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唯识思想接近的。不过依三乘同证法无我的文义看,真正的唯识学者,是不承认的,因他们主张:小乘唯证人无我,得我空真如,大乘才双人法二无我,得我法二空真如的。唯识者认为:离心外境的遍计执,是根本的法我执,依此引生我见,我见依法我见生,萨迦耶见断了,通达无我,脱烦恼障,而得解脱,所以小乘行者,毋须修唯识观。不修此即不能破外境的遍计执,证法无我性。本文虽说同一清净道,同一究竟清净,实际只有大乘才能彻底的破除法我,小乘只破法我的一分,通达法空的一分而已。
龙树中观学说生死的根本是无明,无明不明缘起如幻,执着诸法真实,所以流转生死无有出期。若破诸法实有的自性执,就可超出生死而获解脱。所以本经说的三乘同得法无我,与中观思想近。不过声闻、独觉破除了名义相应建立的法我,就入安隐寂静的无余涅槃;菩萨却更修习六度万行,广集福智资粮,圆满无上功德,是为三乘圣者的差别。龙树的思想理论,是由般若经来的,本经是解释般右的,所以二经的思想是相合的。般若经说:“若依声闻乘而得解脱须学般若,若依独觉乘而得解脱须学般若,若依菩萨乘而得解脱须学般若”。三乘同学般若,可见三乘是同证法无我的。金刚经说:“若着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如说二乘不破法我,敢说他的人我也未破除,若破人我,法我也定破除。譬如烧车,木轭车轮,亦同烧毁。
法华经等说一乘究竟三乘方便,深密经等说三乘究竟一乘方便;论师们,如龙树是侧重在前者,而无着又侧重在后者。所以这是一个难决的问题,也是学者们诤论的焦点。般若经中对此作较活动的说:诸天下降时,帝释称赞成般若功德的广大,使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已入涅槃者不必。不过能发菩提心,我也随喜,所谓上人更求上人法,是最好的。实际,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没有回向心,有回向心就可成佛,无就不得成佛;但当时回向而结果不回向的也有,这就要以般若所说为对了。法华会上,佛陀显示一乘,而增上慢者退席,剩下在座者,都有回小向大的心,所以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深密经不但谈大乘得益,也说小乘得果,是大小共闻的教典。如他们过去是发了小乘心的,现闻此法就可得小乘果;过去是已证小乘果而欲发菩提心的,现闻此法就可回小向大趣于佛果,所以一乘是佛密意说。如此,一乘究竟也罢,三乘究竟也罢,都是随顺不同的机宜说的,离了众生,说一乘,谈三乘,都很困难!
有发菩提心向坦荡的佛道前进者,有发厌离心向涅槃的解脱道前进者;有可能成佛者,有不可能成佛者。说到这点,就涉及种姓问题。有成佛的种姓就可成佛,无成佛的种姓就不能成佛。楞伽、涅槃经中,以如来藏说一乘,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所以凡有心者,都可成佛。心是缘起法,缘起法的真实性是佛性,依此佛性,说一切众生平等。有的经典,在缘起上建立佛性,即缘起是空性,即空性是缘起,现空交融,二谛无碍。就空性说,一切是平等,就缘起说,一切有差别。见佛闻法修行证果,莫不有赖于因缘和合,所以平等不平等是一问题,因缘和合不和合,是有千差万别的。如来十力中的知根力,就是了知众生或自力、或他力,或自利、或他利,或悲心薄弱、或悲心坚强的根性差别的。总之,胜义性空中,没有三乘的差别;缘起幻相上,可有三乘的差别。缘起的因缘和合,既可说有三乘,那末,因缘与声闻和合成声闻,与独觉和合成独觉,与如来和合成如来,怎可说声闻、独觉的种姓不能成佛呢?是的!不过,因缘和合到相当时,也有转不过来的可能的,所以虽说成佛的法与成佛的因缘和合,也没办法。发了二乘心的人,在过去就熏成坚强不拔的自求解放的自利心,经多番生死后,非获得解脱不可,任你怎样的对他说大乘法,他总不会转心向大的。所以侧重缘起法上建立成佛的可能性,在理论方面,自然就说到三乘究竟。侧重具有佛性上建立成佛的可能性,在理论方面,自然就走上一乘究竟的大道上去了!
阿含经中以正见缘起显八正道,入无余涅槃叫一乘;或以三乘同修四念处而得道果叫一乘。本经以三乘同遣遍计执、灭依他起、证圆成实,叫做一乘。说虽不同,其义是一。法华经的二乘未来能成佛说一乘,就是二乘圣者没有完成佛果时,所断的烦恼,所悟的真理,所证的极果,都是不澈底的;要断、悟、证得到圆满究竟,才是一乘。此说与深密、阿含都不同。
天台、贤首的学者说本经是权教一乘;法华、华严说的是实教一乘,其实只有所指的名义不同,并无什么权实差别。深密经虽说一乘,重心在三乘,法华经说一乘,就注重一乘。约三乘同证法无我,同得一解脱,同断烦恼障,而所知障为二乘所不断说,与龙树中观的思想,完全是吻合的。所以本经判的三时教与余经所判不同。余经说第二时教是不了义的,本经说第二时教是究竟了义的。因为,第三时教说的就是第二时教的教法,不过说的方式不同而已。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说一乘,必然就要讨论到声闻能不能回小向大的问题,本文就是明此。声闻的种类很多,有说有四种,有说有三种,有说有的是佛菩萨变化的,如法华会上的小乘:他们为了化导声闻,一切行动、仪式,都同小乘,领导小乘踏上佛菩萨的大道,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者,即此。变化的声闻,回小向大时,真实的声闻,也就随着转入大乘!本经说有回小向大及不回小向大的两类声闻。
善男子!佛叫声胜义生说:若有一向已来,就一心向自了自度的解脱路上走的趣寂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后来虽蒙诸佛菩萨利用种种方便感化教导他,劝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无上觉,但结果终不能使他坐于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道理?这因他们本来只有下劣的种姓,一向就是慈悲薄弱、怖畏众苦的。下劣种姓,就是钝根种姓,一味的只求自利,不为利他而发心。唯识说这类有情的阿赖耶中,无始来就具有小乘的无漏种子,与菩萨不同。瑜伽本地分约种子的有无,判别是否下劣种姓。趣寂的声闻,唯有二乘的无漏种子,证到二乘的极果,不再求上进,所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抉择分约能不能断障,分别是否下劣种姓,若破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就是趣寂的声闻种姓,不能悟入唯识性,不能证得圆成实,不能当坐道场。本经的种不种善根,分别是不是声闻种姓,种了菩萨善根的,就可回小向大,否则,就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趣寂的声闻种姓,由于一向慈悲薄弱的关系,对于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一向弃背,不闻不问,国家民族,社会公益的事,也同样的不理不管,只是一心一意的专求个人的解脱。由于一向怖畏众苦的关系,对于发起大心,作一切利益众生的加行,就一向弃背,提不起劲来去行,只是一味的要求摆脱个人身上的、自然界中的、人事关系的种种痛苦。因为如此,所以佛终不说这类有情,当来能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此,所以佛说彼等叫做一向趣寂的声闻种姓。
印度的民族,到山林树下,修习苦行,自求解脱,不问社会公众事业者很多,为了适合这般人的性情,佛就说小乘法,而在当时确曾极一时之盛的。真正的大乘菩萨,不论听过佛法没有,对于人类、国家、社会的事业,都很注重。龙树说这种人,无量劫中,就积集了大乘功德,他们一面以慈悲心为人群谋福利,一面以厌离心怖畏众苦。如慈悲薄弱,纵说是大乘,但是否菩萨,仍是问题。不错,慈悲薄弱的不能度生,怖畏众苦的唯求解脱;但菩萨度生,也怖畏众苦的,因为自己不切感身心的痛苦,是不会发心度生的。如上说在缘生行中,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的变坏法,就在一切行上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可见菩萨也畏苦的。不畏苦,不但不是小乘,且也不是大乘,纵然一向慈悲,只是世间的慈善家而已,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差得很远。不过,悲心不具而一向怖畏众苦的有情,走上消极的小乘道路,也是必然的趋势。世间的一般宗教,也谈到人世的苦痛,要求离开苦痛的人世,上升天国去,是为最好的左证。所以他们遇到小乘,自然而然的就步入小乘之门了!
佛又对胜义生说:若有一类回向菩提的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也会以另一种的方式,说他是菩萨。这因他们在证罗汉时,既已解脱了烦恼障,现得佛菩萨为他的增上缘,觉悟他、感化他,于是他对未曾断的所知障,也就可以得到解脱。分别俱生的烦恼,唯识叫做续生烦恼障,是生死相续的动力,解决了他,就截断了流转的苦因。龙树说我法二执都是烦恼障,有此就生死相续,离此就还灭解脱。所知障,唯识说是十地断的二十二种愚及其粗重,龙树说是残余的习气。
大小乘中,说发心到了某一阶段,种习成性悄易变更时,有一位次,叫做性地。未到性地前,声闻种姓,可以转为缘觉种姓,如来种姓;到性地的忍及世第一位后,一刹那入于见道,就再没有时间让他转心向大的了。回小向大,不仅在发一念心,主要是与生死有关的,二乘人虽了生死,但未了润生的惑业,怎能回小向大?但以中观、唯识见说:见道后未入无余涅槃前,不但初果,即二、三果,都有回心的…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