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闻广智美言语”;又说:“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义,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慧亦无明,是名人身牛”。经中又说:“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由此可见多闻是如何的重要了。此中所说的听闻,亦摄由闻而思的思所成慧,因依所闻的教法而作自心内的各别如理思惟,自然就得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了。多闻与思惟的所以重要,因由听闻教法与自心的一一如理观察为因缘,那通达诸法实相的无分别智,就可引生了。二是归趣事。归是归依佛法僧的三宝,三宝为世间的明灯,苦海的舟航,唯有归依三宝,方能得到依怙,跳出苦海。趣是趣向究竟的无余涅槃,不以涅槃为所趣向,则永无归宿。归依三宝,是信心的功能,因要信仰三宝,方能发心归依。趣向涅槃,是愿心的功能,因要希求解脱,方能迈步趣向。但这信、愿之心,怎样才得生起呢?这完全是由听闻、思惟的力量,即由闻、思三宝的功德,涅槃的安隐,而后生起信、愿之心,由信、愿心的生起,然后方动归依、趣向的念头,所以说为归趣事。三是修学事。仅仅归依三宝,发愿趣向,是不能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的,必须要依佛所指示的路线,认真的去修学,切实的去实行,方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佛子所应当修学的事,依照经中所说是很多的,但根本而扼要的不出戒、定、慧的三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是精勤而修,就可得修所成慧了。所谓修所成慧,就是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所得的一种智慧,这慧修成,名修学事。四是菩提事。修学佛法者,能够做到上述的三事,具足闻、思、修的三慧,对于菩提分法就能趣修,由趣修菩提分法的因缘,当来就可证得最高无上的佛果,完成福足、慧足,成为两足尊的佛陀了,所以名为菩提事。
癸二详九事
“云何九事?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契经所摄的九事:一、施设有情事。现实世间,唯是正报的有情与依报的器界,而有情则又为其本。但有情的生命现象,是以什么组合成的?应怎样的去施设他?这本是宗教、哲学者,所共同讨论的。佛法施设有情,谓以名色,或五蕴、六处、六界的精神与物质的和合,组成生命的现象,而为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自体。所以佛法所说的有情,是以名色或五蕴等所施设的。二、彼所受用事。彼指有情的生命,有生命,就有能受用的六根,有能受用的六根,自然就有所受用的六麈,这所受用的六麈,摄论名为彼所受识,与此所说的所受用事,意义相当。三、彼生起事。由名色的组合,而成现实的生命,但生命是怎样生起的呢?在一般的宗教、哲学者,有认为是由上帝或梵天生的,有认为是无因而自然有的,有认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佛法却认为是缘起有的,这缘起,就是无明缘行等的十二因缘,所以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生生不已的生命生起现象,是由惑、业、苦的缘起钩锁所成的,所以生命生起,是缘于十二缘起而生起的。四、彼生已住事。生命生起已后,除非他立刻夭亡,否则,他还要在这世间住一时期,方得离去。但是一切有情,依于什么而得生存世间呢?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由食维持生命、彼染净事。染就生死流转边说,就是四谛中的苦、集,因由惑业的杂染,而感受生死流转的苦杂染,所谓惑、业、苦三杂染是。净就涅槃还灭边说,就是四谛中的道、灭,由修无漏的圣道,而证涅槃还灭的清净,所谓种种清净功德是。六、彼差别事。太虚大师说有五种差别:“甲、有情界,乙、器世界,丙、法界,谓蕴等法为有情、器界所依。丁、调伏界,即究竟证得圣果者。戊、调伏方便界,即七贤、三贤、四加行等,能顺向调伏故,言调伏方便界”。七、能宣说事。这指说法的佛陀,因为佛为法本,唯有证到究竟极果的佛陀,方堪称为真正的能宣说者,假使世间无佛出世,根本就没有佛法,所以名为能宣说事。八、所宣说事。这指所宣说出来的教法,所说法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三藏十二分教,了解了三藏十二分教,就知道所宣说的教法是什么了。九、诸众会事。众是群众,会是聚会,谓佛每开一次法会,都有无量的群众,聚会一处,共同闻法。通常说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四众,或说发起、当机、影响、结缘的四众,或尚有天龙八部众,诸大声闻众,无量菩萨众等,都来集会,所以说为诸众会事。
癸三详廿九事
“云何名为二十九事?谓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彼次第随转事,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作是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心安住事,现法乐住事,超一切苦缘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复三种:颠倒遍知所依处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故,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修依处事,作证事,修习事,令彼坚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缘事,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彼不散乱事,不散乱依处事。修习劬劳加行事,修习胜利事,彼坚牢事,摄圣行眷属事,证得涅槃事,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世间正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不修习故,说名为退,非见过失,故名为退。
契经所摄的二十九事,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杂染的,一是属于清净的。清净类中,又分为世间善品的清净、出世善品的清净。先说杂染的四类:一、组织生命自体的五蕴,能总摄有为法的杂染诸行,所以名为摄诸行事。二、彼之杂染诸行,在生死流中,是次第随转的,这次第随转的现象,就是十二因缘,平常总合十二因缘为烦恼、业、生的三杂染,就是此意,所以名为彼次第随转事。三、于诸杂染行中,假使把摄诸行的五蕴,作为补特伽罗的实在自我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就要起惑造业,成为当来世的流转之因了,所以名为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四、于诸杂染行中,假使把次第随转的十二因缘,作为自性实有的诸法看,一切以实法为中心,也就要起惑造业,成为当来世的流转之因了,所以名为作法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
杂染品的四事是如此,清净品的诸事怎样呢?上说有世间的清净善品及出世间的清净善品两类,现在先讲世间清净善品的四事。
一、世间善事,本也很多的,从学佛者的立场说,当以先闻正法为第一要事。学者于听闻正法后,若能以正法为所缘而系念不忘,就可完成闻所成慧,这闻慧的完成,全赖系念所缘正法的力量,所以名为系念于所缘事。二、于先所闻的正法,再作合法合理的思惟考察,精进不懈的推求审度,就可完成思所成慧,这思慧的完成,是由勤加精进推求的功能,所以名为勤精进事。三、行者从闻而思以后,得到欲界的未至定,就能使向外奔放的心意,安然的住于所缘的正法上,不再向外驰骋,名为心安住事。四、行者的内心,即由欲界的未至定而住于所缘的正法上,进而当可得到初禅以及初禅以上的根本禅,于禅定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禅定中的现法妙乐,所以名为现法乐住事。
上来所说,不论是杂染的诸行,清净的善事,都属世间的诸事,除这世间的八事,余所有的二十一事,皆为出世间的清净善事,今当一一略为说明如下:
一、世间是有漏的,有漏是苦的,要想超脱有漏世间的诸苦,就必须出世,因为唯有出世,方可超脱一切苦缘。但出世离苦,不是随便所能办到的,必要有种适当而善巧的方便才行。这方便,依小乘说,就是观察四圣谛的真理,唯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才是唯一的超诸苦缘的方便,所以说超一切苦缘方便事。二、依四圣谛中的苦谛,遍知三界有漏诸法,无一不是痛苦,名为彼遍知事。如把这分开来说,又有三种不同:(一)世间是苦的,但无知的众生,不知苦之为苦,反而以苦为乐,这就成为非乐计乐的颠倒了,假使能从颠倒所依的地方了知纯苦无乐,不再为他所惑,就名颠倒遍知所依处了。(二)三界中的有情生命,本为各自业力所构成的,但印度有很多的外道,说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生的,大梵或自在是有情的主宰,我人若欲得生梵天,必须持牛戒、狗戒,吃草、吃粪以自苦其身,方能如愿以偿。那里知道这种想法与做法,是错误的不正确的邪行,如果知道那色界是邪行所依止的地方,仍是苦痛的源泉,是决不会这样妄计的,所以名为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之处。(三)印度有类外道,修成四无色定,以为是得到了解脱,证到了圣果,殊不知这完全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若依佛法修诸禅定,知道四无色处,不是究竟解脱,就不会生起增上慢了。既因无色定而起增上慢,可知无色定,就是慢所依止之处,也就是苦痛的所在,所以名为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之处。三、三界内的有漏诸苦,不是无因的,是由烦恼业招感的,若要不受诸苦,必须解决苦因,若要解决苦因,必须依止正行,方可渐次断诸烦恼及诸行业,所以名为修依处事。四、惑业断了,痛苦除了,就可证得涅槃解脱,名为作证事。五、断惑证真,要修诸般道品,方可办到,所以名为修习事。此上五事,初一是明总观四谛以为方便,后四是明别行四谛以为方便,所以遍知事是遍知苦谛,修依处事是遍断集谛,作证事是证灭谛,修习事是修道谛。总观、别行四谛,都名方便事者,因为皆是加行位中顺解脱分所修的。六、行者由于修习顺解脱分的因缘,如是小乘,就可因此证得我空位登初果而不退了;如是大乘,就可因此证得我法二空位登初地而不退了。见道以后不再退堕,说名坚固,所以名为坚固事。七、大乘圣者见道,依唯识说,有真见道、相见道之别。所谓真见道,就是以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的真理;所谓相见道,就是以…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