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P6

  ..續本文上一頁與唯識思想接近的。不過依叁乘同證法無我的文義看,真正的唯識學者,是不承認的,因他們主張:小乘唯證人無我,得我空真如,大乘才雙人法二無我,得我法二空真如的。唯識者認爲:離心外境的遍計執,是根本的法我執,依此引生我見,我見依法我見生,薩迦耶見斷了,通達無我,脫煩惱障,而得解脫,所以小乘行者,毋須修唯識觀。不修此即不能破外境的遍計執,證法無我性。本文雖說同一清淨道,同一究竟清淨,實際只有大乘才能徹底的破除法我,小乘只破法我的一分,通達法空的一分而已。

  龍樹中觀學說生死的根本是無明,無明不明緣起如幻,執著諸法真實,所以流轉生死無有出期。若破諸法實有的自性執,就可超出生死而獲解脫。所以本經說的叁乘同得法無我,與中觀思想近。不過聲聞、獨覺破除了名義相應建立的法我,就入安隱寂靜的無余涅槃;菩薩卻更修習六度萬行,廣集福智資糧,圓滿無上功德,是爲叁乘聖者的差別。龍樹的思想理論,是由般若經來的,本經是解釋般右的,所以二經的思想是相合的。般若經說:“若依聲聞乘而得解脫須學般若,若依獨覺乘而得解脫須學般若,若依菩薩乘而得解脫須學般若”。叁乘同學般若,可見叁乘是同證法無我的。金剛經說:“若著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如說二乘不破法我,敢說他的人我也未破除,若破人我,法我也定破除。譬如燒車,木轭車輪,亦同燒毀。

  法華經等說一乘究竟叁乘方便,深密經等說叁乘究竟一乘方便;論師們,如龍樹是側重在前者,而無著又側重在後者。所以這是一個難決的問題,也是學者們诤論的焦點。般若經中對此作較活動的說:諸天下降時,帝釋稱贊成般若功德的廣大,使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入涅槃者不必。不過能發菩提心,我也隨喜,所謂上人更求上人法,是最好的。實際,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沒有回向心,有回向心就可成佛,無就不得成佛;但當時回向而結果不回向的也有,這就要以般若所說爲對了。法華會上,佛陀顯示一乘,而增上慢者退席,剩下在座者,都有回小向大的心,所以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深密經不但談大乘得益,也說小乘得果,是大小共聞的教典。如他們過去是發了小乘心的,現聞此法就可得小乘果;過去是已證小乘果而欲發菩提心的,現聞此法就可回小向大趣于佛果,所以一乘是佛密意說。如此,一乘究竟也罷,叁乘究竟也罷,都是隨順不同的機宜說的,離了衆生,說一乘,談叁乘,都很困難!

  有發菩提心向坦蕩的佛道前進者,有發厭離心向涅槃的解脫道前進者;有可能成佛者,有不可能成佛者。說到這點,就涉及種姓問題。有成佛的種姓就可成佛,無成佛的種姓就不能成佛。楞伽、涅槃經中,以如來藏說一乘,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所以凡有心者,都可成佛。心是緣起法,緣起法的真實性是佛性,依此佛性,說一切衆生平等。有的經典,在緣起上建立佛性,即緣起是空性,即空性是緣起,現空交融,二谛無礙。就空性說,一切是平等,就緣起說,一切有差別。見佛聞法修行證果,莫不有賴于因緣和合,所以平等不平等是一問題,因緣和合不和合,是有千差萬別的。如來十力中的知根力,就是了知衆生或自力、或他力,或自利、或他利,或悲心薄弱、或悲心堅強的根性差別的。總之,勝義性空中,沒有叁乘的差別;緣起幻相上,可有叁乘的差別。緣起的因緣和合,既可說有叁乘,那末,因緣與聲聞和合成聲聞,與獨覺和合成獨覺,與如來和合成如來,怎可說聲聞、獨覺的種姓不能成佛呢?是的!不過,因緣和合到相當時,也有轉不過來的可能的,所以雖說成佛的法與成佛的因緣和合,也沒辦法。發了二乘心的人,在過去就熏成堅強不拔的自求解放的自利心,經多番生死後,非獲得解脫不可,任你怎樣的對他說大乘法,他總不會轉心向大的。所以側重緣起法上建立成佛的可能性,在理論方面,自然就說到叁乘究竟。側重具有佛性上建立成佛的可能性,在理論方面,自然就走上一乘究竟的大道上去了!

  阿含經中以正見緣起顯八正道,入無余涅槃叫一乘;或以叁乘同修四念處而得道果叫一乘。本經以叁乘同遣遍計執、滅依他起、證圓成實,叫做一乘。說雖不同,其義是一。法華經的二乘未來能成佛說一乘,就是二乘聖者沒有完成佛果時,所斷的煩惱,所悟的真理,所證的極果,都是不澈底的;要斷、悟、證得到圓滿究竟,才是一乘。此說與深密、阿含都不同。

  天臺、賢首的學者說本經是權教一乘;法華、華嚴說的是實教一乘,其實只有所指的名義不同,並無什麼權實差別。深密經雖說一乘,重心在叁乘,法華經說一乘,就注重一乘。約叁乘同證法無我,同得一解脫,同斷煩惱障,而所知障爲二乘所不斷說,與龍樹中觀的思想,完全是吻合的。所以本經判的叁時教與余經所判不同。余經說第二時教是不了義的,本經說第二時教是究竟了義的。因爲,第叁時教說的就是第二時教的教法,不過說的方式不同而已。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衆生事;由彼一向怖畏衆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若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爲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于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爲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爲聲聞種性。

  說一乘,必然就要討論到聲聞能不能回小向大的問題,本文就是明此。聲聞的種類很多,有說有四種,有說有叁種,有說有的是佛菩薩變化的,如法華會上的小乘:他們爲了化導聲聞,一切行動、儀式,都同小乘,領導小乘踏上佛菩薩的大道,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者,即此。變化的聲聞,回小向大時,真實的聲聞,也就隨著轉入大乘!本經說有回小向大及不回小向大的兩類聲聞。

  善男子!佛叫聲勝義生說:若有一向已來,就一心向自了自度的解脫路上走的趣寂聲聞種姓的補特伽羅,後來雖蒙諸佛菩薩利用種種方便感化教導他,勸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無上覺,但結果終不能使他坐于道場,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什麼道理?這因他們本來只有下劣的種姓,一向就是慈悲薄弱、怖畏衆苦的。下劣種姓,就是鈍根種姓,一味的只求自利,不爲利他而發心。唯識說這類有情的阿賴耶中,無始來就具有小乘的無漏種子,與菩薩不同。瑜伽本地分約種子的有無,判別是否下劣種姓。趣寂的聲聞,唯有二乘的無漏種子,證到二乘的極果,不再求上進,所以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抉擇分約能不能斷障,分別是否下劣種姓,若破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就是趣寂的聲聞種姓,不能悟入唯識性,不能證得圓成實,不能當坐道場。本經的種不種善根,分別是不是聲聞種姓,種了菩薩善根的,就可回小向大,否則,就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

  趣寂的聲聞種姓,由于一向慈悲薄弱的關系,對于利益衆生的事業,就一向棄背,不聞不問,國家民族,社會公益的事,也同樣的不理不管,只是一心一意的專求個人的解脫。由于一向怖畏衆苦的關系,對于發起大心,作一切利益衆生的加行,就一向棄背,提不起勁來去行,只是一味的要求擺脫個人身上的、自然界中的、人事關系的種種痛苦。因爲如此,所以佛終不說這類有情,當來能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如此,所以佛說彼等叫做一向趣寂的聲聞種姓。

  印度的民族,到山林樹下,修習苦行,自求解脫,不問社會公衆事業者很多,爲了適合這般人的性情,佛就說小乘法,而在當時確曾極一時之盛的。真正的大乘菩薩,不論聽過佛法沒有,對于人類、國家、社會的事業,都很注重。龍樹說這種人,無量劫中,就積集了大乘功德,他們一面以慈悲心爲人群謀福利,一面以厭離心怖畏衆苦。如慈悲薄弱,縱說是大乘,但是否菩薩,仍是問題。不錯,慈悲薄弱的不能度生,怖畏衆苦的唯求解脫;但菩薩度生,也怖畏衆苦的,因爲自己不切感身心的痛苦,是不會發心度生的。如上說在緣生行中,解了無常無恒是不安隱的變壞法,就在一切行上心生怖畏,深起厭患,可見菩薩也畏苦的。不畏苦,不但不是小乘,且也不是大乘,縱然一向慈悲,只是世間的慈善家而已,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相差得很遠。不過,悲心不具而一向怖畏衆苦的有情,走上消極的小乘道路,也是必然的趨勢。世間的一般宗教,也談到人世的苦痛,要求離開苦痛的人世,上升天國去,是爲最好的左證。所以他們遇到小乘,自然而然的就步入小乘之門了!

  佛又對勝義生說:若有一類回向菩提的聲聞種姓補特伽羅,我也會以另一種的方式,說他是菩薩。這因他們在證羅漢時,既已解脫了煩惱障,現得佛菩薩爲他的增上緣,覺悟他、感化他,于是他對未曾斷的所知障,也就可以得到解脫。分別俱生的煩惱,唯識叫做續生煩惱障,是生死相續的動力,解決了他,就截斷了流轉的苦因。龍樹說我法二執都是煩惱障,有此就生死相續,離此就還滅解脫。所知障,唯識說是十地斷的二十二種愚及其粗重,龍樹說是殘余的習氣。

  大小乘中,說發心到了某一階段,種習成性悄易變更時,有一位次,叫做性地。未到性地前,聲聞種姓,可以轉爲緣覺種姓,如來種姓;到性地的忍及世第一位後,一刹那入于見道,就再沒有時間讓他轉心向大的了。回小向大,不僅在發一念心,主要是與生死有關的,二乘人雖了生死,但未了潤生的惑業,怎能回小向大?但以中觀、唯識見說:見道後未入無余涅槃前,不但初果,即二、叁果,都有回心的…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