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心意识相品第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此能生的功能性,是由过去在见闻觉知中起惑造业的熏习力量使然。由熏习力,熏增本有种,熏成新有种,就完成新生命的一切,但因其它的助缘未具,所以不能实时发生动力。如眼根生起,一方固须眼根种子,一方还须协助的业缘,由业力触发眼根种子,眼根方起现行。如说桃核可生桃树,但若没有小桃核,固没有生长性,即有小桃核,假使其它的助缘没有成熟,同样是不能生长桃树的。有情生命的成熟亦然:第一要一切种子心识成熟,第二要特父母和合等缘,然后方有活泼的新生命的出现!

  最初成熟的一切种子心,即十二缘起中的识支,他是住在一切种子中的。父精母血,是完成新生命所仗托的外缘,不是生命的当体,生命体是第一刹那现起而与色法和合组成血肉体的一切种子心。一切种子心识与身根的色香味触及其它心心所法融合一体时,心色就辗转和合了!这在缘起支中,是识缘名色的阶段。和合后在三五天或八九天内,生命就继续不断的在增长广大──余译有圆满二字,圆满是六根完具,时在母胎中还没有诞生出来。以在缘起支中说,是名色缘六入的阶段。由此可知生命的成熟、和合、增长、广大、圆满,都是以一切种子心识为中心的,不过完成生命,还须其它条件而已!

  执受,古代译取,含有属己不使分离的意思,所以内心上就生起觉受。一切种子心,依二而又执受于二,所以说依二执受。执受,是以心执持诸根不令失坏,以及说明心与所执受的互相密切的联系。所执受色根,有领受的功能,能执受的心,也间接的可以领受。通常说执受,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能生觉受的三义。现说只有依取的二义,依是心依诸根的存在,取是心取诸根属己,所以执受以心为主。一切种子心识最初现起,随有身根及香味触,乃至五根完具,名为有色诸根。根是微细的物质,肉眼是不见的,可见的眼等,是内净色根所依的浮麈,此二者有相互密切的关系。外在的浮麈坏了,内在的色根,就不能见色,不能发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内在的色根坏了,外在的浮麈,也就无能为力了!如一切种子心识,离有色诸根及其所依,就无寄托。有色诸根及其所依,赖一切种子心识的执持,如果心识放弃责任,不把他摄为自体,不维持他的生存,他立刻就会崩溃而成无生机的死尸。所以二者是相依为命而存在的。

  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习气是过去见闻觉知熏习留下的残余气分,如衣受烟火的熏染而有烟火的气味,叫习气。相、名、分别,是五法中有漏的三类,由此熏习成的习气,名为相、名、分别习气,而这又是言说戏论所熏的。心认识境,有言说相──言说自性,因认识的不正确,就生种种的错误,所以又名言说戏论习气。瑜伽说是遍计所执自性习气。若心识分别名时熏成的气分,或心识分别相时熏成的气分,就只有二种习气。若心识分别境时,觉得怎样怎样,就总名为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了!一切种子心识,是生死的根本,但不能离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离即不名一切种子心识,亦非生死根本了!

  有情的现实生命,是名色的和合,第一执受是色,第二执受是名。和合的名色,是一切种子心识所缘的对象,而一切种子心识,又为名色所缘的对象。在心识与二执受相互联系下,有情的生命,就和合、增长、广大、圆满。此说一切种子心识的相,就是显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互相密切的关系。

  以三界分别二种执受:有色的欲、色二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此之二种。所以然者,因为欲、色二界具有根身,无色有情不具根身的关系。

  癸二异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生死本的一切种子心识,约他不同的意义,本经立有三种名,名虽有三,而体实一。

  阿陀那识,奘师译作执持,谛师译为无解。古代译执,有与执着混滥之嫌。探究他的本义,实在是取。如十二支中的取支,五取蕴的取,烦恼通名为取的取,在梵文中,都名阿波陀那。一切种子心识,所以又名阿陀那者,是因此识对于有色根身有随逐执持的作用的缘故。随逐执持,古译为持,即根身在什么地方,识就随逐他的所在去执持之。有情能够继续生存,是因阿陀那识执有机体的关系。后人释此,有执持根身、种子、结生相续的三义。其实,执取名色,摄持诸根为生命自体,是阿陀那识的唯一使命。

  阿赖耶识,是依住着的意思,古译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或依着的,后人才译为藏识的。小乘经中虽有赖耶之名,但与大乘经的解释不同。大乘说一切种子心识有依、住、着的特性,所以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义。依本经说明赖耶,只有摄藏一义。一切种子心识,所以又名阿赖耶识者,是因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的缘故。藏隐是依住义,赖耶隐藏、依住在根身中,离则无所隐藏、依住。大众部说的“心遍于身”,就含有依住根身而存在的意思。此依执受义推论出来,执受有能执受的心识,及所执受的根身。根身要由心识的执取,才能成为生动的有机体,接触外境,才能引起感觉的反应;如触手削足以及无论刺激身体那一部分,都会引起感觉可知。本经说的摄受藏隐,即一方面摄受根身,一方面又隐藏在根身中。小乘经中说:“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没有身形的心识而寐于窟中,当知这窟就是身体。因此,身心就产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根身起了变化,心就随之变化,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藏所;反之,心识起了变化,根身随亦变化,心识离了根身,根身亦即无法支持。如人身体强健,精神即活泼,精神活泼,身体亦即强健。根身与心识,是怎样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于此可见了!

  一切种子心识,还有个异名,叫心。为什么呢?因他是色声香味触法之所熏习积集滋长的。心的本身,不是积集,亦非增长,但由见色闻声而熏成诸法积集、增长时,心也就随之积集、增长。同时,积集的种子,赖心识的保持,而心的存在,由于种子的积集。如众人组织的团体,有主持团体进行的领导人物(心),有组成团体的各个份子(种子)。在团体事业进行的过程中,有新的份子(种子积集)加入,领导人的力量就增强;同样,如果团体没有中心的领导人物(没有心识),组织不健全,份子很复杂,团结力没有,自也没有什么力量。在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上,安立阿陀那、阿赖耶名,在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让,建立心名。所以一切种子心识,有此三种异名。

  本经讲的心意识相,有说以一切种子心识为中心,阿陀那识等,只是异名而已。有说以阿陀那识为中心,一切种子心识等,只是附说而已。后说的有力根据是:一、此识亦名阿陀那识的亦字,余译没有,似说一切种子心,就名阿陀那,他在异名中是很特殊的。二、经说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没有就一切种子心如此,可见他没有阿陀那的重要。三、胜义善巧中只说不见阿陀那识,……没有说不见一切种子心识,似更显出他的无关重要。四、重颂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一切种子在阿陀那识中,如瀑流水般的相续不断,所以说他微细甚深,而没有说一切种子心识甚深微细。由此,证知本经是以阿陀那识为中心的。文中所以先谈一切种子心,是要从广泛中慢慢指出阿陀那来的。

  壬二依意诸识转

  癸一法说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阿陀那识是根本识,依之建立的六识,是了别境识。转是转变现起,身是积聚义,阿含经中谈心心所,都有身义,如说六识身、六思身、六受身、六爱身、六相身等。现行的心识,由种子现起,而又辗转达聚集种子。六识身是以阿陀那为依止为建立而现起的。

  本品名心意识相品,一切种子心是心,六识身是识,意呢?没有明文说到。有没有呢?测疏说:“此中应说末那俱转,而不说者,举初举后准可知故,略而不说”。其实,不是略而不说,只是如唯识家说的染污末那意及无间灭意,本经中没有。唯识家说:末那是第七意,前灭意不同末那。实际,前灭意与第七意同名末那,像十八界中的意界,亦名末那。意的特义是生起六识,为六识依,与五根同时存在。所以意就是阿陀那,上说阿陀那随逐执持根身,就含有意的意思。真谛说阿陀那是末那,执取义释意,虽可这样分别,实际同是执取的意思。所以阿陀那就是末那,为最初期的唯识思想,最正确的心识见解。本经的心意识相品,应以此意讲。理论的建立,可以依阿陀那生六识──依意生识说明他。

  起信论说心意意识,像奘师说的赖耶义,就含在义的范围里的。一心虽具真如、生灭二门,但在心生灭门说,他同样是生起一切有漏法的总力,如本经说的一切种子心。无明、业相、转相、现相、执取种子等,都是意的作用,可见心狭于意。心偏在种子说,意重在现行说,两者有着相互的关系,不可机械的划分开来。如此,六识是识,根本识现起名色,与名色相互为缘,为六识依,都名意,识与种子融合一体,就名心。

  依阿陀那转起六识,叫做依意生识。经中说明五识如何生起,并且说明意识如何与五识同时生起,但没有说明意识如何的单独生起。这,不是说意识无足轻重,实因他通三界有而常时现起的,毋须单独的说他起灭。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是说眼识生起的两个主要的助缘──根境。有识眼对无识眼说,真谛说:死者…

《解深密经语体释 心意识相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