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能映出空中之月是一样的。那我们在昏睡的时间,月光还是在普照。不是月光不周,只是你在昏睡、蒙蔽之中,不能得见月光之圆明。那我们念佛呢,最主要是很容易晃动、蒙蔽、昏睡自己,无明业蒙蔽自心,得失心蒙蔽自心。这个呢,是依这样一个机制状态,说“无有前后”。

  若是以分别心智,来作对治利益,好比说我念佛回向给某个人,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说法,哎呀!家里某某亲人有病了,某某人去世了,某某人做什么事情需要念念佛加持了,这就是一个具体针对性的回向。就象一个灯光手电筒一样,单照一个地方来表达,它不是周遍性的,这是个择取的法则,对治与择取。

  在这个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在果地教言中,都是周遍平等回施,普利十方,不疏漏任何有情,也不减损任何法界。普等回施,圆满回施。

  在菩萨正修行中呢,就是不舍任何……你看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一念及一时,无有前后际,不舍任何诸佛世界,不舍任何众生世界,不舍任何机类,普等回施。所以无有前后际,就是令我们这个不动的心智、平等的心智、圆满的心智,在念佛中、实践净土法则中运用出来。

  凡夫心中因为执着分别,亲疏、凡圣之感、得失之感,往往是取于亲疏,亲人我就利益他,善人我就利益他,我们同一道场的我就利益他,我们是同参道友就利益他;我的怨对、这个恶性人,这个众生跟我没有缘,那我就不去利益他。那这个就不是净土一法的正修行路了,不是光明遍照的正修行路。所以佛的果地觉是周遍性的,佛证法性周遍哪,无有任何亏欠,但顺应法性周遍之力,我们称念佛时,就如摩尼宝珠一样,能出生一切功德,利益一切众生。

  慢慢地我感觉我们会熟悉这种思维机制的。主要是我们这种择取对待的思维、狭隘的思维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通过不断的熏习呢,会正修行人们的心智,所以随顺佛果地觉的心智我们会逐渐趣入与纯熟。

  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3、无余供养德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因为四种正修行证量以真如为体,一举法界。也就是说诸佛亲证周遍心智啊,我们慢慢来感触它。实际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功德,只是说被平时的这种择取蒙蔽,作了相似的减损,实在是不干体相的,我们永远毁灭不了这个真如之体。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

  这个无余就是诸佛亲证周遍之法则,一切菩萨不能亲证,若亲证者,是名为佛。所以净土一法的修持呢,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他把这个果地觉用平白的法则,不断地给我们一个揭示的方法,让我们去亲近、了解、感知这个周遍的心智。实际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心智,但我们太生了,久久以来我们已经被这种分别、执着、妄想、狭隘的东西纯熟了。那么四种正修行,不断地让我们去体解大道,体解这个真如心性,体解这个周遍心智。周遍心智实是诸佛亲证,实是一切众生本具。我们要不断的去感知它,去观察它,去实践它,乃至去印契它,去挖掘、成熟它。

  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这唯佛与佛能信之法,那为什么回施给我们众生呢?就是要把果地觉回施给众生,令众生得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真正机制,就是说平等智的机制,或者说法性周遍的机制,令我们真正地圆满觉悟,生起圆满觉、无上觉,也就是说以佛觉为自觉,所以称为果地觉,因地心之觉,这正是这个法门修持的一个纲领性的、抉择性的、必须性的一个法则。

  恰恰在这个净土的传播中,就在这个地方被埋没的多;在众生分别心智中、狭隘心智中,大家修行的多是:功夫啊、得失啊、善恶啊、谁坐的时间长时间短啊、谁能念几遍经啊、谁念多少佛号啊、谁供养多少钞票啊,谁建了多少庙子啊,落到这个(地方),这跟真如之体毫不相干,但是世间差别之相,但是所谓的造作之分,皆有对待。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功,尘沙劫不得成就菩提,没有成就菩提的机会,因为跟你真如之体无有相应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学菩萨四种正修行中呢,可以看得到这个真如之体正修行的启用刹那,会使我们契入如来知见,就是说以如来的果地觉为现下因缘之心,就是我们现量之心,就是用我们现在的量来体契诸佛本来亲证的量,此量无别。要是以这个次第修持的量来说,从信位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按四十一位也好、五十二位菩萨次第也好,来算起,我们不知道站哪一位。但是位位次次中不能究竟了知这个诸佛如来究竟圆满的心智,不能周遍这个心智的。所以此地果地觉为因地心就十分清晰地透视出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把他的所有诸佛亲证的功德,平等地回施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所以无余照诸佛会,无余供养诸佛,赞诸佛功德,这个无余赞诸佛功德,这个诸佛是何有情呢?就是十方众生!你要不多亲观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平等供养十方诸佛,这十方诸佛何以安立呢?所以呢,佛见众生众生即佛啊,那众生见众生呢,众生落众生分啊,因为执着分别心故,所以他所有的觉知照见就是分别执着;诸佛如来以广大清净圆明心智,照耀一切世间,所以就平等供养一切诸佛。

  我们一般称诸佛是视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视一切众生视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此子者正是佛子分,正是供养分,所以诸佛报众生恩德啊!因为众生诸佛而成佛。那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得见这种广大无余的心量、广大无余的善巧、广大无余的供养,那我们的心智能不能随顺这个心智得见不动的真如心体呢?这正是我们念佛人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顺性起修的问题,顺性延续法身慧命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经常到一些念佛堂,或者到一些堂口去住,他们就经常给我讲这个事情,说某某某法师啊,一天休息两个小时,很能念佛啊;某某某善知识,很能坐啊,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哪;某某某善知识,很能读经啊……。但是很少有人说佛功德不可思议啊,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啊,佛普利一切有情啊……。很少赞叹这个的。赞叹功夫的多,赞叹法性的少。功夫是何意呢?是对待而言的,高低而言的,差别而言的,确能令众生向往,有增上鼓励,但不为解脱,不为究竟,不为安慰,只为鼓励,它不能令众生得究竟的安乐。

  这个地方它有差别,像世间说你怎么开了这车子呢?你怎么不买个什么什么车子呢?你怎么不买个宝马?你看谁谁都买什么车子;你怎么住这个房子?怎么不买个别墅呢?跟这是一样的,所以令佛法堕入世俗差别,令人心智热恼。

  阿弥陀佛的教言不是这样,他是周遍的、平等的、真实的,令一切众生趣入平等周遍心智,安乐清净平等法则。那他每一个修行的机制都是令一切众生趣入平等安乐住。所以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一念及一时,这个是普遍供养一切诸佛,无余遍知一切刹土,入一切诸佛大会。那我们这个腿子你说你能一坐三百年,你能无余照一切诸佛大会吗?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在净土一法的修持中,逾越了对待的法则,照耀着对待的世间,要是我们还用对待的心智来念阿弥陀佛,来修行净土法门,实在很难趣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一个大的机制,可能是会修证出一点功夫,得到一点相似的感受,但在这幻化的感受中,刹那生了,刹那又灭了,无有自性可得,无有实法可得。所以要是不用清净平等心智来修行净土,多生骄慢,在感应差别中相互攀比,不能真正的安乐。我感觉诸位知识呢,会在平时的念佛中,有这样的体察的。在净土一法的修持中,果地觉为因地心,甚为重要。所以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这个雨衣在我们中国可能这概念不太清晰,就算是铺地毯吧。

  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那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间,也就是把分别心彻底地消融、对待心彻底地消融、不平等的心彻底地消融的这种机制中建立起的修法,表达的这种功德与利益。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

  这个肇公可能是僧肇大师,他有一个《肇论》,这个肇公应该是名词,历史上僧肇大师后人对他极为地推崇,正在青年时间就去世了,英华之年就取灭了,但他这个《肇论》在我们中国传诵十分广的。

  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

  他这文字十分的简练哪,看过僧肇大师的《肇论》的,你就能感觉出他讲真如之体。

  至韵无言

  真正美妙的韵律是没有声音的,就象中国道家的老子的《道德经》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类的说法。

  而玄籍弥布

  他描述真如之体啊,佛亲证真如之体,亲证这个功德藏啊,实际他为了把我们一切众生这个虚妄、对待、分别的心智安排到我们本来的心智中去,或者说让我们回归到本来的心智中去,来提示我们。

  冥权无谋

  真正的权力啊,是不谋而得的。像我们这个法性、我们这个如来藏性具足的本心,不需要你造作的。你怎么样的造作都是有对待性的,都是生灭法。所以造作分中终是对待啊,终是无常,终是无我。所以这个“冥权无谋”正是说我们与诸佛等法味的周遍心智与功德是不假修证的。

  只要我们不堕到原始堕中就行了,就是不堕到这种平庸心中,来放逸自己,那我们学到这样的理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虽知无所可得,常行一切善法,普利十方有情。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