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减、在佛不增的这个不动智,也就是我们常谈的佛性。因为佛性之说,或者如来藏之说,这个差异在大乘佛教是广泛认取的;在声闻中要谈佛性,他是不认取的;那如来藏性教,因为净土法门是开如来藏啊,与一切众生打开这个宝藏,令一切众生一时得以启用,不假任何方便。就是阿弥陀佛所布施给你完整的佛果,令众生虽未证果而亲尝果德受用,不在果位,享受果德。这就象别人种苹果,我们来吃苹果的这样的机制是一样的。别人来种麦子什么的,你吃到麦子面做的馒头什么的。是一个这样的机制、这样一个法则。
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因为此心智,无始以来无量烦恼罪恶不能减损、不能腐蚀此不动智;那无量的颠倒妄想呢,亦不能蒙蔽此心智;无量的善法,亦不能增长此心智,所以是为不动心智。
所以说此智如须弥山住持法界,住持一切众生善恶二法,众生若能得见,那么就能照耀十方,一时归入无上菩提。所以三世为一念,这种所谓的住持善恶法界。如此不动,非修得、非不修得,无以言状,所以“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
因为我们一切本源心智与诸佛菩萨是等一心智的,就是这个不动的心智,要是生得无畏,《方等经》是会不断地来提示我们,还是希望大家看一看《大方等如来藏经》,我们若看这些比喻,都很能清晰地令我们启用这个如来藏。以佛力、以佛的亲证果德,来打开我们这个模中的金像(编注:见《大方等如来藏经》第九喻模中金像),使它放出照耀世间的光明,它珍贵的价值自然就会袒露出来。象《方等经》上世尊作的种种喻说,就是喻我们这一个不动的所谓的佛性,或者说不动的具足的如来藏。
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第一个菩萨正修行不离真如正体啊,就是非造作。那你不造作,你要是无所行法,那何以得以证道呢?所以此非修证之得,但是还要假以运用。所以菩萨正修行路,了了分明,无染无著,安乐世间,令众生出淤泥,象莲花一样出于淤泥。所以我们一切烦恼垢习犹如淤泥,但是它正是滋养我们、坦露我们如来藏性之花的机制。我们每一个现前烦恼、现前的烦恼业习,本来是我们一切众生所拥有的财富、成就菩提的基础、诸佛之良导益师,也是我们的大师。那你说这个地方跟断烦恼证菩提这样说法能不能相应呢?
这个正修行的法则呢,非作为法,不舍于作为,但以现前业缘成熟之时,以无作为法,照了觉知,令人心智得以安乐住。
(下面读了吗?没有。没有读吧?那我们就继续读。)
2、一时遍至德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善哉!这个文字假设用对待心智去思维,是比较痛苦的一个事情。那你说我们在凡夫地的有情呢,假以思维已经习惯了,怎么来对待这个法则呢?昙鸾法师慢慢地来引导我们进趣这种教化,来看看能不能在真如心智中,或者如来藏性心智中,有一个启用的机会。
二者彼应化身。
那就随顺我们的心智来表达了。
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你说我作意能不能这样作意呢?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
要是我们以不动心智守护,能灭一切苦。“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我们一般读《心经》就会读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这个心智若不晃动、分明、无所对待,那么一切苦一时消除,能照耀一切世间。
像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心智中,他有一个被某一事、某一物、某一知见所局的局限的感知。一真法界的广大平等心智、不造作心智、无对待心智,很难生起妙用,多堕在自己的一个知见、一个感知、一个事相中,被埋没于此,那么怎么来使它产生这种所谓的普照十方、利益有情的善巧呢?
就象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顺应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功德力,就是光明之力,随顺这个光明之力,安住自己的心念,以令自己的心念随着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而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在这种相应的机制下,你能感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报德成就,亦能体会到我们自身不动心、不染着心智的这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机制。
虽然是相似的修持,象第二门中口业赞叹,称如来光明名号,与光明名号相应,那么这个相应的机制呢,可以在这不前不后中,普利十方。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造作分,有无造作分。依佛愿力无有造作,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若依我们自己的心智想法,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念之时有名号传播,这是造作分,那有念时,有不念时。那念时传十方,不念时何以安立呢?所以但显无自性之法则,决定普利十方,普照耀于十方,普润之于十方,悄然无声啊。那么这个法性周遍性,正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真体,也是真如之体、不动之体、清净之体。那我们造作分的称念呢?只是我们取用之体,我们感知契入之体、方便之体。
就象我们击这个鼓一样,“咚咚咚咚咚”,鼓一打,你知道在打鼓了;不打的时候,这个鼓还是鼓,但你在击鼓的时候你能使鼓音传播十方,令众生得闻得知,觉醒有情,产生妙用。实际说你不击鼓的时候,鼓一样圆满安住。所以说有真如之体,有使用之体。
我们凡夫心智称念之时呢,亦得相应应化施教的机制,所以各个取用;无量众生一时称念阿弥陀佛,各个取用;无量众生听闻阿弥陀佛殊胜名号,各个取用;不前不后,普利十方。犹如击鼓,鼓声传播十方之时,各个听闻,听闻心智虽有差异,但以鼓名传播十方。
那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这种相应的修持中,容易契入这种机制。那我们说登地菩萨已断烦恼,有意生身(编注: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缘,唯由心意业力所化生之无实质之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楞伽经》卷三有关于三种意生身的描述,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善巧,此语不假,他就有感受了,他有觉受方便了。我们现在只能随顺这种觉性,安立这种所谓的“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或者说“利益诸群生”的这种教言,放大光明,无动无摇,清净守护。这个无动无摇就是大光明相,就是普照相、普利相,也是离苦相。离一切苦者,无动无摇!无动无摇,离一切苦!
这种修持实践的法则呢,修证上、机制上他有个得见,在次第法则中,像我们在凡类有情怎么来进趣呢?所以五念门的修持就尤为重要,这个也是菩萨正修行的一个法则。
前者说啊,“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就是说身不动摇,后面就普利十方,决定是以具足圆满平等的心智观察十方,观察一切因缘,普利、不增减于世间。所以“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实在令无量众生一时得见如来藏性。所以“为众开法藏”,此法藏者,一切众生本具,一切众生本来不可丢失,诸佛亦无可增减。这就是开众生法藏,令众生安住无疑。
“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一切众生苦故。”
若是我们在念佛过程中,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的这样的修持念佛,这个大光必然是广播于世间。很多人在念佛一日、七日乃至九十日这种念佛中呢,就会感动十方诸佛光明广泛地传达于世间,诸佛菩萨都会来赞叹的,来守护我们实践的法则。所以象佛在经典上经常会讲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乃至九十日、百二十日等等说法,无外乎是让我们这一心一念实践一个法则,无动无摇,观察世间,了晓法性,真实住于无染无著之中,远离一切尘劳垢习。
我们这个尘劳垢习就是造作分的染着,造作分的索取,得失分的索取。这个正修行路离我们有没有距离呢?我感到渐次修行,它会逐步地贴切这个法则,贴切进趣这个法则。
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这可以举个例子,像有意生身的这些菩萨们、入地菩萨有这种善巧,他身相是不会需要动摇的,若分一身、百身、千身、万身、尘刹身,身不动摇,随机感应,莫不周遍,利益有情,无前后际。例子可以举,“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可以举的。就是说菩萨在不动心智守护中,犹如虚空之月,照耀着这个世间。世间若有河水可映照于月,池塘水、露珠水、盆中水、种种水、种种映光之处皆可以映出月相。菩萨亦复如是,心智如月,无所动摇,普照十方,圆光普照故,所有的这种相应心智皆得到相应的取用。
象我们在这个世间,月亮会有这样的作用,那菩萨行法,在这个不动三昧力中,或者说我们随顺佛陀的光明愿力之中,也会得到这样的善巧机制。我们只是说怎么趣入与实践,来享受这种法则,安住这种法则的机制呢?我感觉到我们应该去实践观察。
月亮可能是一个比类说,但“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是能感知得到的,可以用一个感知来体验菩萨于一切时处,不动不摇,普利十方的这种机制,消除一切众生苦难的善巧。实际我们在修法中,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不以得失心、不以动摇心、不以增减心来称念,分明称念之时,亦在普利十方。这个知与不知实在是没有太大的遮护的,它遮蔽不住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
象月亮一样,月亮照耀着十方,你睡与不睡,月亮都在照耀着,圆光普照,所有的水中都能映出来,只要无有遮盖,都…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