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P6

  ..续本文上一页类相引,此彼证成,名为自类譬喻所引相。这可分为内外诸行来讲:就内在的诸行聚说,又可分为三类:一、有情的生命,在适当的条件配合下,就诞生在人间,到相当的时候,生理机构发生变化,活泼泼的生命就又要死亡,这是世间每个具有认识力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共所了知的生者必死的生命为譬喻,以证明一切有为的诸行,无不具有生灭演化的无常相。二、生者必死的生命,在其不息演变的过程中,时刻都沉溺在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中,谁也避免不了的,因为有生即有苦,苦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世间每个具有认识力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为譬喻,以证明世间的一切众生,无不具有逼迫的苦痛相。三、生存在世间的每一生命,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的生存人世几十年,完全是赖衣食所维持的,假使没有衣服御寒,没有饮食充饥,那生命就随时有崩溃的可能。这个事实,谁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不自在相为譬喻,以证明一切的有为诸行不自在相。再就外在的诸行聚说,整个的山河大地,虽较个人的生命长久,但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时刻的在兴废起伏的。这个现实,凡稍注意的人,是都知道的。现在就以这世间所共了知的世事盛衰为譬喻,以证明外器世界,如国家社会等,无不具有兴废盛衰的气象的。如是以内诸行聚及外诸行聚,彼此互相证成,使诸众生了解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非常住不变,非清净快乐,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申四圆成实相

  “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引相,于所成立,决定成立,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圆成实相,就是量善成立的意思。上面说过,因明学上的三支比量,目的在成立所要成立的道理,但所成立的道理是否正确,就看三支上头,欠不欠缺,谬不谬误。若无欠无缺,无谬无误,那你所成立的道理,就是量善成立,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圆成实相。如上所说,不论是现量所得、比量所得、譬喻量所得,对于所要成立的道理,决定是都能够成立的,所以名圆成实相。

  申五善清净言教相

  酉一正辨善清净相

  “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槃究竟寂静,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善清净言教相,就是圣教量。言教,即以口头的言说,教授于人。凡内蕴理论而外以言说教导于人,都可称为言教。言教之是否善净,就看发言者的智慧如何而定。发言者的智慧,假定是清净无漏的,其所宣说的言教,就是非清净相。所以本经以一切智者之所宣说,为善清净言教相。其所宣说的是什么呢?谓如所说的涅槃寂静。涅槃是内自所证的境界,灭除世人所感有的热恼,得到世人未所得的清凉,自在安隐,非证莫了。既不能用譬喻来比方他,也不能用比量去推度他,更不可以现量去说名为善清净言教相。

  如上所说的五种相,是最清净的,依此清净五相,去观察道理,名为最善观察清净道理。由于这些是最清净的关系,诸凡欲求究竟真理的学者,对此圣教量、现量、比量、譬喻量、以及量善成立的圆成实相,应当多多的学习,切实的探讨!

  酉二傍释一切智相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当知有几种”?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毘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如是生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

  善清净言教相,必须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的才是,但怎样方可算为一切智者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各宗教各学派的学者,都尊奉他们的老师,为一切智者的,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一切智者就太多了!所以文殊复问一切智者具有几相?佛说须具五个条件,方够资格称为一切智者:一、一个圣者出现世间,在他出现以后不久,而他的一切智的名声,立刻就传播天上人间,使得天上人间悉皆普闻,共同把他尊为一切智者。二、这位智者,不但要名称普闻,且须成就三十二种的大丈夫相。大丈夫,谓能担当大事,普渡众生;三十二相,既顶上的肉髻相乃至足下的千辐轮相。三、这位智者,不特要具此相,亦须具足十种大智慧力,以此大智慧力,断除一切众生的疑惑。所谓十力,就是:是处非处力,知种种业力,知禅定力,知众生好乐力,知众生性力,知修道所至力,宿命智力,天眼力,漏尽力。四、这位智者,不特须具十力,还要具足四无所畏,以此四无所畏的智力,宣说正而不邪的大法。凡此所说,绝对的可以摧伏一切不正的邪论,而自己的论议不为任何他论所摧伏。所谓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畏,诸漏尽无畏,说苦尽道无畏,说障尽道无畏。前二是属自利的无畏,后才是属利他的无畏。五、这位智者,不特要备上述的条件,更须要能够善说法及毗奈耶。在善说法中,要现有正见乃至正定的八正道行;在善制的毗奈耶中,要完成四沙门果,就是诸出家者,依毗奈耶,奉持戒法,由修这清净胜因,证得预流、一来、不还、应供的四果。如是由智声普闻、大丈夫相,名如是生;由十大智力,名断疑网;由四无所畏,名能伏他非他所伏;由法、毗奈耶,名圣道、沙门现皆可得。具此五相,名为一切智者之相。谁具此五,谁就是一切智者。我们从世间宗教的教主、学派的领袖中去寻求,唯我佛完备的具足上述五相,所以唯有我佛是一切智者,因而也就唯佛所说的言教,是善清净的言教相了。

  未三结

  “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四种道理中的第三证成道理,有五种的清净相,上面已把他一一的解说过了,这儿再来把他略为总结一下:由现量故,是结现见所得相的现量证成;由比量故,是结依止现见所得相的比量证成;由圣教量故,是结善清净言教相的圣教证成。照这结文看,只说了三种清净相,第三自类譬喻所引相的譬喻证成,第四圆成实相的量善成立,都没有谈到。有说由比量故的一句,结括第二第三第四的三种清净相,所以不再别说。但在我看,不是这样的:第四圆成实相,并无自体,只是上三量的量善成立,所以结中可以不说;第三自类譬喻所引相的没有,那完全是译者的忽略,因为元魏菩提流支译的深密解脱经中是有这句结语的,如该经说:“文殊师利!此依生成相应(即奘译的证成道理),现见相应(即现见所得相),量相应(即依止现见所得相),比智相应(即自类譬喻所相相),圣人说法相应(即善清净言教相)。知五种相,是名清净相”。由此可知梵文原本中是有第三清净相的结语的,奘公把他漏落了!

  午二辨不净相

  未一标

  “云何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证成道理,有无过的清净相,有有过的不清净相;不清净相共有七种,在这七种相中,前五,只是说明比量及譬喻量的有过而不能圆成自宗;后二,一说量的不能善以成立,一说教的非善清净相而已。

  未二释

  “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辗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善男子!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又于此余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

  标中的七相,释中并未按他次第一一解释,而是先就前五倚互相释,因为相虽有五,实质只谈比量及譬喻量的有过不成。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是释前所标的第三一切同类可得相。谓在一切一切的法上,都可攫到他们的共同性,名为一切同类可得相。如一切法的意识所识性,是在一切法上都相通的,假使以这通于一切的意识所识性去成立什么法,无论怎样,是不得成的,是有过而不清净的。如说声是无常,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是意识所识的,当知意识不但了知声是无常,而且也能知了常住的无为。所以你说意识所识的这话,就不能决定声是无常还是常了。因为,色、香、味、触是无常,是意识所了知的,虚妄无为是常住,也是意识所了知的。如是,你所说的声,为如色、香、味、触是无常呢?还是如虚空无为是常住?因为意识所识性,是遍于色等无常及虚空常住的。所以声的常或无常,在这样的双征之下,就决定不能成立,而为一切同类可得的不清净相了。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辗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是释前所标的第四一切异类可得相。宇宙万有的一切法,各有他的体性、业用、法相、生因、结果,而各体性、业用、法相、生因、结果,又是各各不同的,如色是变坏性,受是领纳性,想是构画性,行是造作性,识是了别性,此不共彼,彼不共此,名为一切异类可得相。假使有人要以别别的异相去成立什么,不论他成立那一法,是都不得成的,是都有过而不清净的。如说声是无常,怎么知道的呢?因他是所闻性故。不错,声是属于所闻性,但也唯有声属所闻性,除了声外,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法属所闻性。现在你以所闻性证成声是无常,试问你从什么地方去找同类法以决定声是无常呢?找不到同类的所闻性,就不能以所闻性去证成声是无…

《解深密经语体释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识规矩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