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原则▪P2

  ..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净土宗祖师总是开示我们:一个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与旃陀罗(类同五逆十恶的罪人)相比,下地狱只是一步之遥(五逆十恶之人当生下地狱,持戒念佛行人是隔生下地狱)。虽一步之遥,但下地狱是同等的。

  你到三恶道里面去,再想出头,那就得经过多少劫了。如果三恶道的罪业受完,再浮起头来得到人身,这时候你再想遇到念佛往生、当生了生脱死的法门,那个困难的程度就比登天还难了。

  《无量寿经》上讲:有很多菩萨想闻这个法门都不可得,由于没有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有一亿的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你就看现在的地球,六十多亿人中又有多少能够遇到净土念佛一法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两土世尊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本怀是要我们当生能够了生脱死。从三界火宅的此土,赶紧出离,迁移到极乐净土去。

  如果你不能理解佛的这番本意,还是放纵自己的内心,贪恋执著于世间的五欲六尘,以求来生得人天福报,这就违背了佛的教敕。就如将一颗举世无价的摩尼宝珠(这里比喻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了一根糖葫芦吃,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愚痴的人诵经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与用无价的摩尼宝珠换一根糖葫芦吃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以上这段,我们理解了佛的本怀,即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但很多众生,往往对于这个真实之利不能信受——不能按照佛的教导,把我们的心提升到出世的本怀。

  透过一般宗教所指向的目标,我们就能理解念佛一法是很超越的。为什么佛教最终慢慢会在这个世间上消失,就在于众生对于这种出世法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没有信心。反之,越来越贪恋人天福报与五欲六尘,致使求人天福报的越来越有市场。

  但两土世尊为什么还要宣说这个念佛法门呢?毕竟这个娑婆世界还有一些众生对净土法门有缘份,哪怕世间只有一个众生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两土世尊都不会放弃在世间弘扬净土一法。这个世间确实有很多人在念佛,但也有很多人是很难接受的。印祖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他在三十岁那一年到北京的圆广寺挂单,有天他跟另外一个同参在寺院外散步的时候,碰到一个十五六岁的乞丐,印祖就从口袋里面拿出钱来跟他说:“你念一句佛号,我给你一钱。”这个乞丐就不念。不念,印祖就说:“你念十句我就给你十文钱。”那个乞丐还不念。印祖就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全都掏出来给他看,说:“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给一枚,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然而那个乞丐一听,哇的一下哭起来了,就是不肯念,穷到讨饭的程度,而这念一句就有钱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给了他一钱,说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

  所以这句名号你说要让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坚决不念。那这样的乞丐就是求福报的心都没有了,就更等而下之了。

  所以,未来的时代,念佛求人天福报的人会越来越多,而跟阿弥陀佛愿力相应的人会越来越少。

  所以印祖才会在这里如此的苦口婆心,把他这一点点示出来。

  还有一种是自认为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我下辈子就在娑婆世界,我要童真出家,一闻千悟,转大*轮,生生世世度众生。

  这话听起来是不错,但是,这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在净土一法是不许可的,也是违背佛的教敕的。龙树菩萨说:如果不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在这个世间想度众生,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诵经念佛、净业三福等所有的功德,都至诚回向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往相回向。往相回向要求我们要有大悲心。

  等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后,我们可以再回来度众生,这就叫还相回向。

  如果把还相回向和往相回向整合起来,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这才是正确的发心。这样的回向发愿心就落脚在成就大悲心。

  

  第四条原则: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净土自力他力的异同和效果,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我们有同修常常会问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在这一段有很明确的答复:专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要深信念佛一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势至菩萨语)。单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的方法。

  禅宗自达摩祖师初传我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圆顿直捷,确实别开生面,令上根利智当下得益。而从六祖慧能以后,禅宗一派的这种根机日益地陋劣,直指一法,不能相应。

  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二位祖师之后,直指一法就转为用机锋转语。因恐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剿灭情识。当时,机锋转语还算能够契入时人的根机。

  到了元明以后,人的根机又变得更为陋劣,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谁,是什么?”“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都属于参究一路。

  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把得住,守得稳,剿灭情识,最后桶底脱落求开悟。那么禅家参话头一路,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纵然他注重那种“念佛的是谁”的话头,他所指向的目标也是开悟而已,不是说参“念佛的是谁”,参透了之后,是要往生的。

  所以各宗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宗旨是从空门进入,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跟净土法门从信心、从妙有等处下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两种门庭施设就不要混在一起修。

  念佛行人是以信愿持名、求往生为目的,不是以求开悟为目的,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

  以上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四料简》里面给我们开示的信息。

  永明大师,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简》,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称为“乃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其《四料简》对禅和净的鉴别分为四种。

  如果上根利智: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有禅”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有净土”是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有净土”。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又信愿求往生,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来就很威猛,如果又有两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能够观机逗教,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来世就能成佛作祖。这是禅净都有的,那是最好的一个出路了。

  如果仅仅是: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如果只是参禅,他开悟了,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要走“蹉路”,“蹉路”就是耽搁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脱死、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这样的人虽然开悟,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嘛,他必然会有后有,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就中阴身阶段业力最重的牵引他去投生——“瞥尔随他去”。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如果一个修行人,他没有修禅,没有开悟,但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他——“万修万人去”,这“万修万人去”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称佛本怀。四十八大愿就是保证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门槛非常低,那真的就是“万修万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华开见佛,还怕不开悟吗?那不是一般的开悟,悟证同时。印祖在这说这句话: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也就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里面延伸出来的。

  那么下面就比较那些修禅者,如果他开悟了,但是见思惑还没有断,这就有两种情况:

  如果开悟了,见思惑断尽,他可以了生死。

  如果见惑思惑只断了一部分,还剩了一分没有断,他都不能了生死。如果他见思惑没有断,就不能凭着他仗自力开悟来解决生死问题。

  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不注重信愿,他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佛力又没有靠上,这两个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轮回绝对不可能。

  印祖在文钞里面很多地方谈到禅净之间的分别,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见地精纯。有鉴于修禅开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实,所以从唐宋以来,尤其元明以来,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善知识都转为修净土或者兼修净土,或者潜修净土,如中峰明本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圆照本禅师、真歇了禅师等,都对念佛方面有很殊胜的开示。

  历代开悟而没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轮转,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

  宋代有些大禅师,他们最后投生的身份,比如五祖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

  真如喆禅师转身大富贵处,大富贵处就是什么呢?投到皇宫里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钦宗,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

《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原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