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于一切不了義經,皆同一味,不障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大衆所修事業”。說是語已。
四、虛空喻:虛空是遍一切處皆同一味的,其中,不論是草木的生長,人物的往來,一切作業的活動,都是無障無礙的。楞嚴經說:“虛空無相,不拒諸相發揮”。不特不障一切的所作事業,且能含受一切,容納一切。虛空喻了義教,所作事業喻不了義教。讀不了義經,知有一乘、二乘、叁乘的差別,且有專談小乘而認佛道難成的。可是在了義的經典中看,是沒有什麼諸乘差別的。根本上說,佛法是和合一味的,叁乘是同以法無我而獲解脫的,所以不障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大乘所修事業。
辛二如來述成
爾時,世尊歎勝義生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說甚深密意言義;複于此義善作譬喻,所謂世間毘濕縛藥,雜彩畫地,熟酥,虛空。勝義生!如是!如是!更無有異!如是!如是!汝應受持”!
這是如來的印可,並以四義贊勝義生:一、總贊善哉,二、贊頌深義,叁、贊能作喻,四、贊勸受持。
庚二解如來教義而歎
辛一解教相次第
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稀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如來的一代聖教,以教相說,是有次第的,勝義生在深密會上,聽了佛說叁無自性的言教,了解了教相的次第,所以現在就將自己所了解的,陳白佛陀,請佛印證!
先明領解初時教。勝義生叫聲世尊說:在你成道未久最初說法的那時,是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說的。那時施教的物件,是惟願發趣聲聞乘的有情,以苦集滅道的四谛相,轉的正妙*輪。婆羅痆斯,是一大的村莊,在這村莊的近邊,有一仙人墮處,其處有大樹林,叫做施鹿林。傳說過去有五百仙人,在空中飛行,飛到這裏,忽聞地下有微妙婉轉的女人歌聲,心生愛染,失通墮地,所以叫做仙人墮處。傳說過去有位國王,施其常爲群鹿所遊履的樹林給予鹿群,永作牠們遊止之處,所以叫做施鹿林。
正法是四谛,轉正*輪,就是叁轉四谛十二行*輪。轉的反面是還,如世間的車輪,輾轉往來,有前進意,所以,轉是推動如來的大法,宣揚如來的大法,使人人知道佛法,以得佛法的實益。輪的意義,是動轉不住,舍苦現觀趣集現觀,舍集現觀趣滅現觀,舍滅現觀趣道現觀,降伏四谛所有的煩惱,所以叫做*輪。佛于初時轉正*輪所化的對象,與勝義生的見解,稍有出入。佛依生無自性性說諸行無常的不了義教,是以無常爲中心的,這不是惟對那一類的有情說,而是普對叁乘根性說的,不過稍微偏重二乘而已。天臺說顯化聲聞、密化菩薩,即是此意。勝義生的見解,卻專屬于小乘了。歸結說,依生無自性對五事未具的有情說生滅無常教,生死是不能了,自由是不能獲得的。假使惟爲發趣聲聞乘者說,在聲聞乘的立場方面,是可說生死解脫的。
佛初時在施鹿林中轉的四谛正*輪,以世法比較,不能說不希奇,也不能說不稀有難得,因除大覺的釋尊,一切世間的諸天人等,沒有那個能轉如此四谛正*輪的;雖是這樣,但那時轉的*輪,還沒有臻達上境,比此好的正法還有,還可容受其它的攻難、批評、補充,所以是有上有容的。在意義方面也不究竟,所以又是不了義的。教不圓滿,義不究竟,受他攻難,容他批評,自就不免要發生诤論,所以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爲稀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此明領解二時教。勝義生又叫聲世尊說:你在過去的第二時中,對一班惟爲發趣修大乘的菩薩,依一切法無自性等的性空理論,以隱密相轉般若的正法論,雖較初時轉的四谛*輪,已進一步的甚爲希奇,甚爲稀有難得,但那時轉的*輪,仍是有上有所容受,乃至爲诤論的安足所在。般若經的正義,不是如此,唯識說他不了義,是約惟對大乘說的關系;成實說他不了義,是約通化叁乘說的關系。般若究是專爲大乘?抑或通化叁乘?很難決定,說他專爲大乘,經說“叁乘皆應學習般若波羅密多”;說他通化叁乘,經說“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又說須菩提說法時,會中有人這樣的生疑:這是尊者說的呢?還是佛加被說的呢?善現知有人疑,就說這是菩薩境界,非我所能說。所以只好如天臺說:但爲菩薩,旁化二乘。佛令二乘在座旁聽,擴充他的心胸,開闊他的眼界,慢慢引他走上菩薩的大道!
“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稀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此明領解叁時教。勝義生又叫聲佛陀說:世尊!你現今在第叁時中,普爲發趣大小乘心的一切乘者,以顯了相轉的正妙*輪,不同前二時的有上而是無上,不同前二時的有容而是無容,不同前二時的不了義而是最極究竟的了義,因此,也就不是诤論安足的處所。古人有把發趣一切乘,譯做一乘,所以就說初時轉的小乘*輪,二時轉的大乘*輪,第叁時轉的一乘*輪;叁時教,即顯示小乘、大乘、一乘的差別。此與上說叁時不順。可說二叁時的教義相同,所不同的,第二時教以隱密相說,說得不甚明白,第叁時教以顯了相說,說得澈底明白。初時教的不了義,不但不明白,且不完全,他的作用,只能令人生起無常的觀念,不能令人得到寂滅的解脫,所以與二時教的不了義不同。
初時說的諸行無常教,不一定在施鹿林說,二時說的諸法無我教,不一定在靈就山說,第叁時的涅槃寂靜教,也不一定在華藏界說。佛在一代時教中,常作如此如彼說的。這兒的叁時次第,是約別叁時說的。若執別叁時爲固定不變的次第,那就有很多教典無法溝通了。如華嚴經,判在初時嗎?他是究竟了義的,怎麼可以?所以在佛的方面,是常說一切法而沒有大、小、偏、圓、頓、漸的差別的,你是什麼根機,就對你說什麼法;不過,爲了一類漸進的有情,佛才從淺而深的別說叁時次第的。如吾人讀書,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說有叁個階段。學的人雖有如是次第的叁段過程,但在教的老師卻不一定如此,教小學的,有問其高深的學理,他知道的也對人解說;教大學的,有問其淺顯的常識,他同樣的會對你解釋。佛說法亦然,對鈍根說初時的不了義教時,同樣可爲利根者說第二、第叁的了義教;對利根說第二、第叁了義教時,同樣可爲鈍根者說初時的不了義教。理解叁時教的通別,其它什麼問題,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辛二歎修行功德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言教,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溫習、如理思惟,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說是語已。
以顯了相轉的無性*輪,是最極究竟的了義言教,爲最微妙最殊勝的大法,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依這殊勝了義的言教,修習菩薩的十法行,他所得的福德,究是有幾多呢?勝義生到此又提出這問題來請示佛陀。聞是聽聞,即沒有理解意義前,聽他人的解釋宣說。聞後了解經中的妙義,對此妙義深信不疑,是信解。書寫是抄經,佛世時沒有刊刻印刷,經典的流通,完全靠抄寫。經典所在之處,即是如來法身所在之處,假使有人存心破壞或焚毀,爲佛子者應竭力保護,不讓他損壞一字一句,是護持。佛經是開智慧的,看經或讀經時,應絕對的尊重恭敬,不可生一念輕慢之心,是供養。佛法是利益衆生的,佛弟子有弘揚流布的責任,有佛法流通的地方,要使他不斷的流通下去,沒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要設法使佛法傳播過去,叫流布。受誦,就是讀誦一頁一頁的經文。溫習,是把已經學的,時記在心,憶念不忘。經中的道理怎樣,就如他那樣審谛思惟,是如理思惟。依思惟所得的躬行實踐,該做的精勤去做,不該做的絕對不做,所以說以其修相發起加行。聽聞有聽聞的福德,修習有修習的福德,十法行全修,各有他的福德,其福德是很多的,故問生幾所福。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勝義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吾今爲汝略說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數算計喻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獲功德,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說是語已。
這是如來的答文。先舉二喻辨明劣的不同,複舉法合喻顯示福德的勝劣。勝劣校量有八分:一、百分,二、千分,叁、百千分,四、數分,五、算分,六、計分,七、喻分,八、邬波尼殺昙分。前叁分可知。數分的梵音叫僧佉,就是一一爲二,二二爲四,叁叁爲九,四四一十六,依俱舍說,數的極點有六十位,過此,數就不及了。算分的梵音叫伽拏那。計分的梵音叫迦羅。喻分的梵音叫烏波拿。邬波尼殺昙,中國話譯爲極。法喻對照,如文可知。
丙二奉持教名
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雲何奉持”?佛告勝義生菩薩曰:“善男子!此名勝義了義之教;于此勝義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解深密的法門,佛在前面已詳細的說過了;但這法門的能诠教應當叫做什麼?讀誦者又應怎樣的奉持?當機者還不知道,所以特又提出來請示佛陀。佛陀,一方面告訴他叫做什麼教名,一方面又指示他如何奉持。佛說:“此名勝義了義之教”。所以現在綜合上面四品,名爲勝義了義,不可因品名的不同,割斷這一貫的勝義了義教;若因品名的不同,而把一貫的勝義了義教,支離破碎的劃分爲勝義、世俗、有相、無相,那就違反佛意了!
丙叁顯示教用
說此勝義了義教時,于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百千聲聞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在深密法會中,聽佛說勝義了義教的,有四種人得到他所能得到的勝益:一、發心勝益,這是衆生所得的。約有六十萬的衆生,聽了勝義了義教後,發起上求下化的無上菩提心來。這以菩提願、真空慧而發心的,只是發心而已,並未斷惑見谛,以智論五菩提說,是發心、伏心的二種菩提。二、離麈垢益,這是一分聲聞得的。約有叁十萬的聲聞,聽了勝義了義教後,遠麈離垢得法眼淨。麈、垢均是煩惱,所不同者:麈約煩惱的現行說,垢約煩惱的種子說;若不談種現,那就是遠煩惱麈,離粗重垢。婆沙說遠麈是遠隨眠,離垢是離纏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諸法是四聖谛,行者在世第一後心,以十六行相觀上下四谛,得八忍八智,斷八十八使,見四谛理,證得初果,淨法眼生,名得法眼淨。若分別說,以八忍永斷煩惱的麈勞,是遠麈,而八智是由斷障垢後所生起的,叫離垢。叁、得解脫益,這也是一分聲聞所得的。約有十五萬的聲聞,永盡諸漏心得解脫。漏是煩惱的別名,主要的爲愛與無明。永離愛漏得心解脫,永盡無明漏得慧解脫。如是,現證阿羅漢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四、得無生忍益,這是菩薩所得的。約有七萬五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印可的意思,即以銳利無比的智慧,明見諸法無生的真理,生決定的見解,確信諸法無生,無有絲毫猶豫,名無生法忍。菩薩得無生法忍,有說在初地,有說在七地、八地或九地。瑜伽論說無生法忍,是依叁自性建立的,遍計執無性,立爲本性無生忍;依他起非自然生,立爲自然無生忍;圓成實是離遍計執所顯,立爲煩惱離垢無生忍。通達叁自性的無性,就得無生法忍了。四種得益的人,前一是發大乘心的凡夫,後叁是得大小乘果的聖者。所以聽聞勝義了義教而得勝利的衆生,不但是大乘菩薩,也有凡夫、小乘;因此,證知本經是叁乘共法,不是什麼獨大乘法。這點,研究本經者,務須深切的領會,不然的話,就不能善解本經的真義!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