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机制。你要是认为无所得,你就生放逸心、平庸心、堕怠心,那就成为邪见了。这样的邪见在世俗中,有很多人很多人在运用着,认为我本具啊,我象佛一样的具足安乐,那我什么也不要干了,你这样不但不生福慧妙用,还堕入邪见。这是一定要引起我们重视的。

  学习净土的这个实践呢,象我这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所谓净土实践者吧,有时候实践一段回头看一看,净土法门有一个特别大的暗点,就是一个不容易突破的地方,就是这个放逸。要么就是勤苦于作为之法,要么就在这个所谓的真如体制中堕怠。要真正地了解了这个真如之体,那你就会勤行于一切念佛功德的善巧,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还归于清净法性之中,不会堕怠此处。所以“冥权无谋”,无谋不是断灭。

  这个机制中呢,往往堕怠有情顺理就滑下去了,要顺从一个理就滑到自己的堕怠心智中去了,可找到一个放逸的机会了,可找到一个理由了,这一次,本来圆满嘛,就天天吃饭睡大觉就行了,做个闲人,实际是不是闲人?是放逸懒惰,那不叫闲人了。闲人者,心闲啊,多行于善法;懒惰者多堕于心智。过去古人讲:智者心得闲,勤行于世,福德具足;愚人呢,放逐于世相,心智苦劳。你坐下来不得安稳,一时都不得安稳,坐那满脑子都是妄想。所以福慧的实践,无造无作,顺应法性,这样是福德具足。

  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他这个名词用词十分干练。象这后面这一段解释呢,但显大道之机制、法性之机制、众生本具之机制罢了。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来运用这个清净的法身、无相的法身呢?很多人都读过《金刚经》,说“诸相无相,即见如来”,那我们是不是在诸相无相中、无染无著中,真正地运用这个法则呢?所以这四种正修行中,每一个修行的机制莫不是周遍平等普利的心智,就是顺性建立的心智。

  因为我们长时间或者说是生死海中荡漾着自己的业力与感知,于这个地方我开始感觉到十分生、十分生的。最早接触这些教言的时候,欢喜,感觉到陌生,常有畏惧感。就是很喜欢,但是又感觉什么东西又有点畏惧,这种感受。我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感受啊,可能我是善根薄少吧。希望大家不要有畏惧,要在这个地方去纯熟它,转我们业力的熟处变成生处,对这个法则的这种周遍、清净、平等的生处变成熟处,那我们就真正地有实践法则的机制了。

  

4、遍示三宝德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

  善哉!昙鸾法师这文字啊,都是十分地要命的。把我们那种不平等的、执着的、不周遍的命呢,投到周遍的智海中。

  看那个铅字,

  “四者”,

  这是个誓愿性的守护。

  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

  你看我们现在呢,我们愿生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有三宝处,有佛国土,来住持圣教,来习法,成就。那这个誓愿,你这个念佛的人,你怎么念,怎么没有三宝处呢?这真是一个大的机制问题了。这在第五念门中,可以认取这个法则。

  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

  这个文字呢,以前我就把它当成自己的誓愿了。好比这么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是有阿弥陀佛,你感觉到也有,你体验到也有,心里也放心,相似的,相对放心。那不念的时候、颠倒的时候、业力成熟的时候,有没有阿弥陀佛呢?有没有佛法呢?你要知道它的法性之体一如平等,那就是“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在哪个地方示呢?就在你业习生起的时候,烦恼生起的时候,没有佛法表现的时候,那个机制是不是一样有佛法的机制呢?哪个世界有佛法啊?所以“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庄严功德。

  “遍令”,这个“遍示令解”,这四个字可能还真是有个份量啊。

  “如实修行”,我们现在的修行要是以边见修持,是不能如实的,不相应的,是偏执的。

  (偈言)“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这四句偈子啊,真希望大家常念一念,这真正的净土所在,这正是阿弥陀佛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种名号功德、刹土功德、果地觉的因地心的作为,正修行的路。就是以果地觉来透观无佛法世界,利益此类有情,那正是阿弥陀佛的使者啊,真正作阿弥陀佛的使者,体现阿弥陀佛的无碍的威德与善巧,清净的愿力,普利十方有情。

  所以,偈言“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我们能不能示佛法如佛呢?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机制呢?那要是用分别执着心,用自己的功夫心,那太难了,大难,十分难!

  怎么来示佛法如佛?后面他有个解释。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

  在有佛国土,有佛光明,那我们得到了安乐,就是自利的安乐,因为被佛所摄啊。

  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

  什么此句呢?就这四句——“何方无佛法,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便是法身不法。这句话说的,昙鸾法师说的真是很有意思,就是法身不周遍之义啊,法身不法。

  上善有所不善

  上善者,究竟极致之善,无有不达之处啊。

  除了这一段文字呢,还是希望我们大家在真如法体上去审观,在一如心智上审观,在平等妙用上审观,在非造作上来审观,在有佛的国土、无佛的国土,平等一味的法味上审观。这样的审观就能示佛法如佛,令一切众生若有佛施教、若无佛施教,皆得佛法利益。有佛施教处,佛自传法;无佛施教传法呢,我等正应示佛法如佛,令一切众生得见得闻。使法性周遍之法则于我们的业相中得以延续。

  观行体相竟。

  这个观行是十重义中第几义?我们看一看,来回顾一下。因为昙鸾法师把长行的文字判成十重义,这是第三重,就是所谓的“三者,观行体相”。那么他这个解释呢,下面就是解义了。(……还不是第四呢,第四重是净入愿心,还没有到第四呢,解义分,解释这第四重的,对吧?)第四重净入愿心。

  我们把这第三重义,因为依止昙鸾法师对长行文字的解释呢,他把它分成十重义。首先我们把这偈的大意,第二起观生信,第三观行体相,就是真如体相啊。乃至这整个文字啊,菩萨的四种正修行啊,这些文字,乃至说佛的八种自受用、国土的十七种庄严,整体都是来观体,观它的真如之体、平等之体、法性之体、周遍之体、具足之体,令一切众生得以趣入。所以称为观行体相。

  行,我们依止他这个次第,来看第四重净入愿心。

  四、净入愿心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

  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这段文字还是很长。愿心,这真正地契入话题了,愿心,净入愿心。昨天我们谈到心不可自见哪,以愿标心这个话题。我们看他怎么来解释这个话题。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分,名为净入愿心。

  我们怎么来通过这个标题来入这个法则呢?标题者就是一个纲目啊,纲举目张,能令我们趣入一个法则。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