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的源泉,修行者所求,在此。福智二者,是入佛道的唯一资粮,没有他就不能到达佛果。如从此到彼,须时五天,行者就得充分的准备五天资粮,否则,不特不能到达目的地,且有困毙之虞!有说:智慧是通达真理的,没有固不行,福德有无,有何关系?不然,经说:没有福德,不说不能成佛,就是成佛,亦只成一寡头佛!大小乘学者,虽都需集二种资粮,但小乘的福智小,菩萨的福智大,二者略为不同。
寅二应机说法
“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
佛对五事未具的有情,不能直接的叫他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只好对他依生无自性性的道理,说诸法要,使能理解无明缘行等的因果相生之义,去除无因、常因的执着。这样,可知无性的言教,不唯是二时教中说的,初时教中也曾谈到。所以讲有时讲空,讲空时讲有,空有是不相离的,不是敌对不相融的两法。
寅三闻法得益
“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五事未具的有情,听佛说了生无自性的教法已后,就能在生灭流动的十二因缘的一切缘生诸行中,随分解了他是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之法。常是不变的意思,恒是永久的意思,二者没有差别。不安隐是苦的意思,变坏法是不坚固的意思。小乘经中还加一句不可保性。无常就是苦,如老苦,就在无常演变中表现的;如永久不变、恒常如是,就没有苦痛可言。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包含着诸受是苦,就知苦与无常有着怎样连带关系了。由于了解因缘生法是无常败坏的,所以对生死中的缘生诸行,就甚深的感到怖畏,而起厌患之想,不再起贪恋之心。怖畏不能解决现实的苦痛,于是就考虑到怎样解决生死的过患,考虑的结果,认为唯有从遮止诸恶下手,对于一切的恶法不再造作,而于一切的善法能动修习。由勤修习诸善因故,就渐渐的具足五事,其义如文可知。
丑二转究竟*轮
寅一为当机利根直示深密教
卯一教所被机
“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
此中当机,即闻生无自性教而具五事的有情。彼诸有情虽能具足五事,但还没有获得究竟解脱。依位次说,只是资粮位的菩萨,对于佛法只做到一点闻思工夫,尚未正式的修观破惑。所以在生无自性性中,不能如实的彻底的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依、圆的二种胜义无自性性。初时教中,没有说遣除遍计执的相无自性性,尤其未曾指出众生共同增益妄计的执着根本,所以他们不解相无自性性是什么。二种胜义无自性性,是离遍计执的相无自性性之所显的,既未能如实的了知相无自性性,当也就不能理解二种胜义无自性性是什么。所以这类有情,于一切无常无恒的缘生诸行,虽曾生起怖畏,深为厌患,但未能正式的厌离,因为名义相应的妄计未能击破,二无自性未能彻底理解的关系。离欲,不但是离欲界的烦恼,即色无色界的爱欲也要远离。无常诸行,没有正式厌离,三界贪欲,自也不会正离。没有正离三界的贪欲,业种就未枯干,生死也没有了,所以未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未能遍得解脱烦恼、业、生的三杂染,只是不起重惑,不造无间罪业,不堕恶趣受生罢了。
卯二称机说法
“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
佛转究竟*轮中,所以说相、胜义二无自性性,为的是令未正厌离的能正厌离,未正离欲的能正离欲,未正解脱的能正解脱,未遍得解脱三杂染的能究竟的超过一切烦恼、业、生的三杂染。
上面胜义生请问时,似说初时教是有自性,二时教是无自性,但从这段文看,初时教中,佛对五事未具的有情,说生无自性性教,二时教中,佛对五事已具的有情,说相、胜义二无自性性教,并没有说生无自性性,这是什么道理?无自性教,初二时中都曾谈到,惟范围有广狭而已。所以有主初时说自性有,二时说自性无,是不正确的。真正的般若教,是综合的说诸法无自性,根本没有分开说这是什么无自性,那是什么无自性。
般若经说的诸法无自性,有遮显的两面:对执有实自性者说诸法无性,是遮;对离遍计执、通达胜义谛者说无自性,是显。这边遮去,那边就显,不遮就不显。观察诸法的真实性,不是破除依他起,只要遍计执遣,圆成实显,依他不起,这就对了。若约遍计、依他二自性说,遍计是所破,破此所破,依他即不生。
卯三闻法胜利
“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拣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彼诸有情听了佛说这样的法后,就通达真如胜义法无我性,而解脱生死的痛苦了!为什么呢?因他在如幻行相的依他生无自性性中,对相、胜义的二种无自性性,能够生起正确的信解,而如理的拣择思惟,如实的了知通达。拣择就是抉择,抉择到善的保存,恶的踢出。抉择思惟,在加行位;如实通达,在见道位。有说:暖顶位中修四寻思,是抉择思惟;忍世第一位中修四如实智,是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上,了知他的行相如幻,迷惑者不真实,就不生起遍计所执自性了。不过初修时,所认识的同前一样,只是心中印定,了知是不真实罢了。如镜中的人影,幼稚的小孩,不知是外相的反映,以为镜中真有个人,后来长大知识开了,虽知不是真人,但在认识上仍与从前一样的把他当作人,不过由智慧了知他是无实罢了。
在行相上起诸言说,是由不知他的无实,若知似有非实,就不会生起执着,执着不生,就不起言说,言说不起,遍计熏习就没有,乃至于名言上不起随觉,离言说随眠。所以说由言说不熏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此所灭者,是指未来,非指现在。所谓仅证有余依涅槃,未证无余依涅槃。所以,在现生的依他法中,由智慧力的任持,能永断未来世的遍计执种的因性。因此,彼诸有情,于一切无恒无常的缘生诸行法上,能正厌患、离欲、解脱,也能遍得解脱烦恼、业、生的三种杂染。
初时教重在诸行无常,二时教重在诸法无我。缘生诸法皆无自性,自性与我的意义相似。我有常住的、整个的、真实的、自在的诸义,自性亦然。所以般若说诸法无自性,就是诸法无我义。在一一法上荡除我性,通达诸法无我,就得解脱,若只了解人无我,生死是不能解脱的。般若会上少谈无常、苦,这因初时教中,众生已听了很多,现在只要准备资粮,加功用行的向佛道迈进就可以了,无须再说这些。二时教中,除广谈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少谈。这因理解了诸行无常,通达了诸法无我,自然就契证寂静涅槃。离了无常、无我,另求诸法的寂灭性,是绝对不可得的。有人误会二时中,只谈遍计空,未说依、圆有,因此就说他是不了义的;其实二时教中,不但遣其所遣(遍计执空),亦复显其所显(圆成实有)。假使唯就遣除遍计执明空,是约分别说的,如果是就遣遍计执、灭依他起、证圆成实说,是又约重要点说的了!
寅二为传闻钝根再说显了教
卯一约根机利钝于一成三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姓,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般若会上佛所直示的深密教,当机的利根有情,当下就领会得益;但辗转传闻的钝根有情,不能立即理解深密大教,乃使我佛又费一番唇舌,重为他们诠释解说。
这时,佛又叫声胜义生说:诸声闻乘的种姓有情,诸独觉乘的种姓有情,诸如来乘的种姓有情,都是由这一大道、这一行迹,以证得无上安隐的寂静涅槃的,并不是声闻乘走的是一条路,独觉乘走的又一条路,如来乘走的更是一条大道。此道此行迹,是学佛者所悟的真理,悟此就得解脱。真理是由实践力行所悟证的,所以叫此道此行迹。如来观察缘起,体悟诸法真理时,说是发现古仙人道、古仙人迹,可见这不是佛陀的创造,只是释尊的体见发现。我们现在循此道迹而行,也不过是踏古仙人的道迹前进而前进罢了。这是指的什么?即前说在依他的缘生法上,离去遍计所执自性,而体悟诸法的寂灭性。声闻、独觉、菩萨三乘所行的大道,是同一妙清净道,因而所到达的目的,也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清净大道,可以了生死得解脱。所以佛就依据法无我性的密意,说是唯有一乘,并不是说一切有避孕药界中,修行的有情,没有种种的有情种姓。如钝根的种姓,中根的种姓,利根的种姓差别。据此可知:所走的路虽同,能行的人有别;约所行的道同,说唯有一乘,约能行的人异,就说有三乘。声闻乘的根性依此道迹通行,叫声闻种姓;独觉乘的根性依此道迹通行,叫独觉种姓;如来乘的根性依此道迹通行,叫如来种姓。如一条大道,人行叫人道,马行叫马路,大王行叫大王路,路虽唯一,由三类有情行,就成三种名称。
一般的说,本经是…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