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愿心庄严
净入愿心者:〖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那么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也好,众生世间庄严也好,成就这个愿心庄严,皆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所成就,国土与情世间二种世间表达了阿弥陀佛的愿心,愿心功德所在。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
这讲得很平白的话,但你要去细细地观察,不可轻易带过。
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因净果净,他的誓愿是清净愿,所以果也是净。那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地的有情,了解自己的心愿吗?是净啊是浊啊?此净,阿弥陀佛的净是无对待的净;我们世间的净往往是有对待,有浊净之对待;阿弥陀佛之净是无浊净之对待,无分别对待之净。
我们下面看他的文字,所举真如之体。
一法句广略相入
〖略说入一法句故。〗
这一句是清净句啊,但显法性之句。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
说一法句清净句,囊括这种清净愿心,表达了清净愿心。那么这二十九种庄严,是广说;入一法句是为略说;若广若略,是为互摄。所谓的互摄,如珠照珠,我们要是到一间房间几面都有镜子,就很好看得到了。一个人在这一面镜子里照到了,它不断的反射,不断的反射。那么你很难辨识说,分这是这个镜子里的相,是那个镜子里的相,若这个镜子没有相,那个镜子里没有相,很难说得出来了,无以分开了。但你这个相,人一走出去了,一切相都消失了。所以一相中映出多相,相相互摄,那么在广略二法种中呢,亦复如是。我们看看下面怎么来解释。
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
他从两种法身来解释。
法性法身方便法身
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按照后人解释,对这个方便法身就是说呢,报身应化身分,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比较好容易理解。若单说法性身,无以启用;单说方便身,无以依止。所以他说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就是由法性身,出生报化二身。古代人还举月亮这个“体、相、用”说,月亮就如法性之体,圆光就如报德之相,映到水月之中,有应化之身,体、相、用所显。那么法性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是互相映摄的。那么由应化身我们可以追随到、看到月亮的本体,由光相,由水中之月,我们可以追寻到月亮的本体,实际这个三身不相隔离,那么方便化身、法身、法性法身是不相隔离的,不能说同、不能说异,取之异亦不可得,全体不可得的。那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所以“由方便法身出生法性法身”,这是互容互摄的。
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你说水中的月亮跟天上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吗,那不能那样说;但你不能说它异,异又不能出生,绝对不能出生。我们要有这种参照的审视,这样我们就对这个法性就有一个回归的依靠,我们就没有畏惧,“一而不可同”。
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这是真实说,就是说我们不能顺应着佛陀的报化二教的这种利益的回施,我们不能得见法性身,不能见周遍的法性身的安乐住,就是不能识诸佛教化之真体、真如之体。你不能趣入,那你何以自利利他呢?若我们但是执着于所谓法性之体,不了解方便法身,就是报化二身的妙用,那我们就拘泥于一个所谓的断灭层中了,断灭心智中,就是寂灭断灭,不能生起悲智二种方便,所以不能入所谓的方便法身,就是悲智二利不能生起,不能纯熟,利他不能建立方便。所以,“菩萨若不能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这是显而易见的。
清净句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法性身份,无为无作,无造无起,清净广大。那么所谓的法性身如实建立,照耀十方普利有情,那就是悲智二身。有作有为,方便法身,利益世间。所以有作有为,无离无作无为之体。
还举例月亮吧。月亮照耀着这个山河大地,太平洋上也好,大西洋上也好,这个月亮到哪个地方就会照耀哪个地方,水中大水小水都有月,普照于十方,各各映化,各各同一月而映化之。所以法性之体莫不如是,随一切众生之需求,普利于十方有情。本体无造作,作用各显其用。这个我感觉我们都能感知得到的,月亮不会造作的,但它的光相在照耀着池塘里的水、盆子中的水、草上的露水,每一个地方的水都会显现月光的妙用、月光的这种圆相,佛法利益亦复如是,法性之妙用亦复如是,法性无造作,光相圆照十方,各个取用,各个得相应分,所以众生各个随类而取用。就是法性分,应化所现。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这个法性法身是无作无为,无造无起,所以犹如月光之体。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因为这个无造无起呀,是为清净,我们随着弥陀的报德名号回施,还令我们回归到这个无作无为的清净法身所摄、所住、所安乐中。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真智无知,这个无知,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个推测一样的什么。真智无知,无知者正遍知处啊,正遍知着,但显无知。还举月亮吧,我们容易看得到,我们把这个月亮例子举到底就对了。月亮无知,照耀之处,各个取用,取用有知,但是分别。盆子水说我这个水中是月亮,露珠水说我这个是月亮,江河水说我这个是月亮,各个都说自己是月亮,但月亮本体了无所知,但它映照着每一个能称为月亮的地方。
那么众生偏知分呢,就是这个知分就是这个露珠中的月亮、碗中的月亮、盘中的月亮、池塘中的月亮、河水中的月亮,但这个月亮本体它并不知道自己是月亮,它不需要知。为什么这个露珠水它认为自己是月亮呢?它执着这个月亮了,虽然得不到,它还认为是月亮。回观本体无动无摇,即见真如之体,即见月光之体了。所以我们还是从方便法身中,回归到法性法身中来,得见其体、得究竟安乐住,无造无作,无畏无惧。
这个无知啊,真智无知,实在就是说真智之体就是清净之体,入一法句,但表清净之体,就是法性法身。要是不了解法性法身,自他二利,决定会离体的,就会出现偏差,就会染着所谓利他的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是说直知清净之体,但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度者,实无灭度者,人就得清净智,就是所谓的方便法身。这个就会把骄慢与贡高泯灭在当下了,就是清净法体之中、对待取舍之中。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
还说月亮吧,还说月亮比较好说。那月亮本身它不知自相,放射着光明,周遍照耀。你看露水中的月亮,它是有相的,它就取月亮这个相。我们晚上可以做个实验,放十个盆子八个盆子,每个盆子都是有月亮的,它都要取相的时候才知道是月亮,但月亮本体不用取相,它才知道月亮,要一取相就不名圆满的相了,你得不到这个相,所以实相无相。他是喻说,不可确定,喻说。但我们可以有相似的感受,你可以观察这个地方。“故能无不相”。说月亮本体它没有一个确定的量,所以它能普照于十方,能令各个地方得见不同的月亮,所以无不相,处处显现月亮。
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
我们要是顺应法性修持,清净法性的修持,清净无为心智的修持,我们就会得到正遍知的抉择与安乐住、无畏安乐住。
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一切种智,它这称为所谓的种相智啊,无知正遍知之智,也称为种相智。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
这个智慧不是作,也不是不作,要是我们落到这个作与不作上,对待心智一时生起。非对待心智所摄,这个智慧法性之智非对待心智生起。我们一般立一个非作,就要立一个作;要是没有作,就要立一个非作,那么这是不摄的,就是无有此语,这是戏论,对待法中所生戏论说,所以作与非作皆是戏论。
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所以说非相非不相,非此处摄。那你说我水中的月亮,我说这就是月亮,你要是定死说这就是月亮,或者这就不是月亮,这都是戏论,这跟月亮不相干,但它可以回归到月体。但你要执着于这个盆子里就是月亮,那就是非说;那说不是月亮,也是非说。不是月亮何以应名呢?此月亮但不是月亮的本体。所以是非说,它没有直达本源,在某一事相上堕入染着了。我们往往做事情都会有这样的机制,执着于事,昧失本心,就是昧失清净心,昧失无对待的心智。这个慢慢地我们可以思维观察。所以“非色非非色也”。
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
这话呢,给我们来三转六绕的,主要是引发我们大家的思维。“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这不是我们应该陷入的一个困境,我们不应该陷到这里边来,就是是非对待的心智,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用功夫。所以“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你要陷入这个是非,这个是非永远指使你的生命,浪费你的生命,浪费你的意识。就是边见就会纠缠我们,这不是我们用功的地方。所以,“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那我们要是在这个是非中争论了,那你就建立是非百句,不能出离了。这就是这个五浊恶世,对待世间,边见所生。这是非百句终非佛法啊,但佛法可以利益是非百句之类有情,圆解圆用。是这样说的。
盖无非之曰是也。
就是这个非、非非我们都不取了。“是也”…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