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识相品第三
佛法的宗要在二谛,要依世谛得胜义谛;而依世俗行相显示胜义谛性,尤为初步的主要工作。本经的前四品,即是如此。依五相显胜义,是从所取所知的行相显示;泯诸识显胜义,是从能取能知的行相显示。行相是有为生死法,主要的为十二缘起的惑业苦。发动烦恼,造作行业,感受苦报的根本动力,是心意识。所以,生命历程中的心识认识作用,我人实有理解的必要。经说:“愚夫圣者感得有识之身,内有识身,外有名色,六触入触”。此说圣凡同以和合的身心为所观的对象,而所以有凡圣的差别,那是在于触的不同。凡夫与无明触相应,于境生起错误认识,所以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圣者与明触相应,于境生起正确认识,不为惑业所动,所以就超生死而得解脱。佛法以有情为中心,讲有情必讲心意识,因为这是流转、还灭的根本。本品以心意识为说明的主要对象,所以名为心意识相品。
心意识三,大小乘的教典中,虽都讲到,但初二时教,说得都很简略到了第三时教,才比较说得详细一点。然而,心意识三有何不同?具有什么特殊意义?作用又是如何?研究认识作用的,必须先要知道的。就同异说,三名可互通用,如五蕴中的识蕴,六界中的识界,十二处中的意处,心心所法的心,都是总括一切识说的,没有什么差别。但十八界中,于六识界外,别说意界,似又看出二者不同。界是种类义,此界不是彼界,识界与意界,既分别建立,可见是有差别。
识的主要意义是了别,凡有了别作用的都可叫识。如眼了别色,乃至意了别法。意的意义虽多,主要是取色根。色根即五色根,有色可取,得色根名。生者与死者,同有五根的存在,但生者的五根有灵活作用,而死者的没有,其关键就在意根的存不存在。意根存在,五根就有产生认识的活泼作用,意根不存在,五根不特没有发识的可能,且一天的腐化,而终归于磨灭。阿含经说:“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有色有情的意根,住五色根中,色根坏了,意根住处立刻发生问题;反之,意根有了障碍,五根也就不能发生作用。二者是相依相存的。所以然者,一因意能遍取五根,即有情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五根,离即不能活动。二因意依色根而住,即色根在什么地方,意根就随之而住。心识活动的产生,是由于意根,谓根境接触时,意能引发五识;如果根境不遇,五识不起,意就唯生意识作用,所以经说:“依意生识”。心的意义,经说是这样的:“染净种子之所积集,故名为心”。摄受含藏是心的作用,即为三有种,受六麈熏。心受六麈熏习,就有种子积集,有了种子积集,就可现起有情生命。心如田地,熏习如谷麦种;因缘和合感受生死,犹如谷麦得水土日光而生长果实。三有种,是说行为的活动,必有留存的习气,潜伏在心田中,以感受未来的三有果报体,名三有种。本经说的心意识义,不出于此。
识的多少问题:一般小乘只主六识;大众、分别说及龙树大士,主有七识,即在粗显的六识外,更建立一细心;瑜伽论、楞伽经中,说有八识;还有主张九识、十识的。其实,精神的主体唯一,至于说有六、七、八识的不同,是就心的作用分的。本经说的心意识,合取种习的心及取色根的意为一,而成七识论的,因为经中没有八识的痕迹。不特本经是讲七识,其它许多大乘经,都是如此说的。何以知有七识?认识六境需要六识,而六识的发生必有根本,这就是第七识。讲六识的不一定谈根本,讲根本的必然说七识。同时,在五无心位上,开展了第七识的思想。六识是无常生灭的,五无心位,粗显的六识,停止了活动,但他还是有情,生命并未断绝,生命所以未绝,是由心识支持,可见除已停止活动的粗显六识外,还有其微细的心识在,这就是第七识。为建立七识不可动摇的理论所在。不过最初发现这思想的学者,都把他看作意识的细分,经过一个时期的思考与演变,才明确的在六识外别立细心。此在犊子系立为不可说我。大乘成业论说:“我体实有,与六识身为所依止”。大众系说此为根本识。摄大乘论说:“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为根本识,如树依根”。上座分别说系立此为细意识。成唯识论说:“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余如化地部的穷生死蕴,铜()者的有分识,都是指这细心说的。细心说的思想,由来已久,所以现在也以七识义,解释本品,绘表如下:
丁二泯诸识显胜义
戊一请问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
广慧菩萨是本品发言的代表者,他能普遍的认识佛法及世间法,所以得名广慧。他白佛说:世尊!我对你过去说过的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的那话,发生了两个问题:一、要怎样方可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有的译本译作齐何名为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就是要具备怎样标准的菩萨才对心意识得着秘密善巧?二、菩萨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来方可安立他叫做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问题虽二,其实是一,所以佛回答时,就专以第一问题作答。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不是那位菩萨的专名,谁对心意识得着秘密善巧,谁就可得此名。
戊二解说
己一长行
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
广慧请问后,世尊赞许说:你说得很好!你说得很好!你现在能请问我这样的甚深妙义,的确是很难得的,因为我知这不是你自己不懂,而是为了利益安乐无量的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的苦恼,才请问的。问法所以能利益安乐众生,因他问后,佛陀解释给大众听,大众正确的理解心意识秘密,就不再起惑造业轮转苦海了,所以能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有人说:得世间善是利益,得出世间善是安乐。又有说:现生所得的益处是利益,来生所得的益处叫安乐。世间是总指三界,天人阿素洛是别指六趣中的三善趣。阿素洛就是阿修罗,意译非天。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名为非天。本经在五趣外把他别立一趣,余经论中说他是遍在五趣中的。
庚二正说
辛一世俗善巧
壬一一切种子心
癸一相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一切种子心相,是明最初受生到次第增长广大的经过。有情的生命受生在这现实的世间,最初的一念心,就是一切种子心识,唯识学说名阿赖耶,他是去后来先的。六趣是天、人、阿素洛、地狱、饿鬼、畜生。在六趣生死中受生的每一有情,是各各堕落在自趣自类的有情众中的。如由身心和合组织有机体有生命的天、人,就堕在天趣、人趣的有情众中。六趣有情的果报差别,是由过去的惑、业不同所致,所以有情的现实生命,过去就决定了的。如缘起支中取缘有的有,就是某一趣的生命动能的完成,不是到受生时,才完成某趣生命的。有,是生命的自体,他堕在欲、色、无色的三有中。切实的说:有天、人的业力,就堕入天、人的二趣;有余四趣的业力,就堕入余四趣中。到了因缘和合业力成熟时,业力的动能发生作用,就感受现实生命的果报体。生,就是得蕴、得处、得界。生命生起,由业力的不同,有胎、卵、湿、化的四生差别。胎生如人类;卵生如鸟雀等类;湿生如蚊蝱昆虫等;化生是无而忽起的,与平常说的飞蛾,经过几个状态变化成的不同。六趣是约果报身的形态美丑分的,四生是约产生的形式不同分的。俱舍颂说:“人、旁生俱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颂中虽说明了各趣具生的多少,而现实的人类,实以胎生为多,卵、湿、化的三生,是很少见的;旁生在现世间,亦唯胎、卵二生为多,余亦少有。
佛教说生,不是从母胎中生出来叫生,在最初托入母胎的一刹那,即名为生,所以说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一切种子心识,余译略无识字。种子心,是有情精神活动的主体,虽说他的功用不易发觉,但没有他,精神活动立刻就要宣告停止。依唯识说:一切法生起,各有他的种子,现在不说种子而说一切种子心,是因由他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的缘故。摄藏心中的一切种子,是由过去熏习所成的习气,所以习气与种子,是一体的异名。其不同者:习气约熏习说,种子约生现说。种子思想的产生,是从世间谷麦等种推论得来。如黄豆,现在可以生芽,将来可以结果,从他生芽结果的功能性上,说名种子。假使没有生长的功能性,虽是一粒黄豆,也不得算为种子。所以,种子的主要意义,在能生的功能性。一切法生起,各有他的功能性,没有就不会生起。生命出现到世间,当然也是从功能性现起的。所以从最初成熟到增长广大,在一贯的生命流中,都含有功能性──种子性。内在具有这么多的功能性,外在自也不少,所以名为一切种子心。
就有情生命说,一切种子在心识中,是不一不异的:因为,差别的种子与统一的心识融合一味时,既不见有众多的种子,也分辨不出何为种子,何为心识,所以非异;但种子有增减,所以又是非一。通常虽谈种识的不一不异,但多侧重在差别方面。原心功能有二:一、持种心,约现行保持种子说;二、一切种子心,约种识不一不异的统一性说。虽有二说,而心的特义,在种识的融合一体,这融合一体的一切种子心,在六趣四生中,最初成熟。其所以…
《解深密经语体释 心意识相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