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廣智美言語”;又說:“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義,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慧亦無明,是名人身牛”。經中又說:“多聞能引樂,多聞攝衆善,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由此可見多聞是如何的重要了。此中所說的聽聞,亦攝由聞而思的思所成慧,因依所聞的教法而作自心內的各別如理思惟,自然就得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了。多聞與思惟的所以重要,因由聽聞教法與自心的一一如理觀察爲因緣,那通達諸法實相的無分別智,就可引生了。二是歸趣事。歸是歸依佛法僧的叁寶,叁寶爲世間的明燈,苦海的舟航,唯有歸依叁寶,方能得到依怙,跳出苦海。趣是趣向究竟的無余涅槃,不以涅槃爲所趣向,則永無歸宿。歸依叁寶,是信心的功能,因要信仰叁寶,方能發心歸依。趣向涅槃,是願心的功能,因要希求解脫,方能邁步趣向。但這信、願之心,怎樣才得生起呢?這完全是由聽聞、思惟的力量,即由聞、思叁寶的功德,涅槃的安隱,而後生起信、願之心,由信、願心的生起,然後方動歸依、趣向的念頭,所以說爲歸趣事。叁是修學事。僅僅歸依叁寶,發願趣向,是不能達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的,必須要依佛所指示的路線,認真的去修學,切實的去實行,方能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佛子所應當修學的事,依照經中所說是很多的,但根本而扼要的不出戒、定、慧的叁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是精勤而修,就可得修所成慧了。所謂修所成慧,就是與定心相應觀察修習所得的一種智慧,這慧修成,名修學事。四是菩提事。修學佛法者,能夠做到上述的叁事,具足聞、思、修的叁慧,對于菩提分法就能趣修,由趣修菩提分法的因緣,當來就可證得最高無上的佛果,完成福足、慧足,成爲兩足尊的佛陀了,所以名爲菩提事。
癸二詳九事
“雲何九事?一者施設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叁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淨事,六者彼差別事,七者能宣說事,八者所宣說事,九者諸衆會事。
契經所攝的九事:一、施設有情事。現實世間,唯是正報的有情與依報的器界,而有情則又爲其本。但有情的生命現象,是以什麼組合成的?應怎樣的去施設他?這本是宗教、哲學者,所共同討論的。佛法施設有情,謂以名色,或五蘊、六處、六界的精神與物質的和合,組成生命的現象,而爲一個活潑潑的生命自體。所以佛法所說的有情,是以名色或五蘊等所施設的。二、彼所受用事。彼指有情的生命,有生命,就有能受用的六根,有能受用的六根,自然就有所受用的六麈,這所受用的六麈,攝論名爲彼所受識,與此所說的所受用事,意義相當。叁、彼生起事。由名色的組合,而成現實的生命,但生命是怎樣生起的呢?在一般的宗教、哲學者,有認爲是由上帝或梵天生的,有認爲是無因而自然有的,有認爲是由猿猴進化來的;佛法卻認爲是緣起有的,這緣起,就是無明緣行等的十二因緣,所以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爲生生不已的生命生起現象,是由惑、業、苦的緣起鈎鎖所成的,所以生命生起,是緣于十二緣起而生起的。四、彼生已住事。生命生起已後,除非他立刻夭亡,否則,他還要在這世間住一時期,方得離去。但是一切有情,依于什麼而得生存世間呢?經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由食維持生命、彼染淨事。染就生死流轉邊說,就是四谛中的苦、集,因由惑業的雜染,而感受生死流轉的苦雜染,所謂惑、業、苦叁雜染是。淨就涅槃還滅邊說,就是四谛中的道、滅,由修無漏的聖道,而證涅槃還滅的清淨,所謂種種清淨功德是。六、彼差別事。太虛大師說有五種差別:“甲、有情界,乙、器世界,丙、法界,謂蘊等法爲有情、器界所依。丁、調伏界,即究竟證得聖果者。戊、調伏方便界,即七賢、叁賢、四加行等,能順向調伏故,言調伏方便界”。七、能宣說事。這指說法的佛陀,因爲佛爲法本,唯有證到究竟極果的佛陀,方堪稱爲真正的能宣說者,假使世間無佛出世,根本就沒有佛法,所以名爲能宣說事。八、所宣說事。這指所宣說出來的教法,所說法雖多,但歸納起來,不外叁藏十二分教,了解了叁藏十二分教,就知道所宣說的教法是什麼了。九、諸衆會事。衆是群衆,會是聚會,謂佛每開一次法會,都有無量的群衆,聚會一處,共同聞法。通常說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四衆,或說發起、當機、影響、結緣的四衆,或尚有天龍八部衆,諸大聲聞衆,無量菩薩衆等,都來集會,所以說爲諸衆會事。
癸叁詳廿九事
“雲何名爲二十九事?謂依雜染品有:攝諸行事,彼次第隨轉事,即于是中作補特伽羅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作是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依清淨品有:系念于所緣事,即于是中勤精進事,心安住事,現法樂住事,超一切苦緣方便事,彼遍知事。此複叁種:顛倒遍知所依處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處故,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處故。修依處事,作證事,修習事,令彼堅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緣事,已斷未斷觀察善巧事,彼不散亂事,不散亂依處事。修習劬勞加行事,修習勝利事,彼堅牢事,攝聖行眷屬事,證得涅槃事,于善說法毘奈耶中,世間正見,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見頂事,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說法毘奈耶中不修習故,說名爲退,非見過失,故名爲退。
契經所攝的二十九事,約可分爲兩大類:一是屬于雜染的,一是屬于清淨的。清淨類中,又分爲世間善品的清淨、出世善品的清淨。先說雜染的四類:一、組織生命自體的五蘊,能總攝有爲法的雜染諸行,所以名爲攝諸行事。二、彼之雜染諸行,在生死流中,是次第隨轉的,這次第隨轉的現象,就是十二因緣,平常總合十二因緣爲煩惱、業、生的叁雜染,就是此意,所以名爲彼次第隨轉事。叁、于諸雜染行中,假使把攝諸行的五蘊,作爲補特伽羅的實在自我看,一切以自我爲中心,那就要起惑造業,成爲當來世的流轉之因了,所以名爲即于是中作補特伽羅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四、于諸雜染行中,假使把次第隨轉的十二因緣,作爲自性實有的諸法看,一切以實法爲中心,也就要起惑造業,成爲當來世的流轉之因了,所以名爲作法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
雜染品的四事是如此,清淨品的諸事怎樣呢?上說有世間的清淨善品及出世間的清淨善品兩類,現在先講世間清淨善品的四事。
一、世間善事,本也很多的,從學佛者的立場說,當以先聞正法爲第一要事。學者于聽聞正法後,若能以正法爲所緣而系念不忘,就可完成聞所成慧,這聞慧的完成,全賴系念所緣正法的力量,所以名爲系念于所緣事。二、于先所聞的正法,再作合法合理的思惟考察,精進不懈的推求審度,就可完成思所成慧,這思慧的完成,是由勤加精進推求的功能,所以名爲勤精進事。叁、行者從聞而思以後,得到欲界的未至定,就能使向外奔放的心意,安然的住于所緣的正法上,不再向外馳騁,名爲心安住事。四、行者的內心,即由欲界的未至定而住于所緣的正法上,進而當可得到初禅以及初禅以上的根本禅,于禅定中得到身心輕安,享受禅定中的現法妙樂,所以名爲現法樂住事。
上來所說,不論是雜染的諸行,清淨的善事,都屬世間的諸事,除這世間的八事,余所有的二十一事,皆爲出世間的清淨善事,今當一一略爲說明如下:
一、世間是有漏的,有漏是苦的,要想超脫有漏世間的諸苦,就必須出世,因爲唯有出世,方可超脫一切苦緣。但出世離苦,不是隨便所能辦到的,必要有種適當而善巧的方便才行。這方便,依小乘說,就是觀察四聖谛的真理,唯有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才是唯一的超諸苦緣的方便,所以說超一切苦緣方便事。二、依四聖谛中的苦谛,遍知叁界有漏諸法,無一不是痛苦,名爲彼遍知事。如把這分開來說,又有叁種不同:(一)世間是苦的,但無知的衆生,不知苦之爲苦,反而以苦爲樂,這就成爲非樂計樂的顛倒了,假使能從顛倒所依的地方了知純苦無樂,不再爲他所惑,就名顛倒遍知所依處了。(二)叁界中的有情生命,本爲各自業力所構成的,但印度有很多的外道,說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生的,大梵或自在是有情的主宰,我人若欲得生梵天,必須持牛戒、狗戒,吃草、吃糞以自苦其身,方能如願以償。那裏知道這種想法與做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邪行,如果知道那色界是邪行所依止的地方,仍是苦痛的源泉,是決不會這樣妄計的,所以名爲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之處。(叁)印度有類外道,修成四無色定,以爲是得到了解脫,證到了聖果,殊不知這完全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若依佛法修諸禅定,知道四無色處,不是究竟解脫,就不會生起增上慢了。既因無色定而起增上慢,可知無色定,就是慢所依止之處,也就是苦痛的所在,所以名爲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之處。叁、叁界內的有漏諸苦,不是無因的,是由煩惱業招感的,若要不受諸苦,必須解決苦因,若要解決苦因,必須依止正行,方可漸次斷諸煩惱及諸行業,所以名爲修依處事。四、惑業斷了,痛苦除了,就可證得涅槃解脫,名爲作證事。五、斷惑證真,要修諸般道品,方可辦到,所以名爲修習事。此上五事,初一是明總觀四谛以爲方便,後四是明別行四谛以爲方便,所以遍知事是遍知苦谛,修依處事是遍斷集谛,作證事是證滅谛,修習事是修道谛。總觀、別行四谛,都名方便事者,因爲皆是加行位中順解脫分所修的。六、行者由于修習順解脫分的因緣,如是小乘,就可因此證得我空位登初果而不退了;如是大乘,就可因此證得我法二空位登初地而不退了。見道以後不再退墮,說名堅固,所以名爲堅固事。七、大乘聖者見道,依唯識說,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別。所謂真見道,就是以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的真理;所謂相見道,就是以…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