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相品第四
心意識相品,雖已說明生死解脫的根本,但于佛法的全體,顯了究竟的真義,還沒有談到。全體佛法,不出生死流轉的雜染法,涅槃還滅的清淨法。正確的認識一切法,不起堅固執著,是還滅;錯誤的認識一切法,生起言說執著,爲流轉。流轉與還滅,可說是建築在認識論上的。有情的認識,含有錯誤的成分,認有作無,認無作有,所以就在生死海中流轉。叁相顯了義,即以叁相來具體的連貫的說明雜染與清淨,真實與虛妄,生死及涅槃,自性之有無,所以這在佛法中是個重要的課題。釋尊的一代時教,如來的說法本懷,教理的淺深,空有的诤論,了不了義的辨別,澈不澈底的說明,都在叁相中。他是佛法的全體,空有的總樞,治佛學者不可不于此深切注意!
一切法相,微細分析,森羅萬象,無量無邊,要是一一的予以敘述說明,真是說不能盡。所以瑜伽師地論中,攝諸法爲六百六十法;後來世親感到六百六十法,仍不易受持,乃又約爲百法;可是本經把一切法,略說爲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的叁種。爲什麼要把諸法略爲叁種呢?無性攝大乘論說:“略有叁種者,謂一切法要有所應知、所應斷、所應證差別故”。所應知,是依他起相,所應斷,是遍計所執相,所應證,是圓成實相。本經的目的,即在使人遣遍計,了依他,證圓成,所以綜一切法相而爲叁種。
叁相,唯識、中觀兩家的看法不同。龍樹從一法上觀察叁相:一切的緣生法是依他起;在依他的緣生法上認識錯誤,非有執有,是遍計執;緣生法的實性,即一切法的空性,是圓成實。無著從一切法上觀察叁相:謂遍計執的一切法,依他起的一切法,圓成實的一切法。從一切法上說叁相,佛法中是有的,像本經就是從一切法上顯示叁相,如下經文說叁相時:“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謂一切法緣生自性”;“謂一切法平等真如”。雖然如此,但主要的還是以一法爲出發說明叁相較好!
丁叁約叁相顯勝義
戊一直申顯了教
己一疑問
爾時,德本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于諸法相善巧菩薩”。于諸法相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直申顯了教的當機衆,是德本菩薩。功德的根本,叫德本。什麼功德是功德的根本?人天功德嗎?不是!有漏功德嗎?不是!要通達勝義谛後,以無漏慧領導所修習的六度萬行,才是功德的根本。經說:般若是功德本,大智本行是萬行本。德本菩薩這時起來禀白佛陀說:世尊!如你曾經說過的于諸法相善巧菩薩,所說于諸法相善巧菩薩的這話:一、要怎樣方可叫做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呢?二、如來看他具有怎樣的資格才施設他叫做于諸法相善巧菩薩?這我很不明白,請佛爲我及諸大衆慈悲開示!
諸法相的相是體相或體性,也可約相貌講,就是諸法的不同形態。性相是一還是異呢?有說是異的,如性相二宗的水火不融;有說是一的,如性相融通論者。從外表的形式及性相的對立看,二者是有差別的;從內在的理性及唯說性說相看,二者是可通用的。如法相,有處就說法性,叁相,有處就叫叁性;虛妄相或叫虛妄性,可見性相是不可分的。一切法,是蘊、處、食、界及叁乘的聖法。分別這一切法的體性相貌,理解這一切法的真實體相,名爲善巧諸法相。
己二佛答
庚一長行
辛一贊許
爾時,世尊告德本菩薩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爲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谛聽!吾當爲汝說諸法相”。
辛二正說
壬一諸法相
癸一法說
“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于此通達,漸漸修習,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德本菩薩請問齊何名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答爲于諸叁種法相善巧者是,所以此下就來說明叁種法相。
一者遍計所執相:所執二字,是奘譯特有的,余譯只名遍計相。所執二字的有無,在意義上很有出入。只名遍計相,是側重所遍計境說;名遍計所執相,就側重能遍計心說了。遍計即遍所計。謂能認識的心識,在所認識的境上,周遍所計,叫遍所計。遍有種種的意思。如意識,有思惟、考察的種種行相,如是周遍的生起計執,名爲遍計。如眼識見各式各樣的物相,耳識聽各式各樣的聲音……,身識接觸各式各樣的觸相。都含有遍計的作用。攝論說到唯有識時,有唯一、唯二、唯種種的不同,唯種種,就是周遍所計。遍計相的相,就所遍計說,是在認識境界時,內心上覺得怎樣的相貌,是爲遍計的相。
遍計,有能遍計、所遍計。能遍計,是能認識的心心所法;所遍計,是所認識的一切行相。一切行相是所遍計,學者沒有異議;心心所法是能遍計,見解就有差別了。有漏心心所,八識論者看來,有八個心王及其相應心所,但諸心心所,是否都可爲能遍計呢?安慧說:有漏的八識心心所,都是能遍計,因同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同有似能所取現起的,即阿賴耶也以遍計種爲所緣的。所以他說:執我執法的是第六識,執我不執法的是第七識,執法不執我的是第八識及前五識,我法俱不執的是無漏清淨識。護法說:有漏心心所,能有遍計作用的,唯只執我法的六七二識,無執的前五及第八識,是沒有能遍計的作用的。因能周遍計度分別執爲我法的識,必定是慧,且與無明相應的。所以他說:六七二識執法,五八諸識不執我法。二師異見,表列如下:
二者依他起相:一切有爲諸法,仗因托緣,依他而起,叫依他起,相是依他生起的諸法不同相貌,名依他起相。攝論說:“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這意思,是論師的另一解說,本經中看不出這種說法,所以也就不去談他。
叁者圓成實相:圓有普遍的意思,即在一法上是這樣,在一切法上亦然。加深了也是奘師加添的,余譯沒有。成是成就,謂諸法的體性,本來如此。實是真實,謂諸法的體性,不虛不謬。合言之。一切法的真實性,本來如是,普遍如此,名圓成實性。攝論說:沒有變異而爲清淨所緣善法最勝的實性,名圓成實。成唯識論說:二空所顯的那圓滿成就的諸法真實性,叫圓成實性。
平常說的虛妄顛倒,有兩個意義:一是似有的,二是非實的。似有,謂本來沒有,但在錯誤的認識上,覺得他好像是有。非實,謂似有的法,究其真實,是沒得的。衆生根機不同,如來解說即異。般若說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皆所生的諸法現相,是假名不實的,若把他當實在看,就要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了。唯識說諸法是因緣生的,緣所生的諸法,不是沒有,沒有的是內心想象怎樣怎樣的那顛倒虛妄。所以,因緣現起的依他起相是有的,妄所計執的遍計相是無的。從勝義谛說:龍樹主張勝義就是空性,畢竟空性即勝義谛。真常唯心者說:勝義就是空性,是不了義的,因爲諸法實性,不但是空,同時也是不空的,像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等,都是從這空中不空而建立的。從世俗谛上産生的假名有與依他有的思想,是性空者與唯識者兩大思想的基本不同點。性空者是自空派,即因緣生的諸法,本身是空的;唯識者是他空派,他把世俗分爲兩分,一是緣起的,是有;一是假名的,是空。本經屬他空派的唯識思想。
什麼叫做遍計所執相呢?謂一切法的名假安立及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別,……爲令隨起言說,叫做一切法的遍計所執相。一個有情,不論是天、是人、是畜生,在他認識上覺得怎樣,要以言語說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都各有他的名稱。如說這書就是這東西,這東西就是這書。內心上有這想象、感覺,就是假名,不一定要口頭說出來,才叫假名。依此起名、假義、假相安立的諸法自性,諸法差別,是遍計所執。自性是自體的意思,自體上有衆多的差別義,叫差別。如色法,青黃赤白是他的自性;可見不可見、可對不可對;有形沒有形,……是他的差別相。自性、差別,依假名安立,離了名義,自性、差別是不可知的。勝義谛相品的幻師喻,就是依錯誤認識的名義假設的,離此,大象身想、大象身的差別想,是都不能存在的。
名假安立,通有漏的心心所,較口說的語言,廣泛得多,如二禅天的有情,言說雖不起了,但假名安立還是存在的。又如現見的豬馬牛羊,微細的昆蟲螞蟻,言語雖很欠缺,而感覺是有的,有感覺就不離名假安立。外國人同我們說話,不知說的什麼,于是就覺得他說的沒有意義,後來了解了,方知不是沒有意義。又如嬰兒,最初什麼也不懂,吚吚唔唔的說東話西不知說的什麼,後來認識豐富,就可明確的說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名假安立,主要的是認識問題,不是言說問題。言說只是思想的表面化,是彼此傳達意義的工具。實際所說的話與法毫無關系,不過習慣久了生起共同見解,一說什麼,就對那個生起某一種的認識。
什麼叫做諸法依他起相呢?謂一切法的緣生自性。這個有時那個就有,這個生時那個就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招集純大苦蘊的十二因緣,是爲依他起相。佛教唯一的特質及不共世間的正法,就是緣起。有情的生命相續,也就以這十二緣起而建立的,所以佛教以衆生生命爲說明的中心。有了有情,自然就有爲有情往來的世界;因此,佛教不多談世間。此有彼有,是說無明有、行就有,……生有、老死就有;此生彼生,是說無明生、行就生,……生生、…
《解深密經語體釋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