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P6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反正有点绕嘴一样。

  自是无待夫非是也。

  这个地方无染无著,“非是”就没有意义了。

  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我们要在里边永远说不清楚,永远说不明白了,所以说是非百句终不相干。古人你一说是非,别人就摆摆手说:你休息吧,不给你谈了,因为啥?和你谈不下去。

  所以在我们世间学佛的机制中,有人好谈是非,你与他摆摆手,“止止止,莫须说。”说不明白。尤其是女众菩萨们,要注意,谁说是非,跟她摆摆手,不行给她磕个头都行,作个揖也行,要不然说不完倒不净,越说越多,是非百句都来了,这个地方是无限繁衍的,所以我们要制止于当下,谁说是非跟她摆摆手,合合掌,不行磕个头,就制止住了。要不然呢,就苦了!苦也无涯,是非也无涯,生死轮回亦无涯。就从这来,从当下的是非心、对待心一生起来,就开始了,是非、是非、是是非非,无穷无尽。我们学佛之人呢,关键机制上抓住一点了,把这是非解决于当下,无对无待,一时汇入法性,平静安乐住,自利利他。这个真是很方便的。学佛一定要用的,不用不行啊,不用可就亏负了自己的机制了,一定要用。所以呢,“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是故言清净句。

  清净句者,远离对待。所以弥陀教言中,为什么一说就是凡圣同修,凡圣同往,一切蜎飞蠕动之类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就是给你个清净,把一切对待、善恶、是非彻底取消了,但叫你照见法性,觉了本源,直指法性之真如,让我们在这个真如的心智上得到安乐住,遮一切是非倒见,特别方便的一个修法。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所以是非百句,不相干啊,我们就回归到这个清净句了,所以清净句者,无须说,无须说是,无须说非,即得度脱。不再说是非了,是非一来,解决当下,即为清净。那你心很清净啊、平等啊。他是、他非由他去,你不是、你不非就可以自利,可以利他。那我们要是一来是非,随着是非就跑了,那大家就开始苦了,真是苦了。

  我们现在的这个僧团机制中、寺院机制中、学佛机制中,一定要把是非制止于自己心里的当下、誓愿的当下、现缘的当下,时时这样处理,就在阿弥陀佛,就在住清净平等法性之中,就在普利十方,就在方便法身中运用着,就在法性法身中安住着,那就是无为真实智慧法身了,那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造无作,远离是非,毕竟得以安乐住。

  那你在法性法身上是不造不作的,在方便法身上就是利益当下是非有情,令其安乐,远离是非,人得安乐住啊。那你学佛有意义了,有智有悲。悲者无染无著于这个是非之知见,自心守护,自心守护是体呀,无依无靠智慧力嘛,那我们无依无靠无染无著的智慧力回施给有情,回施给什么有情呢?是非有情!是非就是苦,没有其他结果,那你悲心就建立了。所以在同一心念中,建立悲智,方便一门啊。这个法则十方的简单明快,所以佛法无多子,(编注:“佛法无多子”,是禅宗的话,临济禅师悟道以后说:原来佛法是这个样子,无多子。这三个字,是当时的土话;用现在话来讲,无多子就是这么一点点东西,没有什么多的。)但显此处妙用,不需要太多的假设,什么太多的理论啊,很多繁锁的东西,直指法用,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

  那我们慢慢能体会到这个法则的运用了。

  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

  我们看看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山河大地是不是清净呢?其本质决定是清净的。你这不要畏惧,你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清净的,那娑婆世界这个国土不清净。不!其本质决定是清净的,但是你取用分别之时,产生了不清净见、不清净业、不清净用,如此而已。后面有说的。这个地方是个要命的地方,我们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又产生是非了——国土是非,在国土上产生是非,说极乐世界是个是的世界,我们娑婆世界是个非的世界。那你又不清净了,又开始生烦恼了,不得安乐住。我们看:

  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

  这个地方给我们抉择明白了,抉择什么明白了呢?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是器世间清净相。相,这个相是什么呢,这十七种表达了极乐世界器世间清净的相。那我们要认取此世界清净相,能不能认取呢?

  我们慢慢地看,后面他讲的特别妙,我感觉昙鸾法师啊,昙鸾法师是一个特别……当时讲《大般若经》的一个大善知识,讲《大集经》、《大般若经》,他智慧如海啊,善用言词,令众生心开意解,我们只要遵循他这个意识的主机,言词的主机,也能心开意解的,能解决你很多心理问题的,他后面的言词讲得很精彩的。

  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

  他先把器世间清净放在这个地方了,他不给你讲了,要是我我就会讲一讲,我怎么讲呢?我说:哎呀,法性身表达器世间无造作,器世间虽然是以愿心表达,但无造无作啊。器世间,我们一般看器世间不是造作的,它没有情感分,能令众生得以安住。我这个解释实在是画蛇添足,不需要说了,我们看他怎么讲。

  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这一句话一定要重重地去反复地体验它。这一句话不体验,下面就会出事情。因为啥呢?我们知道众生是正报啊,器世间是依报,你要了解的,正报不圆,依报何干?你正报是圆满的,依报就好解决了;我们正报不圆满啊,依报一定随之流转,你放心。这个一定我们要看得到的。他下面就讲。

  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我感觉需要大家特别关注“众生世间清净”这六个字了。那我们现在所在的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众生世间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间呢?我们一般称为五浊恶世嘛,就是不清净的世间。这个不清净的世间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是我们的受用中、知见中、业报中,还是共同产生的呢?这个地方需要大家观察了,要不观察,我们修法真是难。就是前面讲的法性法身与方便法性法身互入啊,要不能互入,自他二利是不能建立的。十七种庄严是广说,清净句是略说,广略互入,你要是不知也不能得到利益的。

  但这个地方他为什么要讲“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呢?这佛菩萨……众生世间的心智一旦清净,那是名佛菩萨;我们这个心智不清净,就名众生。这个心智归结到心源上来了,又找到我们学佛的本源机制上,就又归结到本源机制上,还没有离你的心念。所以心念为正报之依止啊,菩萨们!这是修法的一个焦点依止,那丢开这个依止了,你很难去从正报上来调整自己。

  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这一法句者,显法性身、平等法性身,也就是所谓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安立的世界海。那么这一法句啊,后面他会展开它。

  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

  这已经开始了,昙鸾法师开始安排我们了,开始安排凡圣了,他这个唯心造的法界,阿弥陀佛开始制造众生世间与佛世间,一定要注意了。他怎么讲呢?

  “一法句二种清净义,应知。夫众生为别报之体。”

  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众生啊,夫众生中,“夫众生”中有凡夫众生,也有诸佛菩萨众生,你一定要注意了,要不注意给你安排到浊恶世界就痛苦了,我们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别报之体,就是我们现在啊,每一个人所择取的心智,是别报之体,你一定要关注了,有凡有圣,一定要关注,这个不关注要出问题。昙鸾法师讲法呢,十分贴切地直指你所需要用的方法。

  国土为共报之用。

  那我们现在看这世界,大家说这世界,说这是五浊恶世,那我们的共报产生了。我们说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了,那么这一个共报也产生了。这共报到底是一个可变的不可变的?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的?是有常的还是无常的?你一定要审观了,这是法则的问题了。不审观我们就不能往生,那你永远安住在这个娑婆世界吧。要是常,你就安住在这个地方;要是断灭,你也永远安住在这个地方了。看他下面怎么来讲。

  体用不一

  他前面讲的是众生是别报之体,后边讲是共报之用,他为什么要把这个体用不放在一个因缘上呢?我感觉需要诸位善知识真是应该注意。我们这样讲吧,法性一如,我们跟诸佛如来同一法性啊,这是不是一个体呀?那为什么用有异呢?那诸佛如来为什么放大光明、无量神通、善巧自在力,我们在这个地方沉沦、烦恼、忧伤、轮回呢?

  所以他讲“体用不一”,我们可以感知到了,现在感知到了,“体用不一”。我们与诸佛同体呀,为什么用不一呢?若“用一”会出问题了,看啊。

  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

  这个地方给我们抉择了,诸法心成啊,就是说万法唯心。所以听一群人说念佛不能往生,唯心!念佛能往生,唯心!唯你择用之心!你这个用啊,体是一如,用则有异啊。所以说,能往生、不能往生,在于你取用。

  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

  一切境界莫不都是由心所现,这个你不需要疑虑的。你不能说极乐世界是由心成的,娑婆世界可能不是由心成的。不是!一样的!万法由心所成,只是取用有异罢了。

  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

  “不得一”,那我们与佛的世界,凡夫众生与诸佛众生,不得同不得异,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了,万法唯心在此显示出来了,万法唯心在这个地方能显示出来了。要不然我们就没法抉择法则。所以“无余境界中,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

  过去说:异者,无以成佛,你永远不能成佛;同者,因果散坏。假设说我们跟佛一样,你什么一样啊?你这么烦恼、这么颠倒怎么一样啊?说法性一样,你还是坏了因果,你不在因果上努力去改造它了,所以说坏因果,所以不得一。

  “不得异”,要说异,我们跟佛不一样,那你怎么成佛啊?

  此语都是剩余语啊,都是多话了。所以是非建立,一、异都是是非啊,没有入平等句。所以入清净句者,远离是非,不说同异,自然安乐住。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不注意这个地方这个机制转不过来,我们就又掉到法的是非上去了,浊净的是非上去了,所以“不得异,不得一”。

  不一则义分

  他又细分一下,不一则义分,从意义上来分说。

  不异同清净。

  为什么义分呢?我们取用之差别,显报之差别,你没法说是一。所以我们这个造作解释分也丢失了,人心里就得真正的清净与安乐了。实际我们很多言说呢,都能令众生产生分别对待,无意识就会令人分别对待。他所有的言说,你看我们这正修行路上的言说呢,都是为了去掉分别对待、是非的心智,令我们还归清净无造作之体,清净法身。

  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

  山河大地是不是用呢?我们自己看,山河大地是不是在用啊?谁在用啊?众生在用啊。所以一切器不离于正报使用,正报者众生是!没有众生你这个世间说好说坏没有啥意义啊。所以,“器者,用也。”

  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

  这点到关键问题了。下面举了一个器皿净、食净的问题,我们要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坏因果,就不会去真正主动地、意乐地顺应法性,来走出生死对待,我们不会主动了。他后面这个进趣的比喻是十分重要的。

  “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为什么他这个净器是彼清净众生受用呢?那你浊恶众生能不能受用呢?这肯定是给我们列出一个话题了。清净众生与浊恶众生有没有自性呢?又回到心法上来了,不回到心法上我们就没法修持,没法抉择,没法运用。

  故名为器

  下面是说这个器的问题了。

  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

  依正二报表达出来了。食好比说是正报,那器不清净,食也就不清净了。

  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

  依正二报互相表体表用,体用一体故。这个地方表现了一个法则。情世间与器世间这个剖析还不敢带过。

  时间又到了,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