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相引,此彼證成,名爲自類譬喻所引相。這可分爲內外諸行來講:就內在的諸行聚說,又可分爲叁類:一、有情的生命,在適當的條件配合下,就誕生在人間,到相當的時候,生理機構發生變化,活潑潑的生命就又要死亡,這是世間每個具有認識力的人都知道的。現在就以這世間共所了知的生者必死的生命爲譬喻,以證明一切有爲的諸行,無不具有生滅演化的無常相。二、生者必死的生命,在其不息演變的過程中,時刻都沈溺在老病死的憂悲苦惱中,誰也避免不了的,因爲有生即有苦,苦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世間每個具有認識力的人都知道的。現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爲譬喻,以證明世間的一切衆生,無不具有逼迫的苦痛相。叁、生存在世間的每一生命,他之所以能夠延續不斷的生存人世幾十年,完全是賴衣食所維持的,假使沒有衣服禦寒,沒有飲食充饑,那生命就隨時有崩潰的可能。這個事實,誰都知道的。現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不自在相爲譬喻,以證明一切的有爲諸行不自在相。再就外在的諸行聚說,整個的山河大地,雖較個人的生命長久,但並不是始終不變的而是時刻的在興廢起伏的。這個現實,凡稍注意的人,是都知道的。現在就以這世間所共了知的世事盛衰爲譬喻,以證明外器世界,如國家社會等,無不具有興廢盛衰的氣象的。如是以內諸行聚及外諸行聚,彼此互相證成,使諸衆生了解有情世間及器世間,非常住不變,非清淨快樂,是名自類譬喻所引相。
申四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者,謂即如是現見所得相,若依止現見所得相,若自類譬喻所引相,于所成立,決定成立,當知是名圓成實相。
圓成實相,就是量善成立的意思。上面說過,因明學上的叁支比量,目的在成立所要成立的道理,但所成立的道理是否正確,就看叁支上頭,欠不欠缺,謬不謬誤。若無欠無缺,無謬無誤,那你所成立的道理,就是量善成立,也就是這裏所說的圓成實相。如上所說,不論是現量所得、比量所得、譬喻量所得,對于所要成立的道理,決定是都能夠成立的,所以名圓成實相。
申五善清淨言教相
酉一正辨善清淨相
“善清淨言教相者,謂一切智者之所宣說,如言涅槃究竟寂靜,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善清淨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種相故,名善觀察清淨道理,由清淨故,應可修習”。
善清淨言教相,就是聖教量。言教,即以口頭的言說,教授于人。凡內蘊理論而外以言說教導于人,都可稱爲言教。言教之是否善淨,就看發言者的智慧如何而定。發言者的智慧,假定是清淨無漏的,其所宣說的言教,就是非清淨相。所以本經以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爲善清淨言教相。其所宣說的是什麼呢?謂如所說的涅槃寂靜。涅槃是內自所證的境界,滅除世人所感有的熱惱,得到世人未所得的清涼,自在安隱,非證莫了。既不能用譬喻來比方他,也不能用比量去推度他,更不可以現量去說名爲善清淨言教相。
如上所說的五種相,是最清淨的,依此清淨五相,去觀察道理,名爲最善觀察清淨道理。由于這些是最清淨的關系,諸凡欲求究竟真理的學者,對此聖教量、現量、比量、譬喻量、以及量善成立的圓成實相,應當多多的學習,切實的探討!
酉二傍釋一切智相
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當知有幾種”?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五種:一者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聲,無不普聞,二者成就叁十二種大丈夫相,叁者具足十力,能斷一切衆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無所畏宣說正法,不爲一切他論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論,五者于善說法、毘奈耶中,八支聖道、四沙門等,皆現可得。如是生故;斷疑網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聖道、沙門現可得故,如是五種,當知名爲一切智相”。
善清淨言教相,必須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的才是,但怎樣方可算爲一切智者呢?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爲,各宗教各學派的學者,都尊奉他們的老師,爲一切智者的,如果沒有一個標准,那一切智者就太多了!所以文殊複問一切智者具有幾相?佛說須具五個條件,方夠資格稱爲一切智者:一、一個聖者出現世間,在他出現以後不久,而他的一切智的名聲,立刻就傳播天上人間,使得天上人間悉皆普聞,共同把他尊爲一切智者。二、這位智者,不但要名稱普聞,且須成就叁十二種的大丈夫相。大丈夫,謂能擔當大事,普渡衆生;叁十二相,既頂上的肉髻相乃至足下的千輻輪相。叁、這位智者,不特要具此相,亦須具足十種大智慧力,以此大智慧力,斷除一切衆生的疑惑。所謂十力,就是:是處非處力,知種種業力,知禅定力,知衆生好樂力,知衆生性力,知修道所至力,宿命智力,天眼力,漏盡力。四、這位智者,不特須具十力,還要具足四無所畏,以此四無所畏的智力,宣說正而不邪的大法。凡此所說,絕對的可以摧伏一切不正的邪論,而自己的論議不爲任何他論所摧伏。所謂四無所畏,就是:一切智無畏,諸漏盡無畏,說苦盡道無畏,說障盡道無畏。前二是屬自利的無畏,後才是屬利他的無畏。五、這位智者,不特要備上述的條件,更須要能夠善說法及毗奈耶。在善說法中,要現有正見乃至正定的八正道行;在善製的毗奈耶中,要完成四沙門果,就是諸出家者,依毗奈耶,奉持戒法,由修這清淨勝因,證得預流、一來、不還、應供的四果。如是由智聲普聞、大丈夫相,名如是生;由十大智力,名斷疑網;由四無所畏,名能伏他非他所伏;由法、毗奈耶,名聖道、沙門現皆可得。具此五相,名爲一切智者之相。誰具此五,誰就是一切智者。我們從世間宗教的教主、學派的領袖中去尋求,唯我佛完備的具足上述五相,所以唯有我佛是一切智者,因而也就唯佛所說的言教,是善清淨的言教相了。
未叁結
“善男子!如是證成道理,由現量故,由比量故,由聖教量故。由五種相,名爲清淨。
四種道理中的第叁證成道理,有五種的清淨相,上面已把他一一的解說過了,這兒再來把他略爲總結一下:由現量故,是結現見所得相的現量證成;由比量故,是結依止現見所得相的比量證成;由聖教量故,是結善清淨言教相的聖教證成。照這結文看,只說了叁種清淨相,第叁自類譬喻所引相的譬喻證成,第四圓成實相的量善成立,都沒有談到。有說由比量故的一句,結括第二第叁第四的叁種清淨相,所以不再別說。但在我看,不是這樣的:第四圓成實相,並無自體,只是上叁量的量善成立,所以結中可以不說;第叁自類譬喻所引相的沒有,那完全是譯者的忽略,因爲元魏菩提流支譯的深密解脫經中是有這句結語的,如該經說:“文殊師利!此依生成相應(即奘譯的證成道理),現見相應(即現見所得相),量相應(即依止現見所得相),比智相應(即自類譬喻所相相),聖人說法相應(即善清淨言教相)。知五種相,是名清淨相”。由此可知梵文原本中是有第叁清淨相的結語的,奘公把他漏落了!
午二辨不淨相
未一標
“雲何由七種相名不清淨?一者此余同類可得相,二者此余異類可得相,叁者一切同類可得相,四者一切異類可得相,五者異類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圓成實相,七者非善清淨言教相。
證成道理,有無過的清淨相,有有過的不清淨相;不清淨相共有七種,在這七種相中,前五,只是說明比量及譬喻量的有過而不能圓成自宗;後二,一說量的不能善以成立,一說教的非善清淨相而已。
未二釋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由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輾轉各各異相,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善男子!若于此余同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者,由此因緣,于所成立非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又于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者,由此因緣,于所成立不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非圓成實故,非善觀察清淨道理,不清淨故,不應修習。若異類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淨言教相,當知體性皆不清淨。
標中的七相,釋中並未按他次第一一解釋,而是先就前五倚互相釋,因爲相雖有五,實質只談比量及譬喻量的有過不成。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是釋前所標的第叁一切同類可得相。謂在一切一切的法上,都可攫到他們的共同性,名爲一切同類可得相。如一切法的意識所識性,是在一切法上都相通的,假使以這通于一切的意識所識性去成立什麼法,無論怎樣,是不得成的,是有過而不清淨的。如說聲是無常,怎麼知道的呢?因爲是意識所識的,當知意識不但了知聲是無常,而且也能知了常住的無爲。所以你說意識所識的這話,就不能決定聲是無常還是常了。因爲,色、香、味、觸是無常,是意識所了知的,虛妄無爲是常住,也是意識所了知的。如是,你所說的聲,爲如色、香、味、觸是無常呢?還是如虛空無爲是常住?因爲意識所識性,是遍于色等無常及虛空常住的。所以聲的常或無常,在這樣的雙征之下,就決定不能成立,而爲一切同類可得的不清淨相了。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由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輾轉各各異相,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是釋前所標的第四一切異類可得相。宇宙萬有的一切法,各有他的體性、業用、法相、生因、結果,而各體性、業用、法相、生因、結果,又是各各不同的,如色是變壞性,受是領納性,想是構畫性,行是造作性,識是了別性,此不共彼,彼不共此,名爲一切異類可得相。假使有人要以別別的異相去成立什麼,不論他成立那一法,是都不得成的,是都有過而不清淨的。如說聲是無常,怎麼知道的呢?因他是所聞性故。不錯,聲是屬于所聞性,但也唯有聲屬所聞性,除了聲外,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法屬所聞性。現在你以所聞性證成聲是無常,試問你從什麼地方去找同類法以決定聲是無常呢?找不到同類的所聞性,就不能以所聞性去證成聲是無…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