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
上面說的各類有情,所得的功德過失有不同,所生的信仰見解有不同,實由他們的根性差別所致。
佛爲鈍根說叁性叁無性的顯了教,若能對此顯了教如實解了,不讀下面勝義生領解的文,就知叁時教如何分判別了!如佛對五事未具的有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即爲初時教;對五事已具未能正厭離欲解脫的有情,說盯、勝義的二種無自性性的正法言教,即爲二時教;對意解差別的諸有情類,敘說他們的根機、信解、德失,是爲叁時教。勝義生領解了這點,才面對佛陀陳述自己所領解的叁時教的。
辛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言無密意?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
此二頌,是重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等的密意的。遍正覺的智者所說的言教,是針對有情的機宜說的,當有他很深的秘密意趣所在,所以說誰有智言無密意?大智佛陀顯示的相、生、勝義的叁無自性的密意,若諸有情不能了知,可斷定他決是失壞正道不能往趣涅槃的大道的!
“依諸淨道清淨者,惟依此一無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衆生界中無量生,惟度一身趣寂滅,大悲勇猛證涅槃,不舍衆生甚難得!微妙難思無漏界,于中解脫等無差,一切義成離惑苦,二種異說謂常樂”。
此叁頌,是重說叁乘同證究竟法無我性,顯示一乘的秘密意趣。依法無我性的大道前進,獲得身心清淨的叁乘聖者,決是唯依此一妙清淨道,更無第二妙清淨道可走的,所以就在此一妙清淨道中,建立一乘,並不是說有情的根性,沒有種種的差別。因爲,衆生界中有無量的衆生,有的唯求度脫個人一身趣向寂滅的──或說趣寂的聲聞,不去度脫衆生界中的無量衆生,惟度一身而趣證寂滅。有回心向大發菩提心的大悲菩薩,雖勇猛精進的求證涅槃,而又不舍衆生界中的無量衆生,深入生死的苦海,廣度一切有情,這真是很難得的!不與有漏法相應,不爲有漏行所緣,離卻一切雜染的微妙難思的無漏界,是叁乘同證的,在所證的無漏界中所得的解脫,是平等平等而無差別的。一切義利成就的涅槃,均遠離一切染惑及諸苦果。一切有漏法,不出苦集二谛,集是煩惱,由煩惱造業,才感生死苦果。若集谛的煩惱斷了,諸行的雜染業也就遠離,所以頌中不說離業雜染。惑業所生的法是無常的,微妙無漏界,不是惑業所生的,所以是常。衆生的感受,有苦樂的差別,苦的感受是苦苦,樂的感受是壞苦,無上微妙的快樂,要證涅槃才有,所以涅槃是樂。離戲論的煩惱,得寂靜的真常,離生死的痛苦,得涅槃的妙樂,唯在無漏界中,才有實現的希望,所以說二種異說謂常、樂。
己叁解義歎勝
庚一解深密教義而歎
辛一當機解歎
壬一總歎深密教
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密意語言,甚奇!稀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
佛爲勝義生解答疑問,廣談叁性叁無性的密意語言後,當機者的勝義生聽了,澈底的理解了如來的密意語言,所以現在就把自己所領解的陳白于佛,求佛印證!其義如文可知。
壬二領解深密意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于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假名安立爲色蘊生、爲色蘊滅、及爲色蘊永斷、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即于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如于色蘊。
這是勝義生菩薩,廣陳自己心境上所理解的佛的密意語言。他之所以理解,是因聽了第叁時的深密顯了教而獲得的;其實,第二時中佛以密意語言說的秘密教與第叁時所說是一樣的,由于他的根鈍不能理會,佛才慈悲的又爲他說深密顯了教以接引之。勝義生這時所理解的,是佛以叁性說明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蘊、處、緣起、食、界、谛、道品的七類。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行相是生滅變遷的因緣諸法,緣生諸法,是世俗境界,非清淨智所緣,而爲有漏分別心所緣慮的,所以叫行相。如人所行道,叫人行道。分別所行是能遍計的依他起,所行行相是所遍計的依他起,由能分別的心行于所分別的行相上,執有實在的自性,是遍計所執相。唯識論說:由能遍計計于所遍計,遍計乃成,即是此義。二者的關系是:初由行相引生分別心,次由分別心去緣行相,到名義相應,覺有一實在的自性,安立他是實自性等,就成遍計所執了!有把這鈎鎖似的關系,看成叁法:能遍計、所遍計、遍計執,其實是在能所接觸的關系上,于行相中現真實相,成爲遍計執的。所以能分別心行于所緣行相上,就假安立他名爲色蘊。色蘊是具體的一法,于此具體法上,安立他的自性相,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勝義谛相品與本品起頭說的蘊句,彼此不同,此處所說蘊句,又與上有別。似有自體而不同他法的,叫自性相,或約總體說各自性相;諸法各有差別不同的作用,叫差別相,或約別體說名差別相。自性、差別的二相,不但色蘊具有,就是蘊生、蘊滅、蘊的永斷、蘊的遍知,也具有的。
叁自性的思想,以依他起爲中心。在分別行相上,起遍計執,就流轉生死;通達他無實,見諸法真性,就證圓成實,而還滅涅槃。叁無性的思想,以遣除遍計執爲中心。在依他起相上,遍計執無性,名爲諸法無性,不是依、圓自性亦無,若依、圓自性亦無,無性的意思,就無從說起了。余義如文可知。
“如于色蘊如是,于余蘊皆應廣說;如于諸蘊如是,于十二處,一一處中皆應廣說;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應廣說;于四種食,一一食中皆應廣說;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應廣說。
此文准上可知。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于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即于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應廣說。
這是領解四真谛上所建立的叁性叁無性的意趣。
“如于聖谛如是,于諸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一一皆應廣說。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于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正定及爲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若即于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這是領解叁十七道品上所建立的叁性叁無性的意趣。
壬叁喻歎顯了教
“世尊!譬如毘濕縛藥,一切散藥、仙藥方中,皆應安處。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于一切不了義經皆應安處。
了不了義,有在文句方面明不明顯分別,有在意義方面究不究竟分別。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言教,就文句說,是不了義的,就意義說,是了義的,所以不了義言教以了義言教去解釋他時,也就成爲了義,不是說不了義的完全要不得。約此道理,舉四喻說明如下:
一、毗濕縛藥喻:毗濕縛藥,是印度的一種藥名,我國沒有此藥。以藥草磨成細末的藥,叫散藥;靈丹、仙丹一類的藥,叫仙藥。散藥、仙藥都可治病,若在此諸藥中,再放一些毗濕縛藥,其功效就更大而靈驗了!世尊依本經說的無自性性的了義言教,遍于一切不了義經中,皆應安處,因爲這樣,不但相及勝義的二無自性的般若言教可以了知,就是依生無自性性轉的方便*輪,由此也得明了了!
“世尊!如彩畫地,遍于一切彩畫事業皆同一味,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複能顯發彩畫事業。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于一切不了義經,皆同一味,複能顯發彼諸經中所不了義。
二、彩畫地喻:布或紙的本質是彩畫地,以他是遍一切彩畫事業的。彩畫事業,就是青、黃、赤、白、黑五彩畫成的彩畫。彩畫是很明顯的,假使彩畫地普遍在一切彩畫上,皆同一味,那就越發使彩畫的事業明顯了。彩畫地喻了義經,彩畫事業喻不了義經。法喻相合,如文可知。
“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諸餅果內,投之熟酥,更生勝味。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置于一切不了義經,生勝歡喜。
叁、珍馐餅果喻:珍餅,是山珍海味一類的美妙飲食,餅果,是面食做成的麻餅糖果之類。珍馐的果品,口味雖很鮮美,但如在上面再投一點熟酥,那就一定會更生殊勝的鮮味了!了義言教如熟酥,不了義言教喻珍馐果品。不了義讀了,固可生起法味的喜樂,但有時看不出他的意思,讀不懂他的義理,也會生起厭倦無歡喜心的,假使以了義的言教去解釋說明他,領悟他的甚深妙義,得到他的無上法味,就會生起勝歡喜了!
“世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業。如是…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