盛,以后是一个生病的因缘,这些参禅的功夫用不上劲,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时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禅宗的祖师都回归净土,我何许人也?敢不念佛。
所以他有这一念的觉悟,于是就废弃参禅,专门念佛,这样他对那些跟他修习参禅的弟子说:“现在我专修净土,你们想念佛的和我留下,想还要参禅的可以到其他的丛林去参学。”他把他参禅的很多开悟写的偈子都烧掉,由梦东禅师转变为彻悟大师,他的彻悟是怎么彻悟的?
他有一个偈子说:
“世间出世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作为一个沙门比丘,他要解决人生一大事,他在选择法门当中确实艰难倍至,对种种法门都去考量、都去抉择,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后才发现——“不念弥陀更念谁”?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最殊胜、最直接、最圆顿、最上乘。
彻悟大师有这种觉悟,所以他在《彻悟禅师语录》里面说:当这个信心一旦建立之后,那参学已毕。就不需要再参学了,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
那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较之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更直接、更圆顿。所以净土宗祖师——他是用他修行的实践来证明禅净两家的异同,不是在思惟里面去卜度、去揣摩出来的,是他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虽然印光大师没有以禅宗善知识来标榜,但是,印光大师是懂禅宗的,有记载:
有一位参禅的居士去跟他对机锋转语的时候,这位居士下来感觉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师是懂宗风的。虽然通禅宗,但印祖从来不以禅宗善知识标榜,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他那《净土决疑论》是写不出来的。大家仔细看看《净土决疑论》,他对宗门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只是鉴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不像古人的根机利,善知识如林。
到了现在根机陋劣,善知识稀缺,难以解决问题,所以要专门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弥陀大悲愿力横超三界。这是众生唯一的一条出离轮回的光明大道。
第五条原则:明辨伪经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这一段讲评点伪经。
自古以来,在佛教的传扬过程中,都伴随着一些民间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等种种的相似法来干扰,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还会去相信,知见颠倒。所以在这里,印光大师就特别指出来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见,不可以效仿那些愚痴的人。那么,这些愚痴的人做什么呢?
他很追求做一些很可笑的佛事。
有一种佛事叫“还寿生”,这“还寿生”有一本经,叫《佛说寿生经》,这部经是一部伪经,但是很多人就相信它。
寿生经是什么意思呢?
说在阴间,有一些鬼要投生,想投到富贵人家(好的地方去),他得先到阴间去借一些钱,这样才会投到好的地方。先借本钱(就好像做买卖、做生意,要有本钱),然而投生到了人道,到他临命终时,那些阴司的人就催他要还这个钱,不还钱就要遭到这样那样的灾祸。所以,就要“还寿生”,烧很多纸、很多元宝去还。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寄库”。“寄库”就是愿死后做鬼,好在鬼道里面享受富贵。所以他事先得准备一些钱财(烧很多的纸房子、高楼大厦、很多很多的钱)作为以后的用度。如果仅仅是烧这些倒是好办了,更有甚者,把做种种佛事也作为以后做鬼的享受,进一步还有一种观点说:你念佛,念一句佛号就会有一块元宝,念得愈多,以后做鬼的时候就用的元宝愈多。这些都是属于“寄库”的范围。
这里印祖说这些“还寿生”的经,不是真的佛经,是后人伪造的;“寄库”,你如果是发愿死后做鬼,你有愿做鬼的心,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这些都是一些民间很愚痴的人,他就会想出这些事情来,而且很执著去做这些事情。
印祖在这提出来的都是那个时代常常碰到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如果你还没有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就千万不要去做这样的佛事。
如果已经做了这个佛事,就得要做一些挽救的方法,用至诚的心在佛面前禀白:
弟子某某,只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做的“寄库”等在阴间用的资财,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济那些孤魂野鬼。
这样,你这一念的回心就不会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
一个念佛行人一定要发愿,这个愿要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你不要跟鬼道相应,阿弥陀佛发愿是要摄受我们往生,然后我们发愿求往生,这两个愿一感应道交就能解决生死问题。
所以回向发愿是非常重要的,回向发愿属于智慧的范围,所以我们了解净土经典,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了解往生的条件,就是使我们的信愿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没有任何的含糊。当我们对这个信愿有正确的观念,这些愚痴的做法就会离开。
进一步地,印祖在这里列出了那个时代流行的一些伪经,除了《佛说寿生经》之外,还有《血盆经》。
《血盆经》的全称叫《目连正教血盆经》,他是说有一次大目犍连到阴府去,发现地狱有一个血盆池(血盆是说那些女人的经血,生小孩的血),有很多女人在那里遭受…
《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原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