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一切法相品第四▪P2

  ..续本文上一页老死就生。纯大苦蕴,是十二因缘的总句,因为由烦恼业招感五蕴的苦报身,纯粹是苦的,所以名为纯大苦蕴。

  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生”“有”二字,有什么不同?缘起,是因果法的联系,有因决定有果,有果决定有因,因果是相互依存的。有,是存在的意思,有时表面上看似没有,但潜存的势力未失,由此潜力,将来就可感果。此有彼有的宣说,是对治无因论的,他说无因可以有果,佛说无因即无果,要因有果才有。有是存在,为永久不变的存在?还是有变化的存在?很多哲学家说:诸法的生起,各有他的本体,本体是诸法的特定本因性,永久不变的。像常因论的数论外道说:万法从自性出发,由自性与勇麈闇三德发生关系,就现起一切法。所现起的一切果法,有变化的,能现起的因性,是永恒不变的。佛教说果存在因就存在,因若灭亡果也不存在。所以此生彼生的宣说,是对治常因论的妄执的。由于常因、无因论的不能建立因果的联系,所以佛才以众生的惑业因性,招感五蕴苦果,建立依他起的缘起因果。

  什么叫做诸法圆成实相呢?谓一切法的平等真如是。平等,就是遍一切一味的无差别无高下的胜义谛性。菩萨行者,第一要以勇猛精进的因缘去实践,第二要以如理作意无倒思惟的因缘去观察,然后方可于一切法的平等真如通达、修习、作证。诸法的实相,是凡夫所不知而唯菩萨始能了达的真理,如不精进不退、勇猛不懈、实事求是的实行,固不能通达;若但一味实行而不明白他的道路,亦复不能证得,所以须要无错乱无颠倒如法合理的作意思惟。通过这两步骤,就能通达遍一切一味的平等法性了!通达,是大乘初地见道时的见道位。由此进一步的渐渐修习,入于修道位,即为十地。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层深一层的认识诸法的实相。到了最后,就于无上菩提,圆满证得了。本经虽说法无性为三乘同证,但究竟圆证无上菩提,唯佛与佛,非二乘所能。

  本经的三相,是在一切法上开显的,所以说一切法名假安立,一切法缘生自性,一切法平等真如。三相既在一切法上开显,那要怎样才能理解他呢?唯识学者说,由遍计执去了知。凡夫认识上觉得怎样,有种种的计执,这是遍计的名义性。因为所认识的是名义性,所以不能证见依他、圆成;虽然如此,但也多少知道依他一点影像。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精神肉体,他的存在,是不是因认识而存在的?当知有认识时,固有一切法的存在,无认识时,法还是存在的。这存在的一切法,就是依他的缘起性。错误认识的遍计名义性,虽不是实在的,如幻现起的依他缘起性,却是因果相织相成而存在的。由此可知,在依他的缘起性上,能显示遍计的名义性,在遍计的名义性上,能反应依他的缘起性。不过真正了知依他,必待通达真如以后,所以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依他”。比方水中的树影,不是树的本质而认为树,自然是错误(遍计)的;但岸上确有真树在,没有,水中不会有树影的。所以见到水中的树影,多少可知真树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从认识探究一切法,是错误的,不实在的,但实际上要有如是因如是果,才能成为生死流转。若要从生死流转中解脱过来,还灭涅槃,须从依他的缘生性上,正确的理解成实的寂灭性。如此,方知建立三性的所以。不然,就不理解为何要说三相了。

  癸二喻说

  “善男子!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瞖人眩瞖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瞖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喻有二种:一是眼目喻,一是颇胝迦宝喻──智度论中也谈到这两喻的。先说眼目喻。眩翳,是障蔽眼睛光芒的红白丝。眼睛上有了这种病的人,叫眩翳人,他对事物的观察,有模糊不清的过患。具有遍计的凡夫,错误的认识一切法,也是这样,所以说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眩翳人的眼睛上,既有眩翳蒙蔽着,所见的一切,自然就有各种不同的相貌现前:如发毛相、旋轮相、蜜蜂、苍蝇、苣蕂、青、黄、赤、白等的差别形相,都是不时现前的。这差别现前的无限形相,就如依他起的一切缘生法,所以说依他起相,当知亦尔。若人眼中无病,清净光明的远离眼中所有的一切眩翳过患,以净眼本性所行所通达的一切无错乱的境界为所缘,自然就没有什么差别形相现前。这无乱的境界,就如成实的寂灭性,所以说圆成实相当知亦尔。本喻,是以眩翳的当体,譬遍计执的,后二是从认识上分别的。没有眼病,见到什么是什么,没有别相现前;若有眼病,见到什么不是什么的本体,而是他的乱相,就有无限的乱相现前了!

  以三相的定义与所举的譬喻配合看,净眼人所见的无乱境界,如圆成实,病眼人的眩翳众相,如依他起,都是对的,唯以眩翳的当体喻遍计执,似有不合,但在本经全体思想上看,戏论熏习,是属遍计执,不同余处说是依他起的。遍计、依他的关系,是这样的:戏论熏习的遍计执,是缘生相的因性,见到缘生相的诸法,就知有戏论熏习的存在;如眩翳过患是错乱相的因,见到发毛众相,就知眼中有眩翳。所以此以遍计所执种,譬喻遍计性,不是没有理由的。遍计、依他,表面看似有两法,实际如难兄难弟的分不开,有遍计就能现起依他起,有依他就能生起遍计执。所不同的,种子熏习为因缘生起依他起,是在现行方面说;戏论习气熏成的种子叫遍计执,是在种子方面说。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颇胝迦宝,有说是光明宝藏,能现起不同的形形色色,其实就是摩尼宝珠。清净是没有瑕疵的纯白净色。白色的颇胝迦宝,与青的杂染色相合,就显现出帝青、大青末尼宝像来。帝青,是帝释桓因的青色宝,从天人立名的。大青是他的大青色宝。末尼宝是如意珠,能如人意的现出种种财宝。愚人不知这是外面青染色反映到颇胝迦宝上所显现的,于是就邪执取他是真的帝青、大青摩尼宝珠,并且拿这个去惑乱有情,说得这个就可大富大贵。知此,与赤染、绿染、黄染色合,也就比例可知了。末罗羯多末尼宝,中国没有,不知是什么,不过从他与绿染色合看,可断定他是绿色宝。

  喻说中含有四事:一、清净颇胝迦宝,二、青赤绿黄的四色,三、似青赤绿黄的四色,四、执取青赤绿黄的四色。法中还有一杂染清净宝,共有五义,法喻不齐,似为译文有误!杂染的清净宝喻圆成实,本有的清净宝喻依他起,染色是习气,邪执染色是相执喻遍计执,似青色是喻什么呢?这本与执为青色是连结的一句,而奘师译为两句,似有未妥!求那跋陀罗译为:“清净琉璃置青色中,即因陀罗(帝释名)青色,出大因陀罗摩尼宝光明,因陀罗青色,大因陀罗尼宝光明现前,惑乱众生以为青宝”,这就是约综合的翻译的。原来遍计、依他是辗转相关的:依他起的错乱相,错误的认识他是遍计执,所遍计的是依他起。如此,净分依他是依他起,染分依他即为遍计执。

  法的五义与三相配合是这样的:第一杂染清净是圆成实性;第二本性清净,一分摄圆成实,一分摄净依他;第三错乱行相,一面是依他起,于此生起妄执熏习成种,又为遍计执;第四名义妄计,第五妄执成熏,此二均属遍计。不过,就眼目喻说,妄执成熏是遍计执,错乱行相是依他起,本清净是圆成实。初喻中说有妄执成熏,未说名义妄计;后喻中合一的说到二者,表如下:

  

  “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法的五义,包括杂染流转、清净还灭,三相亦然。一切法的名假安立自性差别,是遍计执;一切法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缘生性,是依他起。安立的名义性是妄计的,因果的缘生性是乱现的。因果缘生性乱现起来,引发吾人的错觉,妄执乱相以为真实,所以就现诸杂染生死流转了!如果不执乱相是真实有,染法就不现起,截断生死流,就证还灭的清净涅槃了!至喻中说的本性清净、离垢清净,是在世俗与胜义的不一不异上说的。清净是杂染诸法的真实性,从熏习和缘生性的表面看,似是杂染的(世俗),从内部去观察,却是清净的(胜义):所以喻依他起是本性清净,圆成实是离垢清净。一切法本是清净的,由无始来为杂染熏习,就现起生死流转(缘生性),流转生死中的有情,不了缘生如幻,生起坚固执着,而又熏习成种,于是就完成未来的新生命。假使了达缘生如幻,不起妄计,不熏成种,截断未来的生命洪流,就获得解脱。所以欲了生死,必须先击破妄计的名义性。不然,熏习缘生,是无法解决的。一般讲三性者,大都重在有空方面,而忽略流转还灭义,其实三性也是开显此义的。如表:

  

  壬二诸法相善巧菩萨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心意识相品中说的依法住智通达因果差别的世俗善巧;依如实智通达一切法真如实性的胜义善巧,在本品中虽无明文,而意义上是含有的…

《解深密经语体释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