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P4

  ..續本文上一頁性叁無性,不是割裂分開的,所以佛對勝義說:非由有情界中各別觀待叁種自性的次第,遣除叁性立叁無性,因爲不但相無自性能遣除依他與圓成,以此二者是不可遣的。既不是各別觀待叁性立叁無性,那是怎樣建立的呢?是由諸有情類在依他及圓成上,不能理解因果的緣起相、諸法的寂滅相,生起增益的遍計執,佛才立叁種無自性性。緣生的如幻相,諸法的真實性,有情不能正確的理解,所以就執爲實有,成爲增益的遍計執。一切法,不出有漏的雜染法,無漏的清淨法,而衆生所執的也就在此;但所執的與生滅的有爲,不生滅的無爲不相合,所認識的染淨與世間的雜染,出世的清淨不相同,所以說爲遍計的增益執。增益執對損減執說,一般的有情,起增益執的多,生損減執者少。如高山、深水、地球、虛空,誰都說是有的。損減執大抵是學佛法的人走錯了路,或哲學者研究不出真理,就撥無一切的說什麼都沒有。現就衆生在依他生死、圓成涅槃上,起顛倒的錯誤執著,而說爲增益執的。叁無自性的建立,是爲遣除錯誤顛倒的遍計執,以顯如幻行相的依他起、諸法法性的圓成實的。

  癸二別釋

  子一起遍計性執故成生死

  醜一迷依圓事

  “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彼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隨起言說如如。

  生死流轉的動力是遍計執,要解脫生死,必須通達遍計的無性,不能如實了知諸法的無性,生死就不能了,所以無性爲解脫的根本。佛說法的目的,是令衆生了生死,所以先指出生死的原因,後說明解脫的方法。譬如倒樹,根砍伐了,樹就倒了,若唯砍枝,不特樹不能倒,且因枝葉的砍伐,還會越發茂盛起來。了生死也是如此,所以特取遍計執爲說教的對象。

  圓成是離言說性,依他在亂相顯現能引有情生起言說的這方面講,是有言說性的,在爲圓成的真實性這方面講,是無言說性的。不過知道幻化行相的如幻,而假起言說,也是可以的,所以就依、圓的不相離性說,又都可說有言說。但衆生爲遍計所執自性蒙蔽真知的關系,不能了達行相的如幻相,諸法的離言性,所以就迷惑了依、圓,而起如是如是的言說。實際,衆生只能迷緣起的依他,不會迷真性的圓成,不過迷了緣起相,真實性也就迷無所知。如在黑夜,誤認繩(依他)爲蛇,繩的真相固迷惑了,蛇(圓成)的真性也錯認了。離言說的真實性,是在緣起的依他法上顯的,依他的言說性離了,當下就是諸法離言的真實性。唯識說有依、圓的兩種離言說性,即據于此,其實是一離言說性。

  醜二起遍計執

  “如如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由言說熏習心故,由言說隨覺故,由言說隨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

  如如是顯所說非一,由如是如是的隨起種種的言說,所以重言如是如是。由諸不同的言說,就成就了叁種因:一、由言說熏習心:能遍計計于所遍計而生起種種的言說,是以意識爲主的。六識認識六境起諸言說,就有言說的種子,熏習在阿賴耶識中。一切種子心識裏所有的名相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即此所說的遍計執種。遍計種是有漏的,沒有遍計,有漏種也就沒有。熏習所所遺留下來的遍計種,能引未來的能遍計的眼等六識、所遍計的色等六麈的生起。這樣,就成熏習、現起、執著,熏習、現起、執著的循環不息。二、由言說隨覺:人類以意識了別境時,就隨起言說;較人次一等的豬馬牛羊等,明白而深刻的認識境時,雖不能很爽快的起諸言說,但因有遍計執存在的關系,不能說他們沒有言說,這就是言說隨覺。叁、由言說隨眠:比牛馬更次一等的昆蟲螞蟻等,不但不能發言,就是見聞到的一切,也不能認識清楚,然因含有名義性的遍計所執關系,仍是有言說,這就是言說隨眠。有說:隨眠是種子,隨覺是現行,此與本經本義不合。余譯每句下都有一心字,若與下文說的“言說不熏習智故”的叁句有叁個智字對看,似較本譯譯得好些。一切衆生有言說熏習、隨覺、隨眠,所以于依圓二自性中,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

  醜叁受生死苦

  “如如執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由是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緣,或爲煩惱雜染所染,或爲業雜染所染,或爲生雜染所染。于生死中長時馳騁,長時流轉,無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餓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諸苦惱。

  初叁句,牒前執著,顯生死流轉因;後諸句,正明能執,顯生死流轉果。

  由上如是執著的因緣,就生起當來的依他起自性──圓成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生起法中不談他,而爲叁雜染所染。雜染是清淨的反面,不特惡性是雜染,善及無記的二性也是雜染。雜染中的主體是煩惱,與煩惱相應的雜染法,叫相應縛;緣緣生如幻的行相,增加錯誤的認識,多生許多的煩惱,叫所緣縛。煩惱活動起來,擾亂身心不安,所以名爲雜染。身口意的動作叫業,由動作而有存在的潛力,叫業雜染。業有色無色界的不動業,欲界人天的福業,叁惡趣的非福業。苦的結果叫生,生起的苦果是染汙的惑業所感,叫生雜染。叁雜染,即依他的十二緣起,無明、愛、取是惑雜染,行、有是業雜染,余支是生雜染。衆生爲叁雜染所染,所以就在生死苦海中,如狂馬似的長時馳騁、長時流轉,沒有片刻的休息!

  那洛迦譯叫地獄,在地球之下,如人世的牢獄,故名。實際是無樂的意思,所以譯做苦器。經說的八寒地獄,在地球的北極;八熱地獄,在地球的南極。傍生有譯爲畜生,我國指家畜的六畜叫畜生,這不能總攝傍生界,譯爲傍生,就是以他的行相而得名的。鬼有多種,大別爲叁:一、東獄、關帝、土地、城隍,是有福德的多財鬼;二、有子孫祭祀而次于多財鬼的是少財鬼;叁、無人祭祀而常爲饑餓所逼的是無財鬼。餓鬼就是指第叁的一類。天上是指的天趣,我國對于天的觀念,以爲有個固定的地方,其實是沒有處所的,不過他們的福報,勝于人等的諸趣,所以叫天。天的本意是光明,古代說的閃電,太陽的神秘,光明的顯赫,都是此意。阿素洛是阿修羅,印度說素洛、提婆是天,有自在意。阿字譯無,所以叫非天。他的福報與天相等,但因好勝心強,憍慢心大,居大海中,不屬天攝。有譯非端正,因此趣男性醜陋而得此名。人中就是人類,有特殊精神活動的功能,名人。天、人、阿素洛,是叁善道;地獄、傍生、鬼,是叁惡道。六道有情,各有不同的苦痛,所以說受諸苦惱。

  子二說諸法無性教令解脫

  醜一轉方便*輪

  寅一教所被機

  “複次,勝義生!若諸有情從本已來,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佛轉*輪,有以顯了說,有以隱密說。顯了說的是究竟*輪,隱密說的是方便*輪,這裏說的,就是轉的方便*輪。迷依、圓事,起遍計執,受生死苦,是說的總相,而衆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又不得不說隱順機宜的法。六趣中的有情,屬叁惡趣的,苦多樂少,沒有解脫的機會;是阿素洛的,疑惑心大,不能信受解脫的方法,自更少得解脫的。在天上的,樂多苦少,忘了世間還有不如意事,所以不求解脫。人間是苦樂參半的,且易受逼惱的激動,勤修妙行,所以人類得解脫者特多,佛也特別歡歎人生,重視人生。美滿的人生,是有情中的特勝,諸有求解脫者,應把握住人生,不要讓他空過,“空在人間走一遭”,是不值得的;“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是很可惜的!方便*輪所被的機宜,是五事未具的有情,現在略述五事于下:

  一、未種善根:根有發生增長的作用,就是因,如花草樹木的根,有抽枝、發葉、開花、結果的功能性。能生長世出世間的善法因性,叫善根。無貪等的叁善根,除造五無間罪的闡提有情不具外,是一切有情所具有的。此說未種善根,是未種出世解脫的因性,若以出世的動機,修習出世的善行,熏成所有的功能性,是爲善根。假使不以求解脫的心修諸善行,雖以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有情,也不得名種善根。經說:“以世間心守持二百五十戒,非解脫因;以出世心持戒,雖持五戒或一畫夜之八關齊戒,名種善根”。

  種善根是種菩提因,爲求個人的解脫,修諸出世的善法,是種聲聞菩提的善根;爲求自他的解脫,修習六度與萬行,是種無上菩提的善根。後期大乘經中說種姓叫種善根,即修聲聞法者,是聲聞乘的一類人;修菩薩法者,是菩薩乘的一類人,所以有聲聞、菩薩的差別。法華經的“佛種從緣起”,即是說的由聞法讀經的因緣,可以種下成佛的種子。舍利弗、日犍連,過去都曾發過大菩提心,後因忘記自己有佛種姓,才退爲聲聞。到了法華會上,佛明白的點示他們,說他們具有如來種姓,他們才知自己有成佛的希望。如乞丐的衣內藏有明珠,自不知之,後由親戚告訴,始知自己具有財寶,未曾受用。唯識說種姓是本有的,有佛種姓就得成佛,是聲聞種姓只可成聲聞。此與“佛種從緣起”的思想,是不相同的。

  二、未清淨障:障有惑、業、苦的叁障。此本每一有情所具有的,現說爲障,是約強有力的煩惱,五無間的罪業,叁惡趣的苦報說的。有此,就受限製,不能學佛修行,但主要的在罪業。如荊棘叢中,長不起美麗的花果。所以心不清淨的衆生,不能積集善根。

  叁、未成熟相續:相續是有情的身心,沒有把他調成出世解脫的,叫未成熟相續。相續未熟的有情,難調難伏,不說沒有種善根,就是種了善根,也不能成爲解脫的法器。如生牛皮,要想隨意的做成各種事物,是很困難的。

  四、未多修勝解:勝解,是對如來開顯的因果事理,流轉還滅的真義,獲得堅強不拔的理解,不爲任何天魔梵的邪說所動搖、移轉。有了這樣的勝解,就可勇往直進的修學佛法,不中道而返了;不然,難免爲邪見所動搖,而不能獲得解脫了!

  五、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智慧是通達諸法真理的,福德是諸功…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