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P3

  ..續本文上一頁組織兵力去抵抗已經晚了,登位不到兩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倆全都俘虜了,俘虜帶到了東北的五國城,就是金兵原來起兵的地方,到那裏備受淩辱,一代皇帝成爲階下囚。所以這是一個大禅師轉生的厄運。

  草堂青禅師轉生成爲曾魯公,作了一代宰相。

  海印信禅師,投生到朱防禦這個官員家做女兒去了。當時這個事情整個杭州城都傳遍了,他的同參道友就是圓照本禅師,在她滿月的時候就專門去看她,那朱防禦就抱著女兒出來,圓照本禅師就叫:海印信長老,你錯了。這個女嬰大哭一聲,就死了。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這就是參禅開悟,但惑業未盡這樣的一個結果,想出輪回很難呐!別說一般世間的修行人,就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在沒有成就無上正覺之前,他在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願力的加持,才能圓滿佛果。

  華嚴的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所以自視清高,奢談自力,不仰靠佛力,這樣的話語雖然顯得他很高超,但他實際上是缺乏般若智慧,所以他在那種貢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導的行持實在是很卑劣的。

  何爲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轉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兩世叁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難得。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實在是有天淵之別,不是一般的差別的。我們看那些念佛的愚婦愚夫,雖然從自力的角度他沒有什麼功夫,但是他老實念佛,感通佛力,常常會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就在印祖文鈔裏也常常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那麼這裏舉兩個愚婦愚夫念佛的例子:

  印祖有一個皈依弟子,他皈依以後就勸他的父母念佛,他的家住在雲南的邊陲——保山城,是一個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那麼這個年輕人就讓他的父母信佛,他父母還真的相信了,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士這樣性格的人,很有學問,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經,他學佛之後就開始從禅宗入手,然後導歸淨土,他的父親在當地也宣傳念佛一法,但是這宣傳效果不大。然後不到幾年這個年輕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親疼愛兒子的死亡,就很痛苦,她就服毒,服毒之後她結跏趺坐,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聲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從容。這樣一下子就驚動了當地。你說一個大修行人要臨終這樣的結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況一個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藥的基礎上,她結跏趺坐,念佛走的,一下子對當地震動非常大,于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産生信心。

  還有一個例子:也是一個居士,他可能由于家裏的糾紛搞得進退兩難,他就想想這個世間太沒有意思了,他就跳河,這一跳河就死亡了,死亡——大家趕緊去找他,他的死亡是怎麼死的呢?在水裏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裏“走”的。

  你看這兩個愚婦愚夫,還是橫死的,還不是好死的。但是求往生的念頭非常強烈,這就是佛力加持才會出現這個情況,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這兩個愚婦愚夫念佛卻竟然出現這個現象,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現象,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師、草堂青禅師,其最後的結局不會輸給他們啊!甚至比他們還超勝。這就是一個靠自力的情況,一個靠佛力的情況,這裏面懸殊是天淵之別。

  所以印祖告訴我們,要認真地體察這裏面的義理。一般的修行人,當他開始修行的時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執著,甚至說靠佛力他都會嘲笑。心外求法、著相,他認爲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念佛一法,要對靠自力這一點,他有刻骨銘心的教訓,然後回過頭來全心全意,死盡偷心地靠佛力,這樣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當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話,那麼,他對于宗門教下靠自力的這條道路,自然就會放下。

  就像夢東禅師——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原來是參禅的,應該說他參禅也是開悟的,當時在中國的北方他的禅風還是大盛,以後是一個生病的因緣,這些參禅的功夫用不上勁,他就想到五停心觀——多障衆生念佛觀,就開始念佛。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時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他體會到:宋代的永明延壽大師——禅宗的祖師都回歸淨土,我何許人也?敢不念佛。

  所以他有這一念的覺悟,于是就廢棄參禅,專門念佛,這樣他對那些跟他修習參禅的弟子說:“現在我專修淨土,你們想念佛的和我留下,想還要參禅的可以到其他的叢林去參學。”他把他參禅的很多開悟寫的偈子都燒掉,由夢東禅師轉變爲徹悟大師,他的徹悟是怎麼徹悟的?

  他有一個偈子說:

  “世間出世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作爲一個沙門比丘,他要解決人生一大事,他在選擇法門當中確實艱難倍至,對種種法門都去考量、都去抉擇,世間的和出世間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後才發現——“不念彌陀更念誰”?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最殊勝、最直接、最圓頓、最上乘。

  徹悟大師有這種覺悟,所以他在《徹悟禅師語錄》裏面說:當這個信心一旦建立之後,那參學已畢。就不需要再參學了,剩下的就是老實念佛。

  那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較之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更直接、更圓頓。所以淨土宗祖師——他是用他修行的實踐來證明禅淨兩家的異同,不是在思惟裏面去蔔度、去揣摩出來的,是他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結論。

  雖然印光大師沒有以禅宗善知識來標榜,但是,印光大師是懂禅宗的,有記載:

  有一位參禅的居士去跟他對機鋒轉語的時候,這位居士下來感覺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師是懂宗風的。雖然通禅宗,但印祖從來不以禅宗善知識標榜,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他那《淨土決疑論》是寫不出來的。大家仔細看看《淨土決疑論》,他對宗門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只是鑒于這個時代衆生的根機,不像古人的根機利,善知識如林。

  到了現在根機陋劣,善知識稀缺,難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專門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彌陀大悲願力橫超叁界。這是衆生唯一的一條出離輪回的光明大道。

  

  第五條原則:明辨僞經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系後人僞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赈濟孤魂,方可不爲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竈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僞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僞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爲說是僞,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

  

  這一段講評點僞經。

  自古以來,在佛教的傳揚過程中,都伴隨著一些民間信仰以及附法外道等種種的相似法來幹擾,那些沒有智慧的人還會去相信,知見顛倒。所以在這裏,印光大師就特別指出來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

  念佛之人要有智慧,要有正信正見,不可以效仿那些愚癡的人。那麼,這些愚癡的人做什麼呢?

  他很追求做一些很可笑的佛事。

  有一種佛事叫“還壽生”,這“還壽生”有一本經,叫《佛說壽生經》,這部經是一部僞經,但是很多人就相信它。

  壽生經是什麼意思呢?

  說在陰間,有一些鬼要投生,想投到富貴人家(好的地方去),他得先到陰間去借一些錢,這樣才會投到好的地方。先借本錢(就好像做買賣、做生意,要有本錢),然而投生到了人道,到他臨命終時,那些陰司的人就催他要還這個錢,不還錢就要遭到這樣那樣的災禍。所以,就要“還壽生”,燒很多紙、很多元寶去還。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寄庫”。“寄庫”就是願死後做鬼,好在鬼道裏面享受富貴。所以他事先得准備一些錢財(燒很多的紙房子、高樓大廈、很多很多的錢)作爲以後的用度。如果僅僅是燒這些倒是好辦了,更有甚者,把做種種佛事也作爲以後做鬼的享受,進一步還有一種觀點說:你念佛,念一句佛號就會有一塊元寶,念得愈多,以後做鬼的時候就用的元寶愈多。這些都是屬于“寄庫”的範圍。

  這裏印祖說這些“還壽生”的經,不是真的佛經,是後人僞造的;“寄庫”,你如果是發願死後做鬼,你有願做鬼的心,那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這些都是一些民間很愚癡的人,他就會想出這些事情來,而且很執著去做這些事情。

  印祖在這提出來的都是那個時代常常碰到的問題,所以在這裏告訴大家,如果你還沒有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就千萬不要去做這樣的佛事。

  如果已經做了這個佛事,就得要做一些挽救的方法,用至誠的心在佛面前禀白:

  弟子某某,只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做的“寄庫”等在陰間用的資財,都把它通通地去救濟那些孤魂野鬼。

  這樣,你這一念的回心就不會成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

  一個念佛行人一定要發願,這個願要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你不要跟鬼道相應,阿彌陀佛發願是要攝受我們往生,然後我們發願求往生,這兩個願一感應道交就能解決生死問題。

  所以回向發願是非常重要的,回向發願屬于智慧的範圍,所以我們了解淨土經典,了解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了解往生的條件,就是使我們的信願有一個明確的指向,沒有任何的含糊。當我們對這個信願有正確的觀念,這些愚癡的做法就會離開。

  進一步地,印祖在這裏列出了那個時代流行的一些僞經,除了《佛說壽生經》之外,還有《血盆經》。

  《血盆經》的全稱叫《目連正教血盆經》,他是說有一次大目犍連到陰府去,發現地獄有一個血盆池(血盆是說那些女人的經血,生小孩的血),有很多女人在那裏遭受…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