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P10

  ..续本文上一页得。

  上面说的各类有情,所得的功德过失有不同,所生的信仰见解有不同,实由他们的根性差别所致。

  佛为钝根说三性三无性的显了教,若能对此显了教如实解了,不读下面胜义生领解的文,就知三时教如何分判别了!如佛对五事未具的有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即为初时教;对五事已具未能正厌离欲解脱的有情,说盯、胜义的二种无自性性的正法言教,即为二时教;对意解差别的诸有情类,叙说他们的根机、信解、德失,是为三时教。胜义生领解了这点,才面对佛陀陈述自己所领解的三时教的。

  辛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言无密意?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此二颂,是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等的密意的。遍正觉的智者所说的言教,是针对有情的机宜说的,当有他很深的秘密意趣所在,所以说谁有智言无密意?大智佛陀显示的相、生、胜义的三无自性的密意,若诸有情不能了知,可断定他决是失坏正道不能往趣涅槃的大道的!

  “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众生界中无量生,惟度一身趣寂灭,大悲勇猛证涅槃,不舍众生甚难得!微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无差,一切义成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

  此三颂,是重说三乘同证究竟法无我性,显示一乘的秘密意趣。依法无我性的大道前进,获得身心清净的三乘圣者,决是唯依此一妙清净道,更无第二妙清净道可走的,所以就在此一妙清净道中,建立一乘,并不是说有情的根性,没有种种的差别。因为,众生界中有无量的众生,有的唯求度脱个人一身趣向寂灭的──或说趣寂的声闻,不去度脱众生界中的无量众生,惟度一身而趣证寂灭。有回心向大发菩提心的大悲菩萨,虽勇猛精进的求证涅槃,而又不舍众生界中的无量众生,深入生死的苦海,广度一切有情,这真是很难得的!不与有漏法相应,不为有漏行所缘,离却一切杂染的微妙难思的无漏界,是三乘同证的,在所证的无漏界中所得的解脱,是平等平等而无差别的。一切义利成就的涅槃,均远离一切染惑及诸苦果。一切有漏法,不出苦集二谛,集是烦恼,由烦恼造业,才感生死苦果。若集谛的烦恼断了,诸行的杂染业也就远离,所以颂中不说离业杂染。惑业所生的法是无常的,微妙无漏界,不是惑业所生的,所以是常。众生的感受,有苦乐的差别,苦的感受是苦苦,乐的感受是坏苦,无上微妙的快乐,要证涅槃才有,所以涅槃是乐。离戏论的烦恼,得寂静的真常,离生死的痛苦,得涅槃的妙乐,唯在无漏界中,才有实现的希望,所以说二种异说谓常、乐。

  己三解义叹胜

  庚一解深密教义而叹

  辛一当机解叹

  壬一总叹深密教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稀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

  佛为胜义生解答疑问,广谈三性三无性的密意语言后,当机者的胜义生听了,澈底的理解了如来的密意语言,所以现在就把自己所领解的陈白于佛,求佛印证!其义如文可知。

  壬二领解深密意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色蕴。

  这是胜义生菩萨,广陈自己心境上所理解的佛的密意语言。他之所以理解,是因听了第三时的深密显了教而获得的;其实,第二时中佛以密意语言说的秘密教与第三时所说是一样的,由于他的根钝不能理会,佛才慈悲的又为他说深密显了教以接引之。胜义生这时所理解的,是佛以三性说明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蕴、处、缘起、食、界、谛、道品的七类。先说五蕴中的色蕴。行相是生灭变迁的因缘诸法,缘生诸法,是世俗境界,非清净智所缘,而为有漏分别心所缘虑的,所以叫行相。如人所行道,叫人行道。分别所行是能遍计的依他起,所行行相是所遍计的依他起,由能分别的心行于所分别的行相上,执有实在的自性,是遍计所执相。唯识论说:由能遍计计于所遍计,遍计乃成,即是此义。二者的关系是:初由行相引生分别心,次由分别心去缘行相,到名义相应,觉有一实在的自性,安立他是实自性等,就成遍计所执了!有把这钩锁似的关系,看成三法: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执,其实是在能所接触的关系上,于行相中现真实相,成为遍计执的。所以能分别心行于所缘行相上,就假安立他名为色蕴。色蕴是具体的一法,于此具体法上,安立他的自性相,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胜义谛相品与本品起头说的蕴句,彼此不同,此处所说蕴句,又与上有别。似有自体而不同他法的,叫自性相,或约总体说各自性相;诸法各有差别不同的作用,叫差别相,或约别体说名差别相。自性、差别的二相,不但色蕴具有,就是蕴生、蕴灭、蕴的永断、蕴的遍知,也具有的。

  三自性的思想,以依他起为中心。在分别行相上,起遍计执,就流转生死;通达他无实,见诸法真性,就证圆成实,而还灭涅槃。三无性的思想,以遣除遍计执为中心。在依他起相上,遍计执无性,名为诸法无性,不是依、圆自性亦无,若依、圆自性亦无,无性的意思,就无从说起了。余义如文可知。

  “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

  此文准上可知。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

  这是领解四真谛上所建立的三性三无性的意趣。

  “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这是领解三十七道品上所建立的三性三无性的意趣。

  壬三喻叹显了教

  “世尊!譬如毘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

  了不了义,有在文句方面明不明显分别,有在意义方面究不究竟分别。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言教,就文句说,是不了义的,就意义说,是了义的,所以不了义言教以了义言教去解释他时,也就成为了义,不是说不了义的完全要不得。约此道理,举四喻说明如下:

  一、毗湿缚药喻:毗湿缚药,是印度的一种药名,我国没有此药。以药草磨成细末的药,叫散药;灵丹、仙丹一类的药,叫仙药。散药、仙药都可治病,若在此诸药中,再放一些毗湿缚药,其功效就更大而灵验了!世尊依本经说的无自性性的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中,皆应安处,因为这样,不但相及胜义的二无自性的般若言教可以了知,就是依生无自性性转的方便*轮,由此也得明了了!

  “世尊!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

  二、彩画地喻:布或纸的本质是彩画地,以他是遍一切彩画事业的。彩画事业,就是青、黄、赤、白、黑五彩画成的彩画。彩画是很明显的,假使彩画地普遍在一切彩画上,皆同一味,那就越发使彩画的事业明显了。彩画地喻了义经,彩画事业喻不了义经。法喻相合,如文可知。

  “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投之熟酥,更生胜味。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

  三、珍馐饼果喻:珍饼,是山珍海味一类的美妙饮食,饼果,是面食做成的麻饼糖果之类。珍馐的果品,口味虽很鲜美,但如在上面再投一点熟酥,那就一定会更生殊胜的鲜味了!了义言教如熟酥,不了义言教喻珍馐果品。不了义读了,固可生起法味的喜乐,但有时看不出他的意思,读不懂他的义理,也会生起厌倦无欢喜心的,假使以了义的言教去解释说明他,领悟他的甚深妙义,得到他的无上法味,就会生起胜欢喜了!

  “世尊!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