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確實了知,叫做遍知。如諸蘊是以五相分別,諸處、緣起、諸食,同樣可以這五相去分別他。就是其余的四谛、諸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的諸法,佛也曾以無量的方式,種種的法門,宣說他是怎樣怎樣的,此皆如文可知。
世尊!你不但以五相說過上述的那一切法,而在另一個時期,曾又以五相分別說明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世尊!你初期說一切法是有自相、有生、有滅、要永斷煩惱、要遍知于苦;第二期說一切法是無自相、無生、無滅,說本來寂靜(煩惱現起時,有擾亂騷動的作用,使身心不得安甯寂靜,小乘經中所以說要永斷煩惱,就因他是精神界的不安定的反動份子。現說他是本來寂靜的,還要斷個什麼呢?)說自性涅槃(有生死的相貌,當然要知他的生來死去,找出他的苦痛根源,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還要遍知個什麼呢?)一部大般若經,雖說有六百卷之多,實際只是說了這五相。
如上所說,知道初期轉的四谛*輪是有相教,二期轉的性空*輪是無相教。有無二教,在言說上看,似乎是沖突的、矛盾的,但從內容上去探討,實有他的密意所在。勝義生不理解這點,所以就發生這樣的問題:不知世尊依著什麼秘密的意趣,說了諸法的有相等,又說諸法的無自性等?並且請佛解釋這個密意!
勝義生對佛敘述時,只明空有二教,請佛解釋時,也應只問空有,爲什麼只問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空?不問依何密意說諸法有?這是有理由的:一、勝義生的觀念中,認爲說有是對的,說空要不得,而且空義甚深難以理解,所以問空不問有。二、說有是合衆生性情的,說空是違衆生心理的,違則請問,順則不問,所以問空不問有。勝義生雖是問空,佛卻知其愛有,爲了逗其所愛,所以下文解答時,就廣談諸法有自性。
己二贊許爲說
庚一贊許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善哉!善哉!勝義生!汝所尋思,甚爲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爲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爲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谛聽?吾當爲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勝義生陳白時,曾說心生如是尋思,佛稱許他時,也就贊他所尋思的是對的,是如法合理的。余如前品所說可知。
庚二正說
辛一長行
壬一略答當機疑情
癸一依叁無性釋無自性
子一標
“勝義生!當知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一切諸法不出遍計、依他、圓成的叁性,就在叁性上建立叁無性,依叁無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唯識叁十頌說:“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此文總標叁無性,下文詳釋叁無性義。
諸法無自性教,是佛在般若會上說的,依龍樹的見解看,這是佛所說的最澈底最究竟的勝義了義之教,但依本文的觀點看,這又是約密意說的不了義教了!其實諸法無自性教,是無所謂密意不密意的,不過勝義生聽了不懂,就以爲含有秘密意趣了,佛爲隨順他的根性,就說是約密意說。諸法是緣生的,小乘學者也承認,但不承認他沒有自性。緣生是無自性的,一分大乘學者,說這是秘密意趣,是佛的方便說;一分大乘學者,說這就是究竟了義之教。佛法貴在契機,如果一味的發揮大乘了義之教,不能適合衆生的機宜,不但對衆生沒有利益,即對佛法亦無好處。本經依叁性立叁無性,約叁無性說諸法無性,是對當機說的;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是約綜合說的。有說叁自性是講的唯識,叁無性是講的般若,這是錯誤的。本經說的叁無性,是第叁時教的見解,不是第二時教的言論,怎可這樣分別?若說叁性是了義的,叁無性是密意的,這倒是可以的!
西藏學者有作是說:般若經中佛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是約世俗谛法說的,非勝義法也是無性。這解釋,不但違背解深密經,也出般若經及龍樹學之外!因爲勝義生問佛依何密意說無自性,同時也問無自性理是怎樣的。所以佛約叁無性解答時,也就次第的爲他解決這兩問題。解釋第一問題時,說色法、心法、凡夫法、聖人法、雜染法、清淨法、世俗法、勝義法、有爲法、無爲法、乃至無量無邊的差別諸法,無不是無自性的,而這一切無自性法,總攝爲叁無自性,即遍計執的相無自性,依他起的生無自性,圓成實的勝義無自性。解釋第二問題時,就說只要是遍計所執的法,決定就是相無自性,只要是依他起相的法,決定就是生無自性,只要是圓成實相的法,決定就是勝義無自性。叁無自性,包括了世俗、勝義的一切法,怎可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的話,是說的一切世俗谛法而非勝義谛法呢?同時,般若經中說到蘊處界的一切法時,一一都說無事、無性、無體;尤其著重說明一切法空性、法界、真如等的勝義,都是無自性,有智慧者,怎可說世俗谛法是無自性而非勝義谛法呢?
子二釋
醜一法說
“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什麼叫做相無自性性呢?這是在遍計所執相上建立的。爲什麼說這是相無自性性呢?諸法的遍計所執相,是以名計義、以義計名的名義相應法,求他的實自性,是不可得的。常人錯誤認識上所覺得怎樣的相貌,是由假名所安立的相,不是由自相所安立的相,所以是相無自性性。諸法的本身是這樣,不藉名言假說他怎樣,這是自相安立的法;諸法的本身原非這樣,而藉名言假說他怎樣,這是假名安立的法。自相安立者有自性,假名安立者無自性。勝義谛相品說:“有爲、無爲皆是本師假施設句”。一切法相品說:“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都是說的假名無實義。名假安立一言,唯識與中觀應成派的解釋不同。應成派說:一切法不論是有體無體的,只要是因緣和合的,都可以名言假安立他。如名假安立的棹子,從外在的形式看,似乎是有的,但一加以分析,並沒有實自性的存在。唯識師說:一切法有兩類,一是有體的,一是無體的,有體法是自相安立的,無體法是假名安立的。假名安立的是假名有,自相安立的是因緣有,二者極不相同。二家所以有如是差別,由于空宗說的名言安立來得寬,唯識說的名言安立來得狹而已。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什麼叫做生無自性性呢?這是在諸法依他起相上建立的。爲什麼說這是生無自性性呢?諸法的依他起相,是依其它因緣的力量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約非自然有的意思,所以說是生無自性性。依他緣力而有的法,如無明行的行,是依無明的緣力有的,所以行是依他起。唯識說因緣生法,是依他種子現起的既仗藉他緣的力量有,當就不是自然而獨立有的了。自然生就是無因生,亦即四生中的自生。自生與自然生稍不同者,無因而忽然現起的,是自然生;有因而與果同,自己生起自己的,是自生。抉擇分說,諸行是緣起性的,由因緣力生的,不是自己生起自己,所以是生無自性性。此中意說:因緣力生的依他起是有自性的,現在說他無自性,是無自性生的自然性,不是自相安立的因緣性也沒有。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于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爲勝義無自性性。複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谛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什麼叫做勝義無自性呢?這有兩種:一是依他的勝義無自性,一是圓成的勝義無自性。諸法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生的,由自然生是無自性的,所以說名無自性性。即此無自然生性的緣生法,亦得名爲勝義無自性性。爲什麼呢?一切諸法中,假定這法是離垢的清淨勝智所緣的境界,佛就顯示他是勝義,否則即非勝義。緣力所生的依他起相,是世俗智所緣的境界,不是清淨勝智所緣的境界,在勝義谛中沒有依他的自性,所以說名勝義無自性性。說依他是生無自性,約從因所生建立的,說依他是勝義無自性,約所生法的當體建立的。
“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的“無自性性”四字,在文法上看是不通的,如說:是清淨所緣的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非清淨所緣的境界,我亦說爲勝義無自性性,這怎麼通呢?只可說:是清淨所緣的,顯他是勝義,不是清淨所緣的,顯他是勝義無自性性,這才講得通:可見這四字是多余的。
有說:淨智所緣能盡諸障的是勝義;緣依他起不能盡障,所以說是勝義無自性性;然遍計執不是清淨所緣,亦不能盡諸障,爲何不安立他是勝義無自性性?這不可混爲一談。經中如唯約非清淨所緣的境界安立,這的確是一問題;然不是唯約非清淨所緣說,也約破除邪分別的意義說,所以不立遍計所執是勝義無自性性。破邪分別者,謂緣依他起相上的遍計執空,數數修習淨諸染障時,緣到依他的所依事,于是就疑依他起亦是清淨所緣,但在遍計所執相上,並沒有這樣的疑惑。如緣聲是無常,無常是清淨所緣的,能對治常執的;而聲既不是清淨所緣,也不能對治常執。當正緣聲是無常時,在無常法上不會起疑,在前陳有法的聲上有疑,以爲沒有聲就沒有無常所緣,觀無常時也就觀聲。其實,要觀聲是無常,才能遣除計聲是常的妄執,若唯觀聲是不能遣除聲常的計執。所以有分別心,雖可同緣依他遍計,但有偏重不同。偏重于觀察後陳法的遍計所執空,就可離障證真;偏重于觀察前陳有法的依他起,那就不能離染入涅槃了。…
《解深密經語體釋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