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死就生。純大苦蘊,是十二因緣的總句,因爲由煩惱業招感五蘊的苦報身,純粹是苦的,所以名爲純大苦蘊。
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生”“有”二字,有什麼不同?緣起,是因果法的聯系,有因決定有果,有果決定有因,因果是相互依存的。有,是存在的意思,有時表面上看似沒有,但潛存的勢力未失,由此潛力,將來就可感果。此有彼有的宣說,是對治無因論的,他說無因可以有果,佛說無因即無果,要因有果才有。有是存在,爲永久不變的存在?還是有變化的存在?很多哲學家說:諸法的生起,各有他的本體,本體是諸法的特定本因性,永久不變的。像常因論的數論外道說:萬法從自性出發,由自性與勇麈闇叁德發生關系,就現起一切法。所現起的一切果法,有變化的,能現起的因性,是永恒不變的。佛教說果存在因就存在,因若滅亡果也不存在。所以此生彼生的宣說,是對治常因論的妄執的。由于常因、無因論的不能建立因果的聯系,所以佛才以衆生的惑業因性,招感五蘊苦果,建立依他起的緣起因果。
什麼叫做諸法圓成實相呢?謂一切法的平等真如是。平等,就是遍一切一味的無差別無高下的勝義谛性。菩薩行者,第一要以勇猛精進的因緣去實踐,第二要以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的因緣去觀察,然後方可于一切法的平等真如通達、修習、作證。諸法的實相,是凡夫所不知而唯菩薩始能了達的真理,如不精進不退、勇猛不懈、實事求是的實行,固不能通達;若但一味實行而不明白他的道路,亦複不能證得,所以須要無錯亂無顛倒如法合理的作意思惟。通過這兩步驟,就能通達遍一切一味的平等法性了!通達,是大乘初地見道時的見道位。由此進一步的漸漸修習,入于修道位,即爲十地。在修道的過程中,一層深一層的認識諸法的實相。到了最後,就于無上菩提,圓滿證得了。本經雖說法無性爲叁乘同證,但究竟圓證無上菩提,唯佛與佛,非二乘所能。
本經的叁相,是在一切法上開顯的,所以說一切法名假安立,一切法緣生自性,一切法平等真如。叁相既在一切法上開顯,那要怎樣才能理解他呢?唯識學者說,由遍計執去了知。凡夫認識上覺得怎樣,有種種的計執,這是遍計的名義性。因爲所認識的是名義性,所以不能證見依他、圓成;雖然如此,但也多少知道依他一點影像。外在的山河大地、內在的精神肉體,他的存在,是不是因認識而存在的?當知有認識時,固有一切法的存在,無認識時,法還是存在的。這存在的一切法,就是依他的緣起性。錯誤認識的遍計名義性,雖不是實在的,如幻現起的依他緣起性,卻是因果相織相成而存在的。由此可知,在依他的緣起性上,能顯示遍計的名義性,在遍計的名義性上,能反應依他的緣起性。不過真正了知依他,必待通達真如以後,所以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依他”。比方水中的樹影,不是樹的本質而認爲樹,自然是錯誤(遍計)的;但岸上確有真樹在,沒有,水中不會有樹影的。所以見到水中的樹影,多少可知真樹的本質是怎麼回事。從認識探究一切法,是錯誤的,不實在的,但實際上要有如是因如是果,才能成爲生死流轉。若要從生死流轉中解脫過來,還滅涅槃,須從依他的緣生性上,正確的理解成實的寂滅性。如此,方知建立叁性的所以。不然,就不理解爲何要說叁相了。
癸二喻說
“善男子!如眩瞖人眼中所有眩瞖過患,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如眩瞖人眩瞖衆相:或發毛、輪、蜂、蠅、苣蕂,或複青、黃、赤、白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瞖過患,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喻有二種:一是眼目喻,一是頗胝迦寶喻──智度論中也談到這兩喻的。先說眼目喻。眩翳,是障蔽眼睛光芒的紅白絲。眼睛上有了這種病的人,叫眩翳人,他對事物的觀察,有模糊不清的過患。具有遍計的凡夫,錯誤的認識一切法,也是這樣,所以說遍計所執相當知亦爾。眩翳人的眼睛上,既有眩翳蒙蔽著,所見的一切,自然就有各種不同的相貌現前:如發毛相、旋輪相、蜜蜂、蒼蠅、苣蕂、青、黃、赤、白等的差別形相,都是不時現前的。這差別現前的無限形相,就如依他起的一切緣生法,所以說依他起相,當知亦爾。若人眼中無病,清淨光明的遠離眼中所有的一切眩翳過患,以淨眼本性所行所通達的一切無錯亂的境界爲所緣,自然就沒有什麼差別形相現前。這無亂的境界,就如成實的寂滅性,所以說圓成實相當知亦爾。本喻,是以眩翳的當體,譬遍計執的,後二是從認識上分別的。沒有眼病,見到什麼是什麼,沒有別相現前;若有眼病,見到什麼不是什麼的本體,而是他的亂相,就有無限的亂相現前了!
以叁相的定義與所舉的譬喻配合看,淨眼人所見的無亂境界,如圓成實,病眼人的眩翳衆相,如依他起,都是對的,唯以眩翳的當體喻遍計執,似有不合,但在本經全體思想上看,戲論熏習,是屬遍計執,不同余處說是依他起的。遍計、依他的關系,是這樣的:戲論熏習的遍計執,是緣生相的因性,見到緣生相的諸法,就知有戲論熏習的存在;如眩翳過患是錯亂相的因,見到發毛衆相,就知眼中有眩翳。所以此以遍計所執種,譬喻遍計性,不是沒有理由的。遍計、依他,表面看似有兩法,實際如難兄難弟的分不開,有遍計就能現起依他起,有依他就能生起遍計執。所不同的,種子熏習爲因緣生起依他起,是在現行方面說;戲論習氣熏成的種子叫遍計執,是在種子方面說。
“善男子!譬如清淨頗胝迦寶,若與青染色合,則似帝青、大青、末尼寶像;由邪執取帝青、大青、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赤染色合,則似琥珀末尼寶像;由邪執取琥珀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綠染色合,則似末羅羯多末尼寶像;由邪執取末羅羯多末尼寶故,惑亂有情。若與黃染色合,則似金像;由邪執取真金像故,惑亂有情。
頗胝迦寶,有說是光明寶藏,能現起不同的形形色色,其實就是摩尼寶珠。清淨是沒有瑕疵的純白淨色。白色的頗胝迦寶,與青的雜染色相合,就顯現出帝青、大青末尼寶像來。帝青,是帝釋桓因的青色寶,從天人立名的。大青是他的大青色寶。末尼寶是如意珠,能如人意的現出種種財寶。愚人不知這是外面青染色反映到頗胝迦寶上所顯現的,于是就邪執取他是真的帝青、大青摩尼寶珠,並且拿這個去惑亂有情,說得這個就可大富大貴。知此,與赤染、綠染、黃染色合,也就比例可知了。末羅羯多末尼寶,中國沒有,不知是什麼,不過從他與綠染色合看,可斷定他是綠色寶。
喻說中含有四事:一、清淨頗胝迦寶,二、青赤綠黃的四色,叁、似青赤綠黃的四色,四、執取青赤綠黃的四色。法中還有一雜染清淨寶,共有五義,法喻不齊,似爲譯文有誤!雜染的清淨寶喻圓成實,本有的清淨寶喻依他起,染色是習氣,邪執染色是相執喻遍計執,似青色是喻什麼呢?這本與執爲青色是連結的一句,而奘師譯爲兩句,似有未妥!求那跋陀羅譯爲:“清淨琉璃置青色中,即因陀羅(帝釋名)青色,出大因陀羅摩尼寶光明,因陀羅青色,大因陀羅尼寶光明現前,惑亂衆生以爲青寶”,這就是約綜合的翻譯的。原來遍計、依他是輾轉相關的:依他起的錯亂相,錯誤的認識他是遍計執,所遍計的是依他起。如此,淨分依他是依他起,染分依他即爲遍計執。
法的五義與叁相配合是這樣的:第一雜染清淨是圓成實性;第二本性清淨,一分攝圓成實,一分攝淨依他;第叁錯亂行相,一面是依他起,于此生起妄執熏習成種,又爲遍計執;第四名義妄計,第五妄執成熏,此二均屬遍計。不過,就眼目喻說,妄執成熏是遍計執,錯亂行相是依他起,本清淨是圓成實。初喻中說有妄執成熏,未說名義妄計;後喻中合一的說到二者,表如下:
“如是,德本!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染色相應;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言說習氣,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金等邪執;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寶;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時,于恒恒時,無有真實無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計所執相,于常常時,于恒恒時,無有真實,無自性性,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法的五義,包括雜染流轉、清淨還滅,叁相亦然。一切法的名假安立自性差別,是遍計執;一切法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緣生性,是依他起。安立的名義性是妄計的,因果的緣生性是亂現的。因果緣生性亂現起來,引發吾人的錯覺,妄執亂相以爲真實,所以就現諸雜染生死流轉了!如果不執亂相是真實有,染法就不現起,截斷生死流,就證還滅的清淨涅槃了!至喻中說的本性清淨、離垢清淨,是在世俗與勝義的不一不異上說的。清淨是雜染諸法的真實性,從熏習和緣生性的表面看,似是雜染的(世俗),從內部去觀察,卻是清淨的(勝義):所以喻依他起是本性清淨,圓成實是離垢清淨。一切法本是清淨的,由無始來爲雜染熏習,就現起生死流轉(緣生性),流轉生死中的有情,不了緣生如幻,生起堅固執著,而又熏習成種,于是就完成未來的新生命。假使了達緣生如幻,不起妄計,不熏成種,截斷未來的生命洪流,就獲得解脫。所以欲了生死,必須先擊破妄計的名義性。不然,熏習緣生,是無法解決的。一般講叁性者,大都重在有空方面,而忽略流轉還滅義,其實叁性也是開顯此義的。如表:
壬二諸法相善巧菩薩
“複次,德本!相名相應以爲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爲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爲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心意識相品中說的依法住智通達因果差別的世俗善巧;依如實智通達一切法真如實性的勝義善巧,在本品中雖無明文,而意義上是含有的…
《解深密經語體釋 一切法相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