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識相品第叁
佛法的宗要在二谛,要依世谛得勝義谛;而依世俗行相顯示勝義谛性,尤爲初步的主要工作。本經的前四品,即是如此。依五相顯勝義,是從所取所知的行相顯示;泯諸識顯勝義,是從能取能知的行相顯示。行相是有爲生死法,主要的爲十二緣起的惑業苦。發動煩惱,造作行業,感受苦報的根本動力,是心意識。所以,生命曆程中的心識認識作用,我人實有理解的必要。經說:“愚夫聖者感得有識之身,內有識身,外有名色,六觸入觸”。此說聖凡同以和合的身心爲所觀的對象,而所以有凡聖的差別,那是在于觸的不同。凡夫與無明觸相應,于境生起錯誤認識,所以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聖者與明觸相應,于境生起正確認識,不爲惑業所動,所以就超生死而得解脫。佛法以有情爲中心,講有情必講心意識,因爲這是流轉、還滅的根本。本品以心意識爲說明的主要對象,所以名爲心意識相品。
心意識叁,大小乘的教典中,雖都講到,但初二時教,說得都很簡略到了第叁時教,才比較說得詳細一點。然而,心意識叁有何不同?具有什麼特殊意義?作用又是如何?研究認識作用的,必須先要知道的。就同異說,叁名可互通用,如五蘊中的識蘊,六界中的識界,十二處中的意處,心心所法的心,都是總括一切識說的,沒有什麼差別。但十八界中,于六識界外,別說意界,似又看出二者不同。界是種類義,此界不是彼界,識界與意界,既分別建立,可見是有差別。
識的主要意義是了別,凡有了別作用的都可叫識。如眼了別色,乃至意了別法。意的意義雖多,主要是取色根。色根即五色根,有色可取,得色根名。生者與死者,同有五根的存在,但生者的五根有靈活作用,而死者的沒有,其關鍵就在意根的存不存在。意根存在,五根就有産生認識的活潑作用,意根不存在,五根不特沒有發識的可能,且一天的腐化,而終歸于磨滅。阿含經說:“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爲彼依”。有色有情的意根,住五色根中,色根壞了,意根住處立刻發生問題;反之,意根有了障礙,五根也就不能發生作用。二者是相依相存的。所以然者,一因意能遍取五根,即有情的精神活動,不能離開五根,離即不能活動。二因意依色根而住,即色根在什麼地方,意根就隨之而住。心識活動的産生,是由于意根,謂根境接觸時,意能引發五識;如果根境不遇,五識不起,意就唯生意識作用,所以經說:“依意生識”。心的意義,經說是這樣的:“染淨種子之所積集,故名爲心”。攝受含藏是心的作用,即爲叁有種,受六麈熏。心受六麈熏習,就有種子積集,有了種子積集,就可現起有情生命。心如田地,熏習如谷麥種;因緣和合感受生死,猶如谷麥得水土日光而生長果實。叁有種,是說行爲的活動,必有留存的習氣,潛伏在心田中,以感受未來的叁有果報體,名叁有種。本經說的心意識義,不出于此。
識的多少問題:一般小乘只主六識;大衆、分別說及龍樹大士,主有七識,即在粗顯的六識外,更建立一細心;瑜伽論、楞伽經中,說有八識;還有主張九識、十識的。其實,精神的主體唯一,至于說有六、七、八識的不同,是就心的作用分的。本經說的心意識,合取種習的心及取色根的意爲一,而成七識論的,因爲經中沒有八識的痕迹。不特本經是講七識,其它許多大乘經,都是如此說的。何以知有七識?認識六境需要六識,而六識的發生必有根本,這就是第七識。講六識的不一定談根本,講根本的必然說七識。同時,在五無心位上,開展了第七識的思想。六識是無常生滅的,五無心位,粗顯的六識,停止了活動,但他還是有情,生命並未斷絕,生命所以未絕,是由心識支持,可見除已停止活動的粗顯六識外,還有其微細的心識在,這就是第七識。爲建立七識不可動搖的理論所在。不過最初發現這思想的學者,都把他看作意識的細分,經過一個時期的思考與演變,才明確的在六識外別立細心。此在犢子系立爲不可說我。大乘成業論說:“我體實有,與六識身爲所依止”。大衆系說此爲根本識。攝大乘論說:“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爲根本識,如樹依根”。上座分別說系立此爲細意識。成唯識論說:“有余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余如化地部的窮生死蘊,銅()者的有分識,都是指這細心說的。細心說的思想,由來已久,所以現在也以七識義,解釋本品,繪表如下:
丁二泯諸識顯勝義
戊一請問
爾時,廣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爲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爲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廣慧菩薩是本品發言的代表者,他能普遍的認識佛法及世間法,所以得名廣慧。他白佛說:世尊!我對你過去說過的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的那話,發生了兩個問題:一、要怎樣方可名爲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有的譯本譯作齊何名爲菩薩于心意識秘密善巧,就是要具備怎樣標准的菩薩才對心意識得著秘密善巧?二、菩薩達到怎樣的程度如來方可安立他叫做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問題雖二,其實是一,所以佛回答時,就專以第一問題作答。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不是那位菩薩的專名,誰對心意識得著秘密善巧,誰就可得此名。
戊二解說
己一長行
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诃薩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爲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谛聽!吾當爲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
廣慧請問後,世尊贊許說:你說得很好!你說得很好!你現在能請問我這樣的甚深妙義,的確是很難得的,因爲我知這不是你自己不懂,而是爲了利益安樂無量的衆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的苦惱,才請問的。問法所以能利益安樂衆生,因他問後,佛陀解釋給大衆聽,大衆正確的理解心意識秘密,就不再起惑造業輪轉苦海了,所以能令衆生獲得利益安樂!有人說:得世間善是利益,得出世間善是安樂。又有說:現生所得的益處是利益,來生所得的益處叫安樂。世間是總指叁界,天人阿素洛是別指六趣中的叁善趣。阿素洛就是阿修羅,意譯非天。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名爲非天。本經在五趣外把他別立一趣,余經論中說他是遍在五趣中的。
庚二正說
辛一世俗善巧
壬一一切種子心
癸一相
“廣慧當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一切種子心相,是明最初受生到次第增長廣大的經過。有情的生命受生在這現實的世間,最初的一念心,就是一切種子心識,唯識學說名阿賴耶,他是去後來先的。六趣是天、人、阿素洛、地獄、餓鬼、畜生。在六趣生死中受生的每一有情,是各各墮落在自趣自類的有情衆中的。如由身心和合組織有機體有生命的天、人,就墮在天趣、人趣的有情衆中。六趣有情的果報差別,是由過去的惑、業不同所致,所以有情的現實生命,過去就決定了的。如緣起支中取緣有的有,就是某一趣的生命動能的完成,不是到受生時,才完成某趣生命的。有,是生命的自體,他墮在欲、色、無色的叁有中。切實的說:有天、人的業力,就墮入天、人的二趣;有余四趣的業力,就墮入余四趣中。到了因緣和合業力成熟時,業力的動能發生作用,就感受現實生命的果報體。生,就是得蘊、得處、得界。生命生起,由業力的不同,有胎、卵、濕、化的四生差別。胎生如人類;卵生如鳥雀等類;濕生如蚊蝱昆蟲等;化生是無而忽起的,與平常說的飛蛾,經過幾個狀態變化成的不同。六趣是約果報身的形態美醜分的,四生是約産生的形式不同分的。俱舍頌說:“人、旁生俱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頌中雖說明了各趣具生的多少,而現實的人類,實以胎生爲多,卵、濕、化的叁生,是很少見的;旁生在現世間,亦唯胎、卵二生爲多,余亦少有。
佛教說生,不是從母胎中生出來叫生,在最初托入母胎的一刹那,即名爲生,所以說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一切種子心識,余譯略無識字。種子心,是有情精神活動的主體,雖說他的功用不易發覺,但沒有他,精神活動立刻就要宣告停止。依唯識說:一切法生起,各有他的種子,現在不說種子而說一切種子心,是因由他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的緣故。攝藏心中的一切種子,是由過去熏習所成的習氣,所以習氣與種子,是一體的異名。其不同者:習氣約熏習說,種子約生現說。種子思想的産生,是從世間谷麥等種推論得來。如黃豆,現在可以生芽,將來可以結果,從他生芽結果的功能性上,說名種子。假使沒有生長的功能性,雖是一粒黃豆,也不得算爲種子。所以,種子的主要意義,在能生的功能性。一切法生起,各有他的功能性,沒有就不會生起。生命出現到世間,當然也是從功能性現起的。所以從最初成熟到增長廣大,在一貫的生命流中,都含有功能性──種子性。內在具有這麼多的功能性,外在自也不少,所以名爲一切種子心。
就有情生命說,一切種子在心識中,是不一不異的:因爲,差別的種子與統一的心識融合一味時,既不見有衆多的種子,也分辨不出何爲種子,何爲心識,所以非異;但種子有增減,所以又是非一。通常雖談種識的不一不異,但多側重在差別方面。原心功能有二:一、持種心,約現行保持種子說;二、一切種子心,約種識不一不異的統一性說。雖有二說,而心的特義,在種識的融合一體,這融合一體的一切種子心,在六趣四生中,最初成熟。其所以…
《解深密經語體釋 心意識相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