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P5

  ..续本文上一页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

  过失是对功德说的,无漏功德是清净的,有漏过失是杂染的,所以过失,就是佛陀所宣说的诸杂染法。杂染法,不但是指恶不善法,善、无记法也是杂染的,因为有漏法中,烦恼未断,不论做什么,都含有染污性,都含有无量差别的过患性。不过平常说到杂染,要不外烦恼、业、生的三种,义如常释。

  丑四功德行

  “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

  功德是对过失说的,过失既是杂染的,功德当是清净的,所以功德,就是佛陀所宣说的诸清净法。清净功德,不是一种,而是很多的,以登地的圣者说,每地有每地所证的功德,到佛地的时候,所有功德,方得圆满。但从初得功德以至功德圆满,其间是各各差别而辗转增胜的,所以说差别胜利。

  丑五理趣行

  “理趣者,当知六种:一者真义理趣,二者证得理趣,三者教导理趣,四者远离二边理趣,五者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佛陀说法,无论是说什么,都有他的理趣所在,这所在的理趣,当然是很多的,这儿姑且明佛说法的六种理趣。一、佛陀有时以显诸法的真实意义,为其说法的理趣,名为真义理趣。二、佛陀有时以显真智去证真理,为其说法的理趣,名为证得理趣。三、佛陀有时为化各别不同的众生,显示种种不同的仪轨,为其说法的理趣,名为教导理趣。四、佛陀有时说苦乐、断常、一异、生灭的二边,以使众生远离,为其说法的理趣,名为远离二边理趣。五、佛陀有时显现超过普通的神通,以使众生敬信,有时显示超过寻思的胜义谛真理,以使众生追求,为其说法的理趣;但这超越的神通以及非寻思境的真理,不是凡夫言说所可议、心识所可思量的,所以名为不可思议理趣。六、佛陀说法,有时是随自意所乐意的理趣而说;有时是随他意所乐意的理趣而说。随自意说,就是自己要怎样说就怎样说;随他意说,那就要随众生的所好而说了,所以名为意趣理趣。

  丑六流转行

  “流转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

  流是流动,如水的息息不停,转是转变,如轮的变动不已,合此二义,名为流转。这有三种不同:一、三世流转。谓从过去流转到现在,由现在再转至未来,如是过、现、未的三世流转不息,名为三世流转。二、三相流转。谓从生相流转到住相,由住相再流转到灭相,如是生、住、灭的三相流转不已,名为三有为相流转。三、四缘流转:谓一切诸法,无不从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的四缘所生的,就以四缘辗转而生说,名为四缘流转。

  丑七道理行

  寅一标

  “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

  道理行,有四种差别。此是标数,下文解说。

  寅二释

  卯一观待道理

  “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

  观待,是约两法而言,就是观此待彼之意,这彼此二者,既互相观待,可知二者有相互的关系。如观彼长而知此短,观此短而知彼长。这长短的知识,是由观待彼此而得的,所以名为观待道理。若因若缘能生诸行者,诸行是指的一切有为法,诸有为法,无不仗因托缘而生。如一粒黄豆,他必是从豆种的因,水土的缘,因缘和合所生起的。我们观此黄豆,而知有彼因缘,观彼因缘,而知有此黄豆,名为观待道理。待由因缘生起诸行以后,吾人于诸行上,生起思想言说,见此说彼,见彼说此,如是亦名观待道理。

  卯二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

  作用,就是一种功能业用,这功能业用,是从法体所生的;而此能生、所生法体、业用的关系,是这样的:未得的诸法,由于因缘和合的力量,后来就得到了,得了法体以后,那没有成办的,亦可圆满的成办,圆满成办了以后,就可从此法体上生起业用。举个事实的例子说罢!如一个发心修定的人,在他没有得定以前,必然的先求得定的因缘,这得定的因缘得到后,那没有得到的定,就可得到了,由得定而使定圆满,由定圆满而使定成办,由定成办,就从定中生起智慧及诸神通业用了,所以名为作用道理。

  卯三证成道理

  辰一略说

  “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

  证成道理,就是以种种的因缘,证成所要成立的道理,名为证成道理。这属于论理学的范围,所以后来的佛弟子,根据佛陀的证成道理,而发展为因明学。因明学的论说方法,就是宗、因、喻的三支,以此三支的规律,确定诸法的真义。后之学者,只知论中的因明学,不知经中的证成道理,殊不知形式的因明学,是原本于佛经的。如此中的所立、所说、所标三者,就是宗、因、喻的三支。所立,谓即所欲成立的宗义;所说,谓即所须陈说宗法的因义;所标,谓即所欲标举事例以喻显所成立的宗义。今不妨举因明上的三支比量来说明此义:声是无常,这是所立的宗义,但仅有这所立的宗义,不能令敌对的对方,接受你的论题,你必得更举出因由以证明声是无常的宗义,所以又说所作性故的因,可是唯有能成立宗义的因由还不够,仍得再标举出事实来以证成因性的不谬,所以又说譬如瓶等。这样,敌对的对方,就可悟解信受你所树立的声是无常的宗义了。因为现见瓶盆瓦钵等,是所造作的,所造作的瓶等,是无常的,当知声也是所造作的,声自也是无常的了。所以所立、所说、所标之义,得以成立,而使不了解者,亦得觉悟了解。令不解者解,这是立量的唯一用意,亦即佛说证成道理的唯一用意。

  辰二广辨

  巳一标净不净相

  “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上是略说证成道理,此下再为广辨。广辨虽可推及一切,但一切不出清净与不清净两种,所以特以此二辨别之。此中先标,下再解释。

  巳二辨净不净相

  午一辨净相

  未一标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证成道理的清净相,就是所立、所说、所标没有过失的意思。如以因明的三支比量说,因喻具正,宗义圆成,名为正量,亦即此中所说的清净相。古师立论,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圣教量的四量。当知此中的五种清净相,前三及后一,就是古师的四量。其次,前四清净相,为论理的证成,后一清净相,为圣教的证成。立者所说的道理,究竟清不清净,就看他合不合乎正量,合乎正量的,就是清净的道理。所以立论是有一定轨范的,不是随便可以妄立的。

  未二释

  申一现见所得相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现见所得,就是现量所得的意思。譬如眼见于色而能分明显现觉了,耳闻于声而能分别显现觉了,以及身缘于触而能分明显现觉了,都是属于现量境界。至现实所见的诸有为法,是演变不息生灭不停的迁化无常性,由无常演变而产生的生老病死的苦痛性,乃至了知众缘和合无常故苦的诸法无我性,都是我人现实的直觉的知识所认识的,所以名为现见所得相。

  申二依止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剎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麁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就是比量所得的意思。比量所得的境界,比较微细,我人不能直接认识,要想认识,必须依止现见所得的粗相,运用内在的意识分别推度,然后方可了知。现在举出三个例子来说明他:一、有为法的诸行,不但具有很粗显的生灭无常性,同时也内含着微细的利那生灭的无常性。以外在的花草说:当该花草生的时候名生,最后枯死的时候名灭,是为粗显的生灭无常性。可是在这明显的生灭过程中,他之所以走上灭亡的末路,实由于刹那刹那的不息生灭所促成的,如没有微细的刹那生灭,决不会有粗显的一期生灭的出现。因为,初生时若无刹那生灭,理当永远的没有生灭,假使永远的没有生灭,那还谈什么粗显的生灭?正因初生时有利那的生灭,才有最后的粗显的生灭,所以一切行的刹那性,是依彼粗无常性推度所知的。二、有情的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延续的,现实的生命结束了,还有未来的生命续生。虽这样说,但我人只见现实的生命,不见未来的生命,未来生命之所以有,是依于什么而了知的呢?这是依于现在有情的种种差别而推知的。现实的生命有各式各样的不同,这不同的生命,是由过去所造的种种不同的业力所招感来的。现在依这不同的生命,造种种不同的业力,当也可以完成未来的种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所以由现世有性而推知他世有性。三、生命形态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所接触的外境自也有若苦若乐的差别。现实生命所有的苦乐差别,是由过去所造的净不净业所感,当知现实所造的净不净业,必然的是要留住在阿赖耶识中,为阿赖耶识所摄持,不失不坏,而感受未来的种种苦乐。由这种种因缘,可以知道,那些不克现见的事物,由这可以现见的事物,比量推度,是能得知的,所以名为依止现见所得相。

  申三自类譬喻所引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自类譬喻所引相,就是譬喻量所得的意思。自类,即同一类型,同…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识规矩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