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心意识相品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的眼叫无识眼,活者的眼叫有识眼。眼根之所以能为眼识生起的增上缘,是因有阿陀那识的执持,假定他不执持了,眼就没有生识的功能了!活者的眼叫有识眼,因有阿陀那识的执持,死者的眼叫无识眼,因无阿陀那识的执持。眼根是色法,生命生存时,属有情所摄,生命结束后,就属非情所摄。小乘分别同分与彼同分说:根麈识三相互联系、共同发生作用,叫同分;未来的根麈识三及已离系法,与现在的法不相联系、不同发生作用,叫彼同分。大乘法相唯约六根分别同分彼同分说:有情执持六根为自体而共同发生作用,名同分;否则,名彼同分。

  当眼识生起时,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的,有一分别意识转变现起的。随行,是你起我起,共发作用。同境,是彼此共缘一法。如眼识是缘色境的,与他同时俱转的意识,也以色为所缘。意识本不能见色境,但因他有通了一切法的功能,所以五俱意识有助五识及令缘境更明了的作用。五识只了境的自相,意识更了境的差别相。有说一刹那现起五识后,随有意识生,五识与意识,是前后异时的。此说与本经的意旨不合,因五俱意识是同时非异时的。余有识耳及声为缘生耳识,与耳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等,当知皆如眼识所说。

  一识现起有一分别意识同所行转,五识现起是不是有五分别意识同所行转?佛对广慧说:若于这时有一眼识转起,即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假定这时有二识,或三识、四识、五识身俱时转起,即仍唯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并不因有五识同时现起,就有五个分别意识俱转。

  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是依一根本现起六识身,成七识论。若说本经是讲八识,不但没有明文,实在也讲不通。唯识者对此应予以深切的注意。如上所说,本经表现七识论的思想,非常明显,据此以释本品,是最确当的。

  癸二举喻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

  暴水及净镜喻,楞伽以前者喻六识身生起的次第;以后者喻六识身的顿时现起。本经则同喻因缘多少生识多少的关系。大暴水流是从高不可攀的石崖上而向下直冲的大水,没有浪缘现前,他平平的下流,假使有一波浪生缘现前时,就有一波浪的转起;有二或三及多波浪生缘现前,就有二或三及多波浪转起。波浪虽或多或少的现前,而大暴水流的本身是自类恒流无断无尽的。阿陀那识执持根身,取相名分别习气,融合一味,如大暴流,遇诸外缘,就可生起一识、二识、三识、五识的不等。遇缘生识,楞伽说缘是境界,所以说“境界风所动”,其实不但指境界,是包括根麈二类的。成唯识论以大暴流喻阿赖耶识,暴流水中的鱼虾草物喻作种子。以此说明种子的义理固易,但与本经的意趣不合。余经论中,有说大暴水流是种子识,种子是以识为自性的。此约种识融合一味,不一不异,摄种归识说的。谓识现起的形态,如大暴流,不是先有阿陀那识而后有种子,确是融合一味的。如波浪与大暴流,不可说他是一是异。浪缘现前,是识中某一类的种子生起作用,而同时存在的,所以不能看为截然各别。以阿陀那识生起现行的六识,本身仍继续的存在,所以非异;六识灭时,阿陀那识不灭,所以又不是一。

  又如一面善净的镜子在此,有一影像的生缘现在镜前,就有一影像现起;有二或三及多影像生缘现在镜前,就有二或三及多影像现起。虽有一影、二影、多影的现前,但镜面的本身没有一分转变为影,只是不离镜面而现起的种种影像,所以镜子没有受用灭尽可得。若镜面本身,今天转变一点,明天转变一点,就有受用灭尽可得了。阿陀那现起六识,不是他本身变为六识,是不离本识而现起六识的。他的功能性,不遇缘便罢,遇缘就要现起。六识起时,他没有减少,灭时,他还是那样,所以没有受用灭尽可得。

  癸三合法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如文可知。

  辛二胜义善巧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就世欲善巧说心意识秘密甚深,说生命无始流转,虽难理解,但还易知,所以佛不齐此施设彼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法住智对涅槃智说。正见诸法真理所得的无漏妙智,叫涅槃智;在此智前,有法住智。阿含经说:无论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认识因果缘起,生起闻思修慧,对法关系的种种理解,是法住智的作用。所以世俗善巧,也可叫法住智善巧。于法住智得到善巧的,如来不说他是一切秘密善巧菩萨;要于胜义得着善巧,如来方叫他是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要想得胜义善巧,先要得世俗善巧,即以法住智认识一切因果事实的真相,依心意识显明胜义。世俗不得善巧,胜义也不能获得善巧。于内各别,即在内心一一法的自体上,如实通达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胜义是一切法的普遍共相,也是一切诸法的真实,如实通达了这个,就不见一切法了!不见阿陀那,是不见他的用;不见阿陀那识,是不见他的体。余二类知。不见眼色及眼识等,约十八界说,即依阿陀那仗根托境生起的六转识,都不可得。如是通达,方得胜义善巧。

  不见有二:一、所破不见,本来没有妄见为有的法,以胜义智观察,不见有真实自性可得,就通达无有了。如黑夜误认绳索为蛇,如以灯光一照,就不见有实蛇可得了。二、泯绝不见,前是击破某一法叫不见,此是离诸戏论习气执着叫不见,不是没有,因为因果律是不能破坏的,破坏因果,成豁达空,是佛法所不取的。如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有树影可见,树倒即无影子可得。

  有人说世俗善巧,是谈的唯识;胜义善巧,是讲的般若。其实,在诸法缘起相上,体达诸法的真实性,是不可机械的划分为两截的。唯识、中观对于不见的观点不同是有的。唯识先破外境,后泯心意;中观说通达一法无自性,即通达法法无自性。余文义显,毋须再释。

  楞伽、密严经中说到如来藏,本经没有谈到这个。若说如来藏是法空胜义所显的,由本经在文字上虽没有提出这三字,但在意义上是显示了的。胜义谛相品及本品的胜义善巧,可说都是说的如来藏。有两点可作证明:一、无上依经说如来藏有无二、离言、超过寻思、超过一异、遍一切一味的五相,与本经说的胜义五相相合。二、说如来藏,就谈无明熏习,由无明熏习,生起山河大地及有情世间。如果如法修行,就得转心意识。所以有漏不起、相名戏论习气不起,就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了!……可见本品讲的转心意识,亦即是如来藏。事实是一,说有不同。诸法的真胜义性,与遍计执、依他起,是不一不异的,研究唯识者都知。但说明他,有从不一不异的差别上说,有从不一不异的关系上说。如来藏无始为无明熏习,成阿赖耶,转生六识,这是约不一不异的关系说的。本经先说生死根本的一切种子心,次说起诸识浪,这是约不一不异的差别说的。

  佛教学派思想中,有真心、妄心的两大派。无着、世亲以及奘师,是以妄心为主、法相分明的;楞伽、起信以及真谛,是以真心为主、性相融贯的。明此,唯识者大可不必与起信者诤。依如来藏转起心意识,是就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说的;说根本智现起真实相时,缘起相就不现前,后得智见缘起相时,真实相就不现前,是约初地体悟真理说的。假使以菩萨并见缘起相与真实性说,即达到性相圆融的阶段了。

  己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执持名、相、分别言说戏论的习气,与种子融合一味,是甚深微细的,杂染流转的生死本,清净还灭的真实相,无不在此。内心中的微细流注相续生灭相,如大暴流水一样的长时恒流无尽,所以说一切种子如暴流。甚深微细的阿陀那识,我佛是不对凡、愚开演的,因为说了,他们不但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增加他们的执着。我有常恒不变自在解脱义,若对凡、愚说阿陀那识是六趣生死的主人,他们就要在这上面生起我想,执为自我,以为有个常恒不变的自我在轮转不息了!

  

《解深密经语体释 心意识相品第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