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說叁相的不同,此說叁相的相關。佛對德本說:相名發生相互的關系,以此相關爲因緣,就可理解遍計所執相是什麼了。相與名是因緣生法,所不同的,心裏認識怎樣是相,口頭說出怎樣是名。約言語說,能诠是名,所诠是相;約了境說,能取的名言是識,所取的相貌是相。所以六識的認識,都叫名言,唯識學上說的意言,亦即指此。勝義谛相品中的“迷惑覺慧”,是了境名言;“唯此是實,余皆癡妄”,是言說名相。心中覺得的這個那個,是假名有,口頭說出的這個那個,是澈底無。我們認識的依他緣生法,屬能所取相,所以要依以名取相,名相相應的遍計所執相執爲緣,方可了知依他起相。遍計是因依他有的,依他又因遍計生的,沒有遍計,依他就不能現前,所以要認識依他,必須從遍計所執相執上去求理解。圓成實相是諸法的真性,假使在緣生法上,不以名計義的執爲實有,了達他如幻如化,現見諸法的真實,就可證圓成實,所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沒有執著爲緣,圓成實相就可了知。我們之所以不能認識他,因他不是實有的認爲實有,真正的無性,反而不認識,假定在依他起上,不起執著,熏習沒有,亂相不現,就可證得清淨的圓成實相了!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于諸法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上面雖說了叁相差別及相互的關系,但主要的是以依他起爲中心。此文,是說遍計的無相,依他的染相,圓成的淨相。無相是無,染相是有相,淨相是非有非非無相──不是緣生的依他起,所以非有相,不是虛妄的遍計執,所以非無相。余義可知。
龍樹說諸法空,無著說一切有,而此空有的差別何在?有說唯識不但講有且也說空,中觀不唯講空實也講有。其實空有的诤論點,就在緣生的依他有無。唯識說虛妄遍計執雖是無相,雜染緣生相不能說沒有,如果依他的雜染相也無,一切因果就不能建立,而生死流轉也就談不上了。中觀說遍計固是無相,緣生也是無相的,假定此非無相,那空只空得一分,沒有空得澈底。本經是主緣生有相的,所以是有宗的教典。
空有的問題,從佛滅到現在,學者都在诤論,其實這是觀點不同,論法自有差別,根本無須诤論。空宗說的有無相,是自性相,或名自相。吾人認識一切,以爲他是實有的不是虛妄的,是整個的不是和合的,是常住的不是生滅的,即或有時覺得這個在變,總是那東西在變,如說某人變老了,而心中認爲還是那個人。這就是自性見,有了他,就不能認識緣生如幻。所以緣生與自性,是不兩立的,是自性的決不是緣生,是緣生的決不是自性。有宗說因果相生的相貌是自性,如是因生如是果是自相。以名計義的遍計執,不合緣生性,是無相的,因緣生法的依他起,合乎因果律,是有相的。給相所下的定義不同,所以解脫也就別異。
“善男子!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要求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的菩薩,務先認識叁相。叁相認識了,就可知道無、染、淨的叁相。尤其是無相法,須澈底的認識他,因爲衆生的生死流轉,是由執著諸法實有自相的遍計熏習而來;假使理解了諸法無相,不起遍計執著,就斷一切雜染相法,而證清淨相法了!
“如是,德本!由諸菩薩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如實了知諸無相法、雜染相法、清淨相法;如實了知無相法故,斷滅一切雜染相法,斷滅一切染相法故,證得一切清淨相法。齊此名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爲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如來說諸法相善巧菩薩,不唯使知叁相的名相,主要是令認識遍計執相沒有,斷滅雜染,證得清淨,方夠資格叫做勝義善巧菩薩,不然,是不夠格的。所以本品及前心意識相品中說的勝義善巧,都是約證悟說的。余義如文。
庚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不能雜染相法故,壞證微妙淨相法。不觀諸行衆過失,放逸過失害衆生;懈怠住法、動法中,無有失壞可憐愍”!
初頌明叁相的相互關系,次頌痛惜衆生不能證得清淨的微妙相法。遍計是無相,依他是染相,圓成是淨相。欲離染相,證得淨相,須知遍計無相。假定不能了知無相的法,雜染相法就不能斷除,由不能斷除雜染相法的緣故,微妙的清淨相法也就失壞而不能證明得了!生死流轉的惑業諸行,由于衆生不能觀察他是衆多過失的源泉,所以就放逸不霸的勤求世間的欲樂,做不應做的事,犯衆多的過失,結果,不但于人無益,也是害了自己。懈怠與放逸是分不開的,懈怠是精進的反面,對于有益社會人群的善法,不能夠努力去做,對于有損社會人群的惡法,不能夠勇悍去斷,因而就放蕩縱逸起來,過那不規律的生活,幹那不正當的工作,與不放逸剛剛相反。這兩種心理都是要不得的,真正要想斷染證淨的人,必須鏟除這兩個不正常的心理。此二的相關性,如余譯所譯的“懈怠放逸害”可知。住法,是諸法的真實性,動法,是流轉的依他起,衆生不知這二者是有法,妄執以爲無有,于是就墮入惡趣空的深坑,失壞因果法而不自知,所以我佛對于此輩愚癡衆生,歎爲可憐愍哉!住法、動法,余本譯爲“諸法常不動”,是專指圓成實說,意謂圓成實安住在叁世中不動不變,衆生因爲不能正觀諸行的過失,所以就不能證得圓成實,佛陀有鑒于此,乃歎爲可憐愍哉!
《解深密經語體釋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