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能,若灰身泯智入无余涅槃界中,那就再也没有回心的希望了。楞伽等说:声闻种姓的有情,就是入了无余涅槃,仍可回小向大。以其正入无余涅槃时,为定力所持,就如吃醉酒一样,不知什么叫做回心;但一出定,遇到某种特殊因缘,就可回小向大,证无上遍正觉了!
回向的声闻,既可称为菩萨,为何又称他声闻种姓呢?因他在最初时,为求自己利益,勤修种种加行,解决招感生死的烦恼障,佛才施设他叫做声闻种姓。后来他回小向大,是因过去发过菩提心的关系。发菩提心已,又因别种因缘,忘了自己是菩萨,这才退做小乘声闻。到了现生,久闻佛法,把潜在内心隐覆未彰的大乘善根激动起发了,于是就回小向大求无上正觉。
主张三乘究竟一乘方便的唯识学者,到了这时,就答法华的责难说:声闻有如上的两类,你说的回心声闻,只是我说的过去发过菩提心的,可以回向菩提的声闻种姓,并不是一向自求解脱的趣寂声闻种姓。主张一乘究竟三乘方便的台贤学者,到了这时,也对唯识者说:深密会上,佛于一乘开说为三,是恐钝根众生不能担当一乘大法而方便说的,你把佛的方便,当作究竟,怎么可以?所以这两大思想的壁垒,始终是森严的对立着的!
卯二约意解差别隐空说有
辰一总标
“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毘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依法无性说唯一乘,是第二时教的思想;约根性差别说有三乘,是第三时教的思想。然佛为什么要说第三时教,正是这里所要说明的。
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测师读作:善说,善制法,毗奈耶。如此读断,是不通的。法,梵文叫达摩,毗奈耶,中文叫调伏或灭。法、毗奈耶的大义有二:一、人生的一切行为活动,如法合理、顺乎道德律的,叫法。经说的“八正道”,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都是指此。不正当的行为,止息下来不作,这是毗奈耶的作用。可说:法是重在善的行为实践方面;灭是重在恶的行为不作方面。二、体悟诸法缘起的真实性,通达普遍一切的真实相,是法。纠正错误的见解,指导合法的行为,是毗奈耶。有说:法是重在理论方面,灭是重在实践方面,其实是各具上述两义的。佛所说法,不特文义巧妙,能持胜德,且很合乎道理,所以是善说法。佛所制戒,不特不是随便的制立条文,令人难守,而实是人类所当学习的所在,所以说是善制。意乐,是做事的内心动机,含有胜解欲的意义。佛说法的动机,是受利生的悲智所激发,所以是最极清净的意乐。最极清净是对未极清净及不清净说的。凡夫的意乐,含有错误的染污性,所以非清净;三乘圣者的意乐,清净而不究竟,所以非极清净。有说:具寻思说法,是染污意乐,不具寻思说法,是清净意乐。佛是无寻思说法中的胜者,所以是最极清净的意乐。佛陀说法,瑜伽论中说要与四种相应,方名善教法:一、这法能令有情趣于寂静,证得有余依涅槃;二、这法能令有情入般涅槃,证得无余依涅槃;三、这法能令有情趣向菩提,证得三乘圣者的三种菩提;四、这法是现量所显,分别诸法最极究竟。唯此所说善教法,是指般若无性教言。根性不同的有情,由昔熏习的不同,于是听了无性的般若教法,各各生起差别不同的意解。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此义。不特意解上有差别,信不信善教法是佛所说,也大有人在。约信不信说,可知有情类中,有是辗转传闻的,如皆直接亲从闻佛,决不至于有不信仰的。所以大科判这段文,为传闻钝根再说显了教。
善男子!佛又叫声胜义生说:你当知道我在般若会上说诸法无性,是但依于相、生、胜义的三种无自性性,由甚深的秘密意趣,宣说不了义的般若经,而这不了义经,是以隐密相说的诸法法要,所以我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三无性说不了义教,实已是本经的见解,般若是综合说一切法无自性的。佛的意趣,是深密的意趣,说的方式,是隐密的方式,钝根有情,当然就不能领会这善教法了!约众生不能领会,说是不了义经,并不是所说的善教法真是不了义。有说:二时教重在说诸法无性,三时教重在说诸法有性;其实,二、三时教的本质和意趣,是相同的,只是说明的方式不同而已。──三时教大谈三性三无性,二时教则总括的说诸无性,是为二者的差别。
辰二别释
巳一能信能解人
午一辨根机
“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
听佛说法而生差别意解的有情,约有三类:一、能信能解人,二、能信不解人,三、不信不解人。三类人中,先辨明他是怎样的根机,次说明他能不能信解及功德过失。
能信能解的有情,就是五事具足的人,亦正般若会上的当机。佛说法的殊胜法会中,都有正听的正机,旁听的旁机两类。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问佛说:闻法众生须具怎样资格,方能信解甚深般若?佛说:要宿积三多,多见佛,多闻法,多积善根的众生,才够资格。所以利根众生,从初发心,就能听闻般若;钝根众生,必须久闻佛法,方能信解不疑。五事具足的有情,就是久行佛法的,所以是能信能解人。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于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彼五事具足的有情,听了甚深般若的善教法后,对于佛的甚深密意言说,当下就能如实的理解了知,所以对于甚深的教法,也就生起极深刻的信解──此是侧重于信,带有闻慧作用,因有闻慧,才能决定信受。对于三无性的意义,也能以无倒的智慧,如实的通达认识──无倒慧通达其义,在最初悟解诸法实相的见道位时,于三无性义通达后,又入修道位中,善加修习,重行观察,在观察的修道位中,辗转不断的修习,所以就速疾能够证得最极究竟的无上佛果,入于究竟位了。闻者到达这个程度,不但对佛说的三无自性的教义信解通达,就是对能说教义的佛陀,也生起极深刻的清净信心,认为如来是应正等觉者,于一切法,已亲亲切切的直接了解圆满通达的了。如来、应、正等觉,是佛十种德号的三种。梵语多陀阿伽度,译有三义:一、如说,谓诸法的真实相,就如佛之所说。二、如解,谓如佛陀所说的诸法真实相,生起极深刻的信解。三、如来,谓诸法实相的通达,究竟涅槃的证得,佛佛如是,而今佛如过去诸佛之再来。梵语阿罗诃,译为应,谓佛具足广大功德智慧,应受人天的供养。梵语三藐三佛陀,译为正等觉,就是正确的、普遍的、觉子通达一切法的真实性。他们了解了这个真理,知道了佛佛如是,所以对佛信得过去。佛的教法,在这些有情的面前,就说不上什么深密了,所以深密是约深密会上的钝根说的。
般若的经文有六百卷,深密的经文只有五卷,而云般若是略说法要,深密是广谈诸法者,以广略不在文字的多少,而在义理的详不详细、究不究竟。深密在义理方面,说得较为详尽,所以是广谈,般若在义理方面,说得较为简要,所以是略说。阿含经中有弟子请佛略说法要,佛为他说一句法,他就了知一切法了,这因他是利根的关系;有的弟子请佛略说法要,佛为他广说一切法,他还不能理解,这因他是钝根的关系,所以佛朋时说,久学的有情,我尚不对他略说,何况初学的钝根?由此可知般若略说法要,是对五事具足能信能解的利根说的;深密广谈诸法,是对五事未全具而根性迟钝的有情说的。一般人以为:广说繁博深奥,略说简易明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
巳二能信不解人
午一劣慧
未一辨根机
“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
此说具有四事,未能积集上品(下品已积)福智二种资粮的能信不解的劣慧有情。他们的性情,很朴素、爽直,是质直一类的人,不是虚伪雕琢、矫揉造作的伪君子。他们虽无智慧力量,可以思惟抉择,废除不正当的,建立正当的;但也不安住在自见取中,妄测佛意,老实的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如果不问经的本义怎样,只是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见,去穿凿附会,且认自己的解释是对的,别人的所说要不得,就落于自见取了。般若会上确有信而不解的有情,他们虽不能因听甚深般若而得解脱,但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如经叙须菩提说法时,诸天下来听法,有天子说:尊者须菩提,不违实相而说般若,虽说得详细,但我们不解,而那夜叉言音,反而能够了知。这是般若会上的旁机,所以只能信受,不能理解。
未二明信解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
那些性情爽直、意志朴素的有情,听了这样的甚深般若的微妙法后,由于没有智慧的关系,所以对于如来的甚深意趣,秘密言说,无法了解,虽无智慧力量如实解了,然对这般若妙法,能生殊胜的胜解,发起清净的信心。胜解净信,就是深生信解。解有多种:如实通达诸法的真理是解;加行位中以四寻思四如实智解了诸法叫解;加行位前,听闻教法,生…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