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

  無自性相品第五

  如來的一代時教,是隨機施設的,機有千差萬別,教有種種差殊;能诠的言教雖多不同,所诠的義理則無有別,所以不同的教法,均能夠融會貫通。融貫,就是判教。古德判叁時教,五時八教等,就因大乘經中的差別說法太多,爲了顯示佛法的真理及佛說法的本懷,所以就以時教判攝他;因不判教,不但不能融貫異說,也見不出佛的本懷及了不了義的所在。如法華經中具有判教的思想,設不以判教的方法去加以解釋說明,就無法溝通他的前後異說,本經亦然。勝義生爲要融貫如來一代所說不同的言教,所以特地代表大衆將所疑惑的陳白佛陀,請求解釋。

  前一切法相品中,是說的叁自性,此無自性相品中,是說的叁無性,叁無性是依叁自性而建立的,但這在學者間的解釋,有著不同的意見,而空有的诤論也就在此,所以現在先來給他一個概括的說明。

  唯識學者說:經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是約叁無性的密意說的;雖叁自性都名無性,而所無的自性是不同的。遍計說無性,是無自體相性,名相無自性性;依他說無性,是無自然生性,名生無自性性;圓成說無性,是離遍計所執自性,名勝義無自性性。可見佛說諸法無性,不是真的全無自性,只遍計執是徹底的無性,依他的緣生自性、圓成的真實自性還是有的。遍計是無相法,無有自性,固然不錯;依他是染相法,圓成是淨相法,如也如言執義的說爲無性,那就失壞世出世間的因果,成無相見,落惡趣空了!所以唯識學者想出種種方法,成立依、圓有性,亦即由此說名有宗的。

  性空學者中,屬于自續派的清辨、蓮花戒說:深密與般若經,同說世俗是假名有,勝義是畢竟空,若如唯識說世俗勝義有,那就違背經義了。因爲,緣生的依他起法,在世俗中說爲假名有固可,說爲真實有是不可的;如果執爲真實有,那就不是依他起而成遍計執了,所以依他是假名有、非勝義有。無熱惱龍王請問經說:“諸依緣生即無生,彼中非有生自性”。凡是因緣所生不是自然現起的法,其自性必然是本空的。若說依他實有,就得承認不是緣生。如一面承認是因緣生,一面又說是真實有,那是絕對矛盾不通的。這樣,依他起的因果相,不能說沒有,如說沒有,中觀與瑜伽師,都認爲是撥無因果的。所不同者,性空者說,世俗無自相是謗因果,勝義無自相不算謗因果;瑜伽者說,不論世俗、勝義,如果說爲無相,即是毀謗因果。又遍計執相,唯識者說是徹底無,性空者說所遍計的雖無,能遍計的名言不能說沒得,如此亦無,那就撥無有相而成損減執了!有雖有,是假名有,非真實有,這必須把握住!應成派的佛護、月稱說:解深密經由叁相門,分別有無自性及安立了不了義之理,確如唯識者所說,不過深密經教不是了義而是不了義的罷了。因爲,深密經的中心思想,是唯心。如心意識相品說:“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分別瑜伽品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都是唯心經文的明證。佛說唯心,是對所化有情說的,不是佛的本意。楞伽經說:“譬如醫生,非隨自樂于各病者而給諸藥,是須隨順病者病相;如是大師宣說唯心,亦非自樂,是隨所化意樂增上”。這不是很明顯的顯示唯心的教典是不了義嗎?余如經中說的究竟種性的決定,外境的非有,遍、依自性的有無,都是不了義的。空有二宗的分水嶺,亦即在此。

  綜合本經叁無性的意思,約假名有、因緣有說,遍計是假名安立的爲假名有,依他是自相安立的爲因緣有。這在大小空有的學者,都曾這樣談到的。主有者說:山河大地是假合有的,但分析後的微小物質,不能說沒得。如簽筒是由竹子琢磨成的,簽筒雖假,而竹子是實,即或進觀竹子也假,而和合成竹的能所八法是實。如此微細分子亦無,竹子豈能會有?所以有宗學者說:色法推究到最後,有微細的五根、五麈、無表色的極微分子;心法推究到最後,有實有的六識王所的刹那心識。色心諸法的各別自體是因緣有,色心和合積聚的物相是假名有。前是能依,後是所依,彼此有著能所依的相互關系。遍計爲假名安立的,所以是假名有;依他爲因緣生起的,所以是因緣有。主空者說:有分叁類,即假名有,因緣有,實法有。假名有的法,如龜毛、兔角、石女兒等,根本是不可得的。因緣有的法,雖可說有,但非實有。實法有的法,即根、麈、無表色等。佛說因緣有、假名有,是引誘漸進的小乘根機的,若是直入的大乘根性,佛就說二者不可得了。般若經說的名假,就是假名有;法假,就是因緣有。雖說假名是無實的,假法是緣有的,但深一層觀察,不但名假,法也假的。經說:“如是名假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有假名;如是法假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有假法”。假名、假法同是緣生,緣生就是無性。所以空宗的結論:一切法皆假。

  依他起相究有沒有自性,以下經文說他通二無自性說:依他的生無自性性,是接引初機說的;依他的勝義無自性性,是對利根的有情說的。世親說生無自性共于小乘,非爲大乘的特色,即是此意。現且約勝義無自性性來談。觀察諸法義境的真實智,佛就顯示他是勝義;依他起不是勝智所觀的境義,所以就說他是勝義無自性性。主有者說此法的沒有,是破除執著的,如說“人”字,是一撇一捺成的,去了一撇一捺,人的實自性的謬執,就破除了,假使不看人字,說他無性,不能說是已破除了人的自性,只是沒有去看他而已。又如眼不見聲,不是破除聲的自性,因聲非眼所緣境,所以不因眼不見聲,聲就不存在。依他是雜染的,勝義是清淨的,清淨的勝智不緣雜染的依他,不能就說依他是無自性,只可說是沒有勝義性。主空者說緣生法是因緣有,以清淨勝智觀察到他的真實性,既觀察不到,可見經說的依他勝義無自性,實在是勝義無的,不是爲了破除執著。

  如上所述,可知兩宗思想的歧異點,在對緣生法的觀察不同。空宗作總相觀,說緣生法是假名的,緣生相是幻化的,假名雖有,自性實無。因爲是無實,所以是假名,因爲是假名,所以是無實,二者是上關的。以勝智觀察時,自性雖是實無,假名仍是有的。有宗作別相觀,說緣生法是有相的,緣生相上那假名安立的,才是無相法。二宗不同,表列如下:

  無實假名無實(空宗)

  緣生法假名緣生有相(有宗)

  再以勝義谛相品的幻師喻,來助明空有二宗對緣生法的不同觀點。幻師以幻術的力量,幻作牛馬等的種類幻像,而諸幻化的相狀,有種迷惑的作用,是爲依他的因緣有。若在幻化的像上,生起實象實馬的言說,即爲遍計的假名有了。以唯識的見解說:言說的牛馬是無實的,迷惑的幻馬不能說沒得。以中觀的見解說:言說的牛馬固是無實的,迷惑的幻馬亦然。言說是因幻化的牛馬有的,能诠的言教既是無實,那裏還有對象的牛馬?如果定執有幻起的牛馬,亦應有實有的言說牛馬,既不許言說的假名是有,爲何要執幻起的牛馬是有?經說:“取相無實,現相亦無”,所以實有相的執著破除,實有相也就不可得。般若彌勒問品說:“遍計無體,依他有體,圓成非有體非無體”。接著又說依他的有體是假名有的,可知緣生的依他起,確是無實自性的。

  戊二追會深密教

  己一陳疑請釋

  爾時,勝義生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曾獨在靜處,心生如是尋思: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如說諸蘊,諸處、緣起、諸食亦爾。以無量門曾說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以無量門曾說諸界所有自相、種種界性、非一界性、永斷、遍知。以無量門曾說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習、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如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亦複如是。以無量門曾說八支聖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習、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世尊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未審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我今請問如來斯義,惟願如來哀愍解釋,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勝義生菩薩,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有說他是地上的大菩薩,已契證了諸法的勝義谛理,生如來家,爲佛陀的真子,所以叫勝義生。有說他是地前的權小菩薩,因對勝義谛理還生生的沒有理解,所以叫勝義生。這時,他以代表的資格出席禀白佛陀說:世尊!我曾經單獨的在寂靜的山林樹下,生起了這樣的感想(尋思,是有漏心心所的總名,雖不通于勝義谛,但正當的尋思還是要的,不正的尋思才要不得):第一、世尊曾經以無量的方式,種種的法門,宣說諸蘊的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此之五相,與前勝義谛相品中說的蘊相、蘊起、蘊盡、蘊滅、蘊滅作證五句,稍有出入。小乘學者,不接受一切法空的理論,由于他認爲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是實有的。他們把一切法分作兩類:一是虛假的,一是真實的。如說我是假有的,而組合假我的五蘊法,卻是實有的,如實有的五蘊法也沒有,試問依于什麼說有假我呢?又如這本書是假的,成這書的紙不能說沒得,如無實有的紙,怎會有假的書?又如空花水月是假的,但太空月光不能說沒得。所以說“假必依實”。爲假所依的實有法,小乘說是真實有的。蘊處界的一切法,各有他的相貌,是爲諸法的自相;沒有自相,一切法就不得成。生相,是指五蘊的生起。滅相,是指五蘊的消滅。永斷,就煩惱說,如在色蘊上生起貪愛,引生後後色法,這是系縛相,斷此後,蘊滅盡不起,名爲永斷。遍知,就認識說,如色,具有什麼功德,含有什麼過失,來是怎樣來的,去又如何去法,他的生滅變化,過患出離,…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