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P2

  ..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淨土宗祖師總是開示我們:一個持戒念佛行人,如果他不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旃陀羅(類同五逆十惡的罪人)相比,下地獄只是一步之遙(五逆十惡之人當生下地獄,持戒念佛行人是隔生下地獄)。雖一步之遙,但下地獄是同等的。

  你到叁惡道裏面去,再想出頭,那就得經過多少劫了。如果叁惡道的罪業受完,再浮起頭來得到人身,這時候你再想遇到念佛往生、當生了生脫死的法門,那個困難的程度就比登天還難了。

  《無量壽經》上講:有很多菩薩想聞這個法門都不可得,由于沒有聞到念佛往生一法,有一億的菩薩退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你就看現在的地球,六十多億人中又有多少能夠遇到淨土念佛一法呢?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兩土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本懷是要我們當生能夠了生脫死。從叁界火宅的此土,趕緊出離,遷移到極樂淨土去。

  如果你不能理解佛的這番本意,還是放縱自己的內心,貪戀執著于世間的五欲六塵,以求來生得人天福報,這就違背了佛的教敕。就如將一顆舉世無價的摩尼寶珠(這裏比喻成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了一根糖葫蘆吃,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愚癡的人誦經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求來生的人天福報,就與用無價的摩尼寶珠換一根糖葫蘆吃是一樣的道理。

  通過以上這段,我們理解了佛的本懷,即是惠以衆生真實之利。但很多衆生,往往對于這個真實之利不能信受——不能按照佛的教導,把我們的心提升到出世的本懷。

  透過一般宗教所指向的目標,我們就能理解念佛一法是很超越的。爲什麼佛教最終慢慢會在這個世間上消失,就在于衆生對于這種出世法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沒有信心。反之,越來越貪戀人天福報與五欲六塵,致使求人天福報的越來越有市場。

  但兩土世尊爲什麼還要宣說這個念佛法門呢?畢竟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些衆生對淨土法門有緣份,哪怕世間只有一個衆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兩土世尊都不會放棄在世間弘揚淨土一法。這個世間確實有很多人在念佛,但也有很多人是很難接受的。印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他在叁十歲那一年到北京的圓廣寺挂單,有天他跟另外一個同參在寺院外散步的時候,碰到一個十五六歲的乞丐,印祖就從口袋裏面拿出錢來跟他說:“你念一句佛號,我給你一錢。”這個乞丐就不念。不念,印祖就說:“你念十句我就給你十文錢。”那個乞丐還不念。印祖就把口袋裏所有的錢全都掏出來給他看,說:“你念,你念一句我就給一枚,我把所有的錢都給你。”然而那個乞丐一聽,哇的一下哭起來了,就是不肯念,窮到討飯的程度,而這念一句就有錢得,他都不念。所以印祖非常感慨,就給了他一錢,說了句:“太乏善根”就走了。

  所以這句名號你說要讓他念,不是很容易的,有的人就是不念,堅決不念。那這樣的乞丐就是求福報的心都沒有了,就更等而下之了。

  所以,未來的時代,念佛求人天福報的人會越來越多,而跟阿彌陀佛願力相應的人會越來越少。

  所以印祖才會在這裏如此的苦口婆心,把他這一點點示出來。

  還有一種是自認爲很有水平的修行人,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我下輩子就在娑婆世界,我要童真出家,一聞千悟,轉大*輪,生生世世度衆生。

  這話聽起來是不錯,但是,這與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在淨土一法是不許可的,也是違背佛的教敕的。龍樹菩薩說:如果不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想度衆生,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誦經念佛、淨業叁福等所有的功德,都至誠回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往相回向。往相回向要求我們要有大悲心。

  等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可以再回來度衆生,這就叫還相回向。

  如果把還相回向和往相回向整合起來,就能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道。這才是正確的發心。這樣的回向發願心就落腳在成就大悲心。

  

  第四條原則:專修淨業,自得心開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

  

  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淨土自力他力的異同和效果,直接開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參究一路。

  我們有同修常常會問到禅淨雙修的問題。在這一段有很明確的答複:專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獵禅家參究一路了,要深信念佛一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菩薩語)。單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參話頭、修止觀、持密咒等等的方法。

  禅宗自達摩祖師初傳我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圓頓直捷,確實別開生面,令上根利智當下得益。而從六祖慧能以後,禅宗一派的這種根機日益地陋劣,直指一法,不能相應。

  所以從南嶽懷讓禅師和青原行思禅師二位祖師之後,直指一法就轉爲用機鋒轉語。因恐修禅之人以解義爲悟,于是就把解義一路堵住,剿滅情識。當時,機鋒轉語還算能夠契入時人的根機。

  到了元明以後,人的根機又變得更爲陋劣,就改用參話頭的方式。參一句無義無味的話,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誰,是什麼?”“拖死屍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的是誰?”等等,這些都屬于參究一路。

  參話頭,一定要起疑情,這個話頭能夠如貓捕鼠,把得住,守得穩,剿滅情識,最後桶底脫落求開悟。那麼禅家參話頭一路,都是不注重信願求往生的,縱然他注重那種“念佛的是誰”的話頭,他所指向的目標也是開悟而已,不是說參“念佛的是誰”,參透了之後,是要往生的。

  所以各宗門庭施設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宗旨是從空門進入,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跟淨土法門從信心、從妙有等處下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這兩種門庭施設就不要混在一起修。

  念佛行人是以信願持名、求往生爲目的,不是以求開悟爲目的,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後也都能開悟。

  以上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在《四料簡》裏面給我們開示的信息。

  永明大師,古德稱爲古佛再來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簡》,受到印光大師極大的推崇,稱爲“乃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

  其《四料簡》對禅和淨的鑒別分爲四種。

  如果上根利智:

  “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

  “有禅”是指參禅明心見性者,不是說參參話頭就算有禅了;“有淨土”是深信切願求往生才叫“有淨土”。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大徹大悟,又信願求往生,那這樣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來就很威猛,如果又有兩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這種人了知一切法門的事理因果,能夠觀機逗教,所以現世就能作衆生的大導師,來世就能成佛作祖。這是禅淨都有的,那是最好的一個出路了。

  如果僅僅是: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如果只是參禅,他開悟了,但是他沒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樣的開悟者十個人裏面就有九個人要走“蹉路”,“蹉路”就是耽擱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脫死、圓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擱了。這樣的人雖然開悟,他見思惑還沒有斷嘛,他必然會有後有,臨終的時候中陰身現前,就中陰身階段業力最重的牽引他去投生——“瞥爾隨他去”。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如果一個修行人,他沒有修禅,沒有開悟,但是深信切願求往生,他——“萬修萬人去”,這“萬修萬人去”是永明延壽大師首先提出來的,也是稱佛本懷。四十八大願就是保證一切信願持名的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門檻非常低,那真的就是“萬修萬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華開見佛,還怕不開悟嗎?那不是一般的開悟,悟證同時。印祖在這說這句話: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也就是從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裏面延伸出來的。

  那麼下面就比較那些修禅者,如果他開悟了,但是見思惑還沒有斷,這就有兩種情況:

  如果開悟了,見思惑斷盡,他可以了生死。

  如果見惑思惑只斷了一部分,還剩了一分沒有斷,他都不能了生死。如果他見思惑沒有斷,就不能憑著他仗自力開悟來解決生死問題。

  由于他參究只注重開悟,不注重信願,他就絕對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這樣靠自力不能解決,佛力又沒有靠上,這兩個方面都落空,想出叁界輪回絕對不可能。

  印祖在文鈔裏面很多地方談到禅淨之間的分別,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見地精純。有鑒于修禅開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實,所以從唐宋以來,尤其元明以來,這些禅宗的祖師大德、善知識都轉爲修淨土或者兼修淨土,或者潛修淨土,如中峰明本禅師、楚石梵琦禅師、圓照本禅師、真歇了禅師等,都對念佛方面有很殊勝的開示。

  曆代開悟而沒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輪轉,有可靠的資料來證明:

  宋代有些大禅師,他們最後投生的身份,比如五祖戒禅師,一轉身成爲蘇東坡,大文豪。

  真如喆禅師轉身大富貴處,大富貴處就是什麼呢?投到皇宮裏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欽宗,當這個皇帝也很可憐,那時候金兵進逼,他的父親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讓給他的兒子)——就是宋欽宗,宋欽宗…

《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