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心意識相品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的眼叫無識眼,活者的眼叫有識眼。眼根之所以能爲眼識生起的增上緣,是因有阿陀那識的執持,假定他不執持了,眼就沒有生識的功能了!活者的眼叫有識眼,因有阿陀那識的執持,死者的眼叫無識眼,因無阿陀那識的執持。眼根是色法,生命生存時,屬有情所攝,生命結束後,就屬非情所攝。小乘分別同分與彼同分說:根麈識叁相互聯系、共同發生作用,叫同分;未來的根麈識叁及已離系法,與現在的法不相聯系、不同發生作用,叫彼同分。大乘法相唯約六根分別同分彼同分說:有情執持六根爲自體而共同發生作用,名同分;否則,名彼同分。

  當眼識生起時,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的,有一分別意識轉變現起的。隨行,是你起我起,共發作用。同境,是彼此共緣一法。如眼識是緣色境的,與他同時俱轉的意識,也以色爲所緣。意識本不能見色境,但因他有通了一切法的功能,所以五俱意識有助五識及令緣境更明了的作用。五識只了境的自相,意識更了境的差別相。有說一刹那現起五識後,隨有意識生,五識與意識,是前後異時的。此說與本經的意旨不合,因五俱意識是同時非異時的。余有識耳及聲爲緣生耳識,與耳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等,當知皆如眼識所說。

  一識現起有一分別意識同所行轉,五識現起是不是有五分別意識同所行轉?佛對廣慧說:若于這時有一眼識轉起,即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假定這時有二識,或叁識、四識、五識身俱時轉起,即仍唯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並不因有五識同時現起,就有五個分別意識俱轉。

  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是依一根本現起六識身,成七識論。若說本經是講八識,不但沒有明文,實在也講不通。唯識者對此應予以深切的注意。如上所說,本經表現七識論的思想,非常明顯,據此以釋本品,是最確當的。

  癸二舉喻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爲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暴水及淨鏡喻,楞伽以前者喻六識身生起的次第;以後者喻六識身的頓時現起。本經則同喻因緣多少生識多少的關系。大暴水流是從高不可攀的石崖上而向下直沖的大水,沒有浪緣現前,他平平的下流,假使有一波浪生緣現前時,就有一波浪的轉起;有二或叁及多波浪生緣現前,就有二或叁及多波浪轉起。波浪雖或多或少的現前,而大暴水流的本身是自類恒流無斷無盡的。阿陀那識執持根身,取相名分別習氣,融合一味,如大暴流,遇諸外緣,就可生起一識、二識、叁識、五識的不等。遇緣生識,楞伽說緣是境界,所以說“境界風所動”,其實不但指境界,是包括根麈二類的。成唯識論以大暴流喻阿賴耶識,暴流水中的魚蝦草物喻作種子。以此說明種子的義理固易,但與本經的意趣不合。余經論中,有說大暴水流是種子識,種子是以識爲自性的。此約種識融合一味,不一不異,攝種歸識說的。謂識現起的形態,如大暴流,不是先有阿陀那識而後有種子,確是融合一味的。如波浪與大暴流,不可說他是一是異。浪緣現前,是識中某一類的種子生起作用,而同時存在的,所以不能看爲截然各別。以阿陀那識生起現行的六識,本身仍繼續的存在,所以非異;六識滅時,阿陀那識不滅,所以又不是一。

  又如一面善淨的鏡子在此,有一影像的生緣現在鏡前,就有一影像現起;有二或叁及多影像生緣現在鏡前,就有二或叁及多影像現起。雖有一影、二影、多影的現前,但鏡面的本身沒有一分轉變爲影,只是不離鏡面而現起的種種影像,所以鏡子沒有受用滅盡可得。若鏡面本身,今天轉變一點,明天轉變一點,就有受用滅盡可得了。阿陀那現起六識,不是他本身變爲六識,是不離本識而現起六識的。他的功能性,不遇緣便罷,遇緣就要現起。六識起時,他沒有減少,滅時,他還是那樣,所以沒有受用滅盡可得。

  癸叁合法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若于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于此時一眼識轉;若于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于此時五識身轉。

  如文可知。

  辛二勝義善巧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爲依止爲建立故,于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于此,施設彼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于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爲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爲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就世欲善巧說心意識秘密甚深,說生命無始流轉,雖難理解,但還易知,所以佛不齊此施設彼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法住智對涅槃智說。正見諸法真理所得的無漏妙智,叫涅槃智;在此智前,有法住智。阿含經說:無論知不知,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認識因果緣起,生起聞思修慧,對法關系的種種理解,是法住智的作用。所以世俗善巧,也可叫法住智善巧。于法住智得到善巧的,如來不說他是一切秘密善巧菩薩;要于勝義得著善巧,如來方叫他是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要想得勝義善巧,先要得世俗善巧,即以法住智認識一切因果事實的真相,依心意識顯明勝義。世俗不得善巧,勝義也不能獲得善巧。于內各別,即在內心一一法的自體上,如實通達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勝義是一切法的普遍共相,也是一切諸法的真實,如實通達了這個,就不見一切法了!不見阿陀那,是不見他的用;不見阿陀那識,是不見他的體。余二類知。不見眼色及眼識等,約十八界說,即依阿陀那仗根托境生起的六轉識,都不可得。如是通達,方得勝義善巧。

  不見有二:一、所破不見,本來沒有妄見爲有的法,以勝義智觀察,不見有真實自性可得,就通達無有了。如黑夜誤認繩索爲蛇,如以燈光一照,就不見有實蛇可得了。二、泯絕不見,前是擊破某一法叫不見,此是離諸戲論習氣執著叫不見,不是沒有,因爲因果律是不能破壞的,破壞因果,成豁達空,是佛法所不取的。如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有樹影可見,樹倒即無影子可得。

  有人說世俗善巧,是談的唯識;勝義善巧,是講的般若。其實,在諸法緣起相上,體達諸法的真實性,是不可機械的劃分爲兩截的。唯識、中觀對于不見的觀點不同是有的。唯識先破外境,後泯心意;中觀說通達一法無自性,即通達法法無自性。余文義顯,毋須再釋。

  楞伽、密嚴經中說到如來藏,本經沒有談到這個。若說如來藏是法空勝義所顯的,由本經在文字上雖沒有提出這叁字,但在意義上是顯示了的。勝義谛相品及本品的勝義善巧,可說都是說的如來藏。有兩點可作證明:一、無上依經說如來藏有無二、離言、超過尋思、超過一異、遍一切一味的五相,與本經說的勝義五相相合。二、說如來藏,就談無明熏習,由無明熏習,生起山河大地及有情世間。如果如法修行,就得轉心意識。所以有漏不起、相名戲論習氣不起,就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了!……可見本品講的轉心意識,亦即是如來藏。事實是一,說有不同。諸法的真勝義性,與遍計執、依他起,是不一不異的,研究唯識者都知。但說明他,有從不一不異的差別上說,有從不一不異的關系上說。如來藏無始爲無明熏習,成阿賴耶,轉生六識,這是約不一不異的關系說的。本經先說生死根本的一切種子心,次說起諸識浪,這是約不一不異的差別說的。

  佛教學派思想中,有真心、妄心的兩大派。無著、世親以及奘師,是以妄心爲主、法相分明的;楞伽、起信以及真谛,是以真心爲主、性相融貫的。明此,唯識者大可不必與起信者诤。依如來藏轉起心意識,是就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說的;說根本智現起真實相時,緣起相就不現前,後得智見緣起相時,真實相就不現前,是約初地體悟真理說的。假使以菩薩並見緣起相與真實性說,即達到性相圓融的階段了。

  己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阿陀那識執持名、相、分別言說戲論的習氣,與種子融合一味,是甚深微細的,雜染流轉的生死本,清淨還滅的真實相,無不在此。內心中的微細流注相續生滅相,如大暴流水一樣的長時恒流無盡,所以說一切種子如暴流。甚深微細的阿陀那識,我佛是不對凡、愚開演的,因爲說了,他們不但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增加他們的執著。我有常恒不變自在解脫義,若對凡、愚說阿陀那識是六趣生死的主人,他們就要在這上面生起我想,執爲自我,以爲有個常恒不變的自我在輪轉不息了!

  

《解深密經語體釋 心意識相品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