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内容提示
解义分中第三义 观行体相 观菩萨者菩萨四行
解义分中第四义 净入愿心
原文: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观行体相竟。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依止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作为一个学习的主线,在一个整体的机制上,对净土法门有一个了解认识。那么净土一法在我们中国,或者说是震旦的传播是很普及的一个修行方法。但真正能深入实践,于此法得到真正的清晰完整的实践机制,或者说实践的成就,这不敢说是普及不普及。那我们有这样的依止,文字依止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欲成就、实践这个法的完整机制的这样一个好的机会。
昨天我们把菩萨四种正修行的第一种修行机制作了前一段文字的一点开示或者说启发,我们不妨重复昨天的菩萨四种正修行的文字来读诵一下。
观菩萨者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昨天我们提示到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因为在菩萨行中,乃至在一切行法中,有相应的行法,有不相应的行法。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了正修行的一个法则,或者说一个标准。
真如是诸法正体。
这给我们一个标准。昙鸾法师施教的机制,基本是依止法界缘起的这个真如缘起的一个机制来启发我们来念佛。
所以不管是自心佛、自性佛,还是阿弥陀佛报德佛,或者说应化佛,那么从这个真如机制上是不会丢失根本的。
体如而行,则是不行。
体如而行,如如而行,不增减行,清净行啊。
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
这个地方呢,给大家作一个提示,过去的人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堕处,在这个地方要是不在无修修处,就是不行而行处,不念而正念处去实践,就会堕入原始堕(编注:滞堕于某种知见)。就是说法无本所修证,就堕在这个地方了;烦恼即菩提,不假修证,堕在这个地方;那堕在这个地方不生诸功德与善巧,反而成为堕落的一个缘起。就是以如是之力,产生堕落、堕落的知见。应该防范这样一个如是原始之堕。就是自圆其说,然后放逸自己的心智,不能生诸功德,与这个所谓的不行而行、不念而念的正修行路、了了分明的这种法则反而相违背了,堕入懈怠放逸之中,我们平时有时间就应该观察到这个地方。
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这个一真法界缘起,不能堕到这一个知见上而不去依知见而行持,那样就会产生特别大的一个过失,就是产生邪见。所以宗密大师在他的《圆觉经本起章》中,有这样一个清晰的举例,说有信无解,人就会迷失自心,生迷信之智;有信有解,无有正行,人就会生起邪见之智;那我们这个地方有信有解,还要有行证,有实际的利益。
何者为四?
1、不动遍至德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
种种应化,这个用知见是难以趣入的。你说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于一佛土身不动摇?所以能不能如实了达不动智、我们本具的这个清净心智呢?要是不了达呢,用思维是十分难以趣入的。
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
我们一般说若是随顺佛愿,得见自性光明,也可以照了觉知,十方法界本净圆明,一时照耀世间,令众生出于淤泥,犹如莲花。那么世人得到所谓的三昧之力照耀十方,实际这就是三昧之力所产生的正受觉知延续。
“化佛菩萨日”,昨天我们作了这个提示。
开诸众生淤泥华故。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
八地菩萨是报德三昧,无需造作,所以称为净心三昧。那作为一个薄地凡夫有情,若随顺佛愿佛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虽是在作意之中,亦可以无用功善巧安立世间,就是我也可以用无用功心智,来饶益有情,自他二利。所谓的无用功,但是随顺作意即可,随顺用心即可,不假其他方便。所以这个地方与八地菩萨同一功用。八地菩萨只是报德而来,我等是以随顺法度,以相应力而得到的这种功德。
以三昧力,身不动本位,而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
因为净土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甚难理解,若依理解是无以趣入的。那我们怎么来实施这个法则呢?所以用念佛殊胜功德名号,作为趣入一个善巧罢了。若有相应机制,一时得以佛的心智的得见得用。所以“佛地功德也”。
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
我们现在学佛这个机制中,往往被烦恼业习所牵制,虽于佛法正理有所了解,但这个烦恼垢习会蒙蔽、牵制我等。业习、烦恼一来呢,你所有的对教理的认知、平时法则的认知,往往就会放弃,或者说这只是一个道理罢了,不能真正产生力,就是法的力量、法的善巧。阿弥陀佛教言中,就是清净平等的回施,能泯灭一切众生烦恼业习的垢障,令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得以坦露。这主要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我们的心智无所挂碍。这个“令”,就是鼓励、牵制、随顺的这样一个法则。
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
这个不动法则,实际是表达着诸佛所证的这种,我们称为诸佛通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或者通过三大阿僧劫的修持,他证实了不动智。就是所谓在众生不…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