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P5

  ..續本文上一頁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

  過失是對功德說的,無漏功德是清淨的,有漏過失是雜染的,所以過失,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諸雜染法。雜染法,不但是指惡不善法,善、無記法也是雜染的,因爲有漏法中,煩惱未斷,不論做什麼,都含有染汙性,都含有無量差別的過患性。不過平常說到雜染,要不外煩惱、業、生的叁種,義如常釋。

  醜四功德行

  “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淨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

  功德是對過失說的,過失既是雜染的,功德當是清淨的,所以功德,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諸清淨法。清淨功德,不是一種,而是很多的,以登地的聖者說,每地有每地所證的功德,到佛地的時候,所有功德,方得圓滿。但從初得功德以至功德圓滿,其間是各各差別而輾轉增勝的,所以說差別勝利。

  醜五理趣行

  “理趣者,當知六種:一者真義理趣,二者證得理趣,叁者教導理趣,四者遠離二邊理趣,五者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佛陀說法,無論是說什麼,都有他的理趣所在,這所在的理趣,當然是很多的,這兒姑且明佛說法的六種理趣。一、佛陀有時以顯諸法的真實意義,爲其說法的理趣,名爲真義理趣。二、佛陀有時以顯真智去證真理,爲其說法的理趣,名爲證得理趣。叁、佛陀有時爲化各別不同的衆生,顯示種種不同的儀軌,爲其說法的理趣,名爲教導理趣。四、佛陀有時說苦樂、斷常、一異、生滅的二邊,以使衆生遠離,爲其說法的理趣,名爲遠離二邊理趣。五、佛陀有時顯現超過普通的神通,以使衆生敬信,有時顯示超過尋思的勝義谛真理,以使衆生追求,爲其說法的理趣;但這超越的神通以及非尋思境的真理,不是凡夫言說所可議、心識所可思量的,所以名爲不可思議理趣。六、佛陀說法,有時是隨自意所樂意的理趣而說;有時是隨他意所樂意的理趣而說。隨自意說,就是自己要怎樣說就怎樣說;隨他意說,那就要隨衆生的所好而說了,所以名爲意趣理趣。

  醜六流轉行

  “流轉者,所謂叁世叁有爲相,及四種緣。

  流是流動,如水的息息不停,轉是轉變,如輪的變動不已,合此二義,名爲流轉。這有叁種不同:一、叁世流轉。謂從過去流轉到現在,由現在再轉至未來,如是過、現、未的叁世流轉不息,名爲叁世流轉。二、叁相流轉。謂從生相流轉到住相,由住相再流轉到滅相,如是生、住、滅的叁相流轉不已,名爲叁有爲相流轉。叁、四緣流轉:謂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的四緣所生的,就以四緣輾轉而生說,名爲四緣流轉。

  醜七道理行

  寅一標

  “道理者,當知四種: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叁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

  道理行,有四種差別。此是標數,下文解說。

  寅二釋

  卯一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爲觀待道理。

  觀待,是約兩法而言,就是觀此待彼之意,這彼此二者,既互相觀待,可知二者有相互的關系。如觀彼長而知此短,觀此短而知彼長。這長短的知識,是由觀待彼此而得的,所以名爲觀待道理。若因若緣能生諸行者,諸行是指的一切有爲法,諸有爲法,無不仗因托緣而生。如一粒黃豆,他必是從豆種的因,水土的緣,因緣和合所生起的。我們觀此黃豆,而知有彼因緣,觀彼因緣,而知有此黃豆,名爲觀待道理。待由因緣生起諸行以後,吾人于諸行上,生起思想言說,見此說彼,見彼說此,如是亦名觀待道理。

  卯二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複生已作諸業用,如是名爲作用道理。

  作用,就是一種功能業用,這功能業用,是從法體所生的;而此能生、所生法體、業用的關系,是這樣的:未得的諸法,由于因緣和合的力量,後來就得到了,得了法體以後,那沒有成辦的,亦可圓滿的成辦,圓滿成辦了以後,就可從此法體上生起業用。舉個事實的例子說罷!如一個發心修定的人,在他沒有得定以前,必然的先求得定的因緣,這得定的因緣得到後,那沒有得到的定,就可得到了,由得定而使定圓滿,由定圓滿而使定成辦,由定成辦,就從定中生起智慧及諸神通業用了,所以名爲作用道理。

  卯叁證成道理

  辰一略說

  “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爲證成道理。

  證成道理,就是以種種的因緣,證成所要成立的道理,名爲證成道理。這屬于論理學的範圍,所以後來的佛弟子,根據佛陀的證成道理,而發展爲因明學。因明學的論說方法,就是宗、因、喻的叁支,以此叁支的規律,確定諸法的真義。後之學者,只知論中的因明學,不知經中的證成道理,殊不知形式的因明學,是原本于佛經的。如此中的所立、所說、所標叁者,就是宗、因、喻的叁支。所立,謂即所欲成立的宗義;所說,謂即所須陳說宗法的因義;所標,謂即所欲標舉事例以喻顯所成立的宗義。今不妨舉因明上的叁支比量來說明此義:聲是無常,這是所立的宗義,但僅有這所立的宗義,不能令敵對的對方,接受你的論題,你必得更舉出因由以證明聲是無常的宗義,所以又說所作性故的因,可是唯有能成立宗義的因由還不夠,仍得再標舉出事實來以證成因性的不謬,所以又說譬如瓶等。這樣,敵對的對方,就可悟解信受你所樹立的聲是無常的宗義了。因爲現見瓶盆瓦缽等,是所造作的,所造作的瓶等,是無常的,當知聲也是所造作的,聲自也是無常的了。所以所立、所說、所標之義,得以成立,而使不了解者,亦得覺悟了解。令不解者解,這是立量的唯一用意,亦即佛說證成道理的唯一用意。

  辰二廣辨

  巳一標淨不淨相

  “又此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由五種相名爲清淨;由七種相名不清淨。

  上是略說證成道理,此下再爲廣辨。廣辨雖可推及一切,但一切不出清淨與不清淨兩種,所以特以此二辨別之。此中先標,下再解釋。

  巳二辨淨不淨相

  午一辨淨相

  未一標

  “雲何由五種相名爲清淨?一者現見所得相,二者依止現見所得相,叁者自類譬喻所引相,四者圓成實相,五者善清淨言教相。

  證成道理的清淨相,就是所立、所說、所標沒有過失的意思。如以因明的叁支比量說,因喻具正,宗義圓成,名爲正量,亦即此中所說的清淨相。古師立論,有現量、比量、譬喻量、聖教量的四量。當知此中的五種清淨相,前叁及後一,就是古師的四量。其次,前四清淨相,爲論理的證成,後一清淨相,爲聖教的證成。立者所說的道理,究竟清不清淨,就看他合不合乎正量,合乎正量的,就是清淨的道理。所以立論是有一定軌範的,不是隨便可以妄立的。

  未二釋

  申一現見所得相

  “現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無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無我性,此爲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見所得相。

  現見所得,就是現量所得的意思。譬如眼見于色而能分明顯現覺了,耳聞于聲而能分別顯現覺了,以及身緣于觸而能分明顯現覺了,都是屬于現量境界。至現實所見的諸有爲法,是演變不息生滅不停的遷化無常性,由無常演變而産生的生老病死的苦痛性,乃至了知衆緣和合無常故苦的諸法無我性,都是我人現實的直覺的知識所認識的,所以名爲現見所得相。

  申二依止現見所得相

  “依止現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剎那性,他世有性,淨不淨業無失壞性。由彼能依麁無常性,現可得故。由諸有情種種差別,依種種業現可得故,由諸有情若樂若苦,淨不淨業以爲依止,現可得故。由此因緣,于不現見可爲比度。如是等類,是名依止現見所得相。

  依止現見所得相,就是比量所得的意思。比量所得的境界,比較微細,我人不能直接認識,要想認識,必須依止現見所得的粗相,運用內在的意識分別推度,然後方可了知。現在舉出叁個例子來說明他:一、有爲法的諸行,不但具有很粗顯的生滅無常性,同時也內含著微細的利那生滅的無常性。以外在的花草說:當該花草生的時候名生,最後枯死的時候名滅,是爲粗顯的生滅無常性。可是在這明顯的生滅過程中,他之所以走上滅亡的末路,實由于刹那刹那的不息生滅所促成的,如沒有微細的刹那生滅,決不會有粗顯的一期生滅的出現。因爲,初生時若無刹那生滅,理當永遠的沒有生滅,假使永遠的沒有生滅,那還談什麼粗顯的生滅?正因初生時有利那的生滅,才有最後的粗顯的生滅,所以一切行的刹那性,是依彼粗無常性推度所知的。二、有情的生命,不是孤立的,而是延續的,現實的生命結束了,還有未來的生命續生。雖這樣說,但我人只見現實的生命,不見未來的生命,未來生命之所以有,是依于什麼而了知的呢?這是依于現在有情的種種差別而推知的。現實的生命有各式各樣的不同,這不同的生命,是由過去所造的種種不同的業力所招感來的。現在依這不同的生命,造種種不同的業力,當也可以完成未來的種種不同的生命形態!所以由現世有性而推知他世有性。叁、生命形態既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所接觸的外境自也有若苦若樂的差別。現實生命所有的苦樂差別,是由過去所造的淨不淨業所感,當知現實所造的淨不淨業,必然的是要留住在阿賴耶識中,爲阿賴耶識所攝持,不失不壞,而感受未來的種種苦樂。由這種種因緣,可以知道,那些不克現見的事物,由這可以現見的事物,比量推度,是能得知的,所以名爲依止現見所得相。

  申叁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者、謂于內外諸行聚中,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爲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種種苦相以爲譬喻,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爲譬喻。又複于外引諸世間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爲譬喻。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自類譬喻所引相,就是譬喻量所得的意思。自類,即同一類型,同…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