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P7

  ..續本文上一頁可能,若灰身泯智入無余涅槃界中,那就再也沒有回心的希望了。楞伽等說:聲聞種姓的有情,就是入了無余涅槃,仍可回小向大。以其正入無余涅槃時,爲定力所持,就如吃醉酒一樣,不知什麼叫做回心;但一出定,遇到某種特殊因緣,就可回小向大,證無上遍正覺了!

  回向的聲聞,既可稱爲菩薩,爲何又稱他聲聞種姓呢?因他在最初時,爲求自己利益,勤修種種加行,解決招感生死的煩惱障,佛才施設他叫做聲聞種姓。後來他回小向大,是因過去發過菩提心的關系。發菩提心已,又因別種因緣,忘了自己是菩薩,這才退做小乘聲聞。到了現生,久聞佛法,把潛在內心隱覆未彰的大乘善根激動起發了,于是就回小向大求無上正覺。

  主張叁乘究竟一乘方便的唯識學者,到了這時,就答法華的責難說:聲聞有如上的兩類,你說的回心聲聞,只是我說的過去發過菩提心的,可以回向菩提的聲聞種姓,並不是一向自求解脫的趣寂聲聞種姓。主張一乘究竟叁乘方便的臺賢學者,到了這時,也對唯識者說:深密會上,佛于一乘開說爲叁,是恐鈍根衆生不能擔當一乘大法而方便說的,你把佛的方便,當作究竟,怎麼可以?所以這兩大思想的壁壘,始終是森嚴的對立著的!

  卯二約意解差別隱空說有

  辰一總標

  “複次,勝義生!如是于我善說善製法毘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依法無性說唯一乘,是第二時教的思想;約根性差別說有叁乘,是第叁時教的思想。然佛爲什麼要說第叁時教,正是這裏所要說明的。

  善說善製法毗奈耶,測師讀作:善說,善製法,毗奈耶。如此讀斷,是不通的。法,梵文叫達摩,毗奈耶,中文叫調伏或滅。法、毗奈耶的大義有二:一、人生的一切行爲活動,如法合理、順乎道德律的,叫法。經說的“八正道”,或“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等,都是指此。不正當的行爲,止息下來不作,這是毗奈耶的作用。可說:法是重在善的行爲實踐方面;滅是重在惡的行爲不作方面。二、體悟諸法緣起的真實性,通達普遍一切的真實相,是法。糾正錯誤的見解,指導合法的行爲,是毗奈耶。有說:法是重在理論方面,滅是重在實踐方面,其實是各具上述兩義的。佛所說法,不特文義巧妙,能持勝德,且很合乎道理,所以是善說法。佛所製戒,不特不是隨便的製立條文,令人難守,而實是人類所當學習的所在,所以說是善製。意樂,是做事的內心動機,含有勝解欲的意義。佛說法的動機,是受利生的悲智所激發,所以是最極清淨的意樂。最極清淨是對未極清淨及不清淨說的。凡夫的意樂,含有錯誤的染汙性,所以非清淨;叁乘聖者的意樂,清淨而不究竟,所以非極清淨。有說:具尋思說法,是染汙意樂,不具尋思說法,是清淨意樂。佛是無尋思說法中的勝者,所以是最極清淨的意樂。佛陀說法,瑜伽論中說要與四種相應,方名善教法:一、這法能令有情趣于寂靜,證得有余依涅槃;二、這法能令有情入般涅槃,證得無余依涅槃;叁、這法能令有情趣向菩提,證得叁乘聖者的叁種菩提;四、這法是現量所顯,分別諸法最極究竟。唯此所說善教法,是指般若無性教言。根性不同的有情,由昔熏習的不同,于是聽了無性的般若教法,各各生起差別不同的意解。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此義。不特意解上有差別,信不信善教法是佛所說,也大有人在。約信不信說,可知有情類中,有是輾轉傳聞的,如皆直接親從聞佛,決不至于有不信仰的。所以大科判這段文,爲傳聞鈍根再說顯了教。

  善男子!佛又叫聲勝義生說:你當知道我在般若會上說諸法無性,是但依于相、生、勝義的叁種無自性性,由甚深的秘密意趣,宣說不了義的般若經,而這不了義經,是以隱密相說的諸法法要,所以我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叁無性說不了義教,實已是本經的見解,般若是綜合說一切法無自性的。佛的意趣,是深密的意趣,說的方式,是隱密的方式,鈍根有情,當然就不能領會這善教法了!約衆生不能領會,說是不了義經,並不是所說的善教法真是不了義。有說:二時教重在說諸法無性,叁時教重在說諸法有性;其實,二、叁時教的本質和意趣,是相同的,只是說明的方式不同而已。──叁時教大談叁性叁無性,二時教則總括的說諸無性,是爲二者的差別。

  辰二別釋

  巳一能信能解人

  午一辨根機

  “于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聽佛說法而生差別意解的有情,約有叁類:一、能信能解人,二、能信不解人,叁、不信不解人。叁類人中,先辨明他是怎樣的根機,次說明他能不能信解及功德過失。

  能信能解的有情,就是五事具足的人,亦正般若會上的當機。佛說法的殊勝法會中,都有正聽的正機,旁聽的旁機兩類。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問佛說:聞法衆生須具怎樣資格,方能信解甚深般若?佛說:要宿積叁多,多見佛,多聞法,多積善根的衆生,才夠資格。所以利根衆生,從初發心,就能聽聞般若;鈍根衆生,必須久聞佛法,方能信解不疑。五事具足的有情,就是久行佛法的,所以是能信能解人。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于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于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

  彼五事具足的有情,聽了甚深般若的善教法後,對于佛的甚深密意言說,當下就能如實的理解了知,所以對于甚深的教法,也就生起極深刻的信解──此是側重于信,帶有聞慧作用,因有聞慧,才能決定信受。對于叁無性的意義,也能以無倒的智慧,如實的通達認識──無倒慧通達其義,在最初悟解諸法實相的見道位時,于叁無性義通達後,又入修道位中,善加修習,重行觀察,在觀察的修道位中,輾轉不斷的修習,所以就速疾能夠證得最極究竟的無上佛果,入于究竟位了。聞者到達這個程度,不但對佛說的叁無自性的教義信解通達,就是對能說教義的佛陀,也生起極深刻的清淨信心,認爲如來是應正等覺者,于一切法,已親親切切的直接了解圓滿通達的了。如來、應、正等覺,是佛十種德號的叁種。梵語多陀阿伽度,譯有叁義:一、如說,謂諸法的真實相,就如佛之所說。二、如解,謂如佛陀所說的諸法真實相,生起極深刻的信解。叁、如來,謂諸法實相的通達,究竟涅槃的證得,佛佛如是,而今佛如過去諸佛之再來。梵語阿羅诃,譯爲應,謂佛具足廣大功德智慧,應受人天的供養。梵語叁藐叁佛陀,譯爲正等覺,就是正確的、普遍的、覺子通達一切法的真實性。他們了解了這個真理,知道了佛佛如是,所以對佛信得過去。佛的教法,在這些有情的面前,就說不上什麼深密了,所以深密是約深密會上的鈍根說的。

  般若的經文有六百卷,深密的經文只有五卷,而雲般若是略說法要,深密是廣談諸法者,以廣略不在文字的多少,而在義理的詳不詳細、究不究竟。深密在義理方面,說得較爲詳盡,所以是廣談,般若在義理方面,說得較爲簡要,所以是略說。阿含經中有弟子請佛略說法要,佛爲他說一句法,他就了知一切法了,這因他是利根的關系;有的弟子請佛略說法要,佛爲他廣說一切法,他還不能理解,這因他是鈍根的關系,所以佛朋時說,久學的有情,我尚不對他略說,何況初學的鈍根?由此可知般若略說法要,是對五事具足能信能解的利根說的;深密廣談諸法,是對五事未全具而根性遲鈍的有情說的。一般人以爲:廣說繁博深奧,略說簡易明了,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

  巳二能信不解人

  午一劣慧

  未一辨根機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其性質直,是質直類,雖無力能思擇廢立,而不安住自見取中。

  此說具有四事,未能積集上品(下品已積)福智二種資糧的能信不解的劣慧有情。他們的性情,很樸素、爽直,是質直一類的人,不是虛僞雕琢、矯揉造作的僞君子。他們雖無智慧力量,可以思惟抉擇,廢除不正當的,建立正當的;但也不安住在自見取中,妄測佛意,老實的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如果不問經的本義怎樣,只是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見,去穿鑿附會,且認自己的解釋是對的,別人的所說要不得,就落于自見取了。般若會上確有信而不解的有情,他們雖不能因聽甚深般若而得解脫,但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如經敘須菩提說法時,諸天下來聽法,有天子說:尊者須菩提,不違實相而說般若,雖說得詳細,但我們不解,而那夜叉言音,反而能夠了知。這是般若會上的旁機,所以只能信受,不能理解。

  未二明信解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然于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信此經典,是如來說,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難見難悟,不可尋思,非諸尋思所行境界。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爲最甚深,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來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諸佛如來,爲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我等智見猶如牛迹。

  那些性情爽直、意志樸素的有情,聽了這樣的甚深般若的微妙法後,由于沒有智慧的關系,所以對于如來的甚深意趣,秘密言說,無法了解,雖無智慧力量如實解了,然對這般若妙法,能生殊勝的勝解,發起清淨的信心。勝解淨信,就是深生信解。解有多種:如實通達諸法的真理是解;加行位中以四尋思四如實智解了諸法叫解;加行位前,聽聞教法,生…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