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P11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说是语已。

  四、虚空喻:虚空是遍一切处皆同一味的,其中,不论是草木的生长,人物的往来,一切作业的活动,都是无障无碍的。楞严经说:“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不特不障一切的所作事业,且能含受一切,容纳一切。虚空喻了义教,所作事业喻不了义教。读不了义经,知有一乘、二乘、三乘的差别,且有专谈小乘而认佛道难成的。可是在了义的经典中看,是没有什么诸乘差别的。根本上说,佛法是和合一味的,三乘是同以法无我而获解脱的,所以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乘所修事业。

  辛二如来述成

  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毘湿缚药,杂彩画地,熟酥,虚空。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如是!如是!汝应受持”!

  这是如来的印可,并以四义赞胜义生:一、总赞善哉,二、赞颂深义,三、赞能作喻,四、赞劝受持。

  庚二解如来教义而叹

  辛一解教相次第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如来的一代圣教,以教相说,是有次第的,胜义生在深密会上,听了佛说三无自性的言教,了解了教相的次第,所以现在就将自己所了解的,陈白佛陀,请佛印证!

  先明领解初时教。胜义生叫声世尊说:在你成道未久最初说法的那时,是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说的。那时施教的物件,是惟愿发趣声闻乘的有情,以苦集灭道的四谛相,转的正妙*轮。婆罗痆斯,是一大的村庄,在这村庄的近边,有一仙人堕处,其处有大树林,叫做施鹿林。传说过去有五百仙人,在空中飞行,飞到这里,忽闻地下有微妙婉转的女人歌声,心生爱染,失通堕地,所以叫做仙人堕处。传说过去有位国王,施其常为群鹿所游履的树林给予鹿群,永作牠们游止之处,所以叫做施鹿林。

  正法是四谛,转正*轮,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轮。转的反面是还,如世间的车轮,辗转往来,有前进意,所以,转是推动如来的大法,宣扬如来的大法,使人人知道佛法,以得佛法的实益。轮的意义,是动转不住,舍苦现观趣集现观,舍集现观趣灭现观,舍灭现观趣道现观,降伏四谛所有的烦恼,所以叫做*轮。佛于初时转正*轮所化的对象,与胜义生的见解,稍有出入。佛依生无自性性说诸行无常的不了义教,是以无常为中心的,这不是惟对那一类的有情说,而是普对三乘根性说的,不过稍微偏重二乘而已。天台说显化声闻、密化菩萨,即是此意。胜义生的见解,却专属于小乘了。归结说,依生无自性对五事未具的有情说生灭无常教,生死是不能了,自由是不能获得的。假使惟为发趣声闻乘者说,在声闻乘的立场方面,是可说生死解脱的。

  佛初时在施鹿林中转的四谛正*轮,以世法比较,不能说不希奇,也不能说不稀有难得,因除大觉的释尊,一切世间的诸天人等,没有那个能转如此四谛正*轮的;虽是这样,但那时转的*轮,还没有臻达上境,比此好的正法还有,还可容受其它的攻难、批评、补充,所以是有上有容的。在意义方面也不究竟,所以又是不了义的。教不圆满,义不究竟,受他攻难,容他批评,自就不免要发生诤论,所以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稀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明领解二时教。胜义生又叫声世尊说:你在过去的第二时中,对一班惟为发趣修大乘的菩萨,依一切法无自性等的性空理论,以隐密相转般若的正法论,虽较初时转的四谛*轮,已进一步的甚为希奇,甚为稀有难得,但那时转的*轮,仍是有上有所容受,乃至为诤论的安足所在。般若经的正义,不是如此,唯识说他不了义,是约惟对大乘说的关系;成实说他不了义,是约通化三乘说的关系。般若究是专为大乘?抑或通化三乘?很难决定,说他专为大乘,经说“三乘皆应学习般若波罗密多”;说他通化三乘,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又说须菩提说法时,会中有人这样的生疑:这是尊者说的呢?还是佛加被说的呢?善现知有人疑,就说这是菩萨境界,非我所能说。所以只好如天台说:但为菩萨,旁化二乘。佛令二乘在座旁听,扩充他的心胸,开阔他的眼界,慢慢引他走上菩萨的大道!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明领解三时教。胜义生又叫声佛陀说:世尊!你现今在第三时中,普为发趣大小乘心的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的正妙*轮,不同前二时的有上而是无上,不同前二时的有容而是无容,不同前二时的不了义而是最极究竟的了义,因此,也就不是诤论安足的处所。古人有把发趣一切乘,译做一乘,所以就说初时转的小乘*轮,二时转的大乘*轮,第三时转的一乘*轮;三时教,即显示小乘、大乘、一乘的差别。此与上说三时不顺。可说二三时的教义相同,所不同的,第二时教以隐密相说,说得不甚明白,第三时教以显了相说,说得澈底明白。初时教的不了义,不但不明白,且不完全,他的作用,只能令人生起无常的观念,不能令人得到寂灭的解脱,所以与二时教的不了义不同。

  初时说的诸行无常教,不一定在施鹿林说,二时说的诸法无我教,不一定在灵就山说,第三时的涅槃寂静教,也不一定在华藏界说。佛在一代时教中,常作如此如彼说的。这儿的三时次第,是约别三时说的。若执别三时为固定不变的次第,那就有很多教典无法沟通了。如华严经,判在初时吗?他是究竟了义的,怎么可以?所以在佛的方面,是常说一切法而没有大、小、偏、圆、顿、渐的差别的,你是什么根机,就对你说什么法;不过,为了一类渐进的有情,佛才从浅而深的别说三时次第的。如吾人读书,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说有三个阶段。学的人虽有如是次第的三段过程,但在教的老师却不一定如此,教小学的,有问其高深的学理,他知道的也对人解说;教大学的,有问其浅显的常识,他同样的会对你解释。佛说法亦然,对钝根说初时的不了义教时,同样可为利根者说第二、第三的了义教;对利根说第二、第三了义教时,同样可为钝根者说初时的不了义教。理解三时教的通别,其它什么问题,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辛二叹修行功德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温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

  以显了相转的无性*轮,是最极究竟的了义言教,为最微妙最殊胜的大法,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依这殊胜了义的言教,修习菩萨的十法行,他所得的福德,究是有几多呢?胜义生到此又提出这问题来请示佛陀。闻是听闻,即没有理解意义前,听他人的解释宣说。闻后了解经中的妙义,对此妙义深信不疑,是信解。书写是抄经,佛世时没有刊刻印刷,经典的流通,完全靠抄写。经典所在之处,即是如来法身所在之处,假使有人存心破坏或焚毁,为佛子者应竭力保护,不让他损坏一字一句,是护持。佛经是开智慧的,看经或读经时,应绝对的尊重恭敬,不可生一念轻慢之心,是供养。佛法是利益众生的,佛弟子有弘扬流布的责任,有佛法流通的地方,要使他不断的流通下去,没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要设法使佛法传播过去,叫流布。受诵,就是读诵一页一页的经文。温习,是把已经学的,时记在心,忆念不忘。经中的道理怎样,就如他那样审谛思惟,是如理思惟。依思惟所得的躬行实践,该做的精勤去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所以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听闻有听闻的福德,修习有修习的福德,十法行全修,各有他的福德,其福德是很多的,故问生几所福。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说是语已。

  这是如来的答文。先举二喻辨明劣的不同,复举法合喻显示福德的胜劣。胜劣校量有八分:一、百分,二、千分,三、百千分,四、数分,五、算分,六、计分,七、喻分,八、邬波尼杀昙分。前三分可知。数分的梵音叫僧佉,就是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一十六,依俱舍说,数的极点有六十位,过此,数就不及了。算分的梵音叫伽拏那。计分的梵音叫迦罗。喻分的梵音叫乌波拿。邬波尼杀昙,中国话译为极。法喻对照,如文可知。

  丙二奉持教名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解深密的法门,佛在前面已详细的说过了;但这法门的能诠教应当叫做什么?读诵者又应怎样的奉持?当机者还不知道,所以特又提出来请示佛陀。佛陀,一方面告诉他叫做什么教名,一方面又指示他如何奉持。佛说:“此名胜义了义之教”。所以现在综合上面四品,名为胜义了义,不可因品名的不同,割断这一贯的胜义了义教;若因品名的不同,而把一贯的胜义了义教,支离破碎的划分为胜义、世俗、有相、无相,那就违反佛意了!

  丙三显示教用

  说此胜义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在深密法会中,听佛说胜义了义教的,有四种人得到他所能得到的胜益:一、发心胜益,这是众生所得的。约有六十万的众生,听了胜义了义教后,发起上求下化的无上菩提心来。这以菩提愿、真空慧而发心的,只是发心而已,并未断惑见谛,以智论五菩提说,是发心、伏心的二种菩提。二、离麈垢益,这是一分声闻得的。约有三十万的声闻,听了胜义了义教后,远麈离垢得法眼净。麈、垢均是烦恼,所不同者:麈约烦恼的现行说,垢约烦恼的种子说;若不谈种现,那就是远烦恼麈,离粗重垢。婆沙说远麈是远随眠,离垢是离缠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诸法是四圣谛,行者在世第一后心,以十六行相观上下四谛,得八忍八智,断八十八使,见四谛理,证得初果,净法眼生,名得法眼净。若分别说,以八忍永断烦恼的麈劳,是远麈,而八智是由断障垢后所生起的,叫离垢。三、得解脱益,这也是一分声闻所得的。约有十五万的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漏是烦恼的别名,主要的为爱与无明。永离爱漏得心解脱,永尽无明漏得慧解脱。如是,现证阿罗汉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四、得无生忍益,这是菩萨所得的。约有七万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印可的意思,即以锐利无比的智慧,明见诸法无生的真理,生决定的见解,确信诸法无生,无有丝毫犹豫,名无生法忍。菩萨得无生法忍,有说在初地,有说在七地、八地或九地。瑜伽论说无生法忍,是依三自性建立的,遍计执无性,立为本性无生忍;依他起非自然生,立为自然无生忍;圆成实是离遍计执所显,立为烦恼离垢无生忍。通达三自性的无性,就得无生法忍了。四种得益的人,前一是发大乘心的凡夫,后三是得大小乘果的圣者。所以听闻胜义了义教而得胜利的众生,不但是大乘菩萨,也有凡夫、小乘;因此,证知本经是三乘共法,不是什么独大乘法。这点,研究本经者,务须深切的领会,不然的话,就不能善解本经的真义!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