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內容提示
解義分中第叁義 觀行體相 觀菩薩者菩薩四行
解義分中第四義 淨入願心
原文: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複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複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叁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觀行體相竟。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爲淨入願心。
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叁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爲廣。入一法句,爲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此叁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爲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爲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爲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爲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衆生爲別報之體,國土爲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衆生及器,複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故名爲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我們學習《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依止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作爲一個學習的主線,在一個整體的機製上,對淨土法門有一個了解認識。那麼淨土一法在我們中國,或者說是震旦的傳播是很普及的一個修行方法。但真正能深入實踐,于此法得到真正的清晰完整的實踐機製,或者說實踐的成就,這不敢說是普及不普及。那我們有這樣的依止,文字依止的學習,也就是我們欲成就、實踐這個法的完整機製的這樣一個好的機會。
昨天我們把菩薩四種正修行的第一種修行機製作了前一段文字的一點開示或者說啓發,我們不妨重複昨天的菩薩四種正修行的文字來讀誦一下。
觀菩薩者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昨天我們提示到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因爲在菩薩行中,乃至在一切行法中,有相應的行法,有不相應的行法。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了正修行的一個法則,或者說一個標准。
真如是諸法正體。
這給我們一個標准。昙鸾法師施教的機製,基本是依止法界緣起的這個真如緣起的一個機製來啓發我們來念佛。
所以不管是自心佛、自性佛,還是阿彌陀佛報德佛,或者說應化佛,那麼從這個真如機製上是不會丟失根本的。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
體如而行,如如而行,不增減行,清淨行啊。
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
這個地方呢,給大家作一個提示,過去的人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墮處,在這個地方要是不在無修修處,就是不行而行處,不念而正念處去實踐,就會墮入原始墮(編注:滯墮于某種知見)。就是說法無本所修證,就墮在這個地方了;煩惱即菩提,不假修證,墮在這個地方;那墮在這個地方不生諸功德與善巧,反而成爲墮落的一個緣起。就是以如是之力,産生墮落、墮落的知見。應該防範這樣一個如是原始之墮。就是自圓其說,然後放逸自己的心智,不能生諸功德,與這個所謂的不行而行、不念而念的正修行路、了了分明的這種法則反而相違背了,墮入懈怠放逸之中,我們平時有時間就應該觀察到這個地方。
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這個一真法界緣起,不能墮到這一個知見上而不去依知見而行持,那樣就會産生特別大的一個過失,就是産生邪見。所以宗密大師在他的《圓覺經本起章》中,有這樣一個清晰的舉例,說有信無解,人就會迷失自心,生迷信之智;有信有解,無有正行,人就會生起邪見之智;那我們這個地方有信有解,還要有行證,有實際的利益。
何者爲四?
1、不動遍至德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
種種應化,這個用知見是難以趣入的。你說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怎麼于一佛土身不動搖?所以能不能如實了達不動智、我們本具的這個清淨心智呢?要是不了達呢,用思維是十分難以趣入的。
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
我們一般說若是隨順佛願,得見自性光明,也可以照了覺知,十方法界本淨圓明,一時照耀世間,令衆生出于淤泥,猶如蓮花。那麼世人得到所謂的叁昧之力照耀十方,實際這就是叁昧之力所産生的正受覺知延續。
“化佛菩薩日”,昨天我們作了這個提示。
開諸衆生淤泥華故。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
八地菩薩是報德叁昧,無需造作,所以稱爲淨心叁昧。那作爲一個薄地凡夫有情,若隨順佛願佛德,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雖是在作意之中,亦可以無用功善巧安立世間,就是我也可以用無用功心智,來饒益有情,自他二利。所謂的無用功,但是隨順作意即可,隨順用心即可,不假其他方便。所以這個地方與八地菩薩同一功用。八地菩薩只是報德而來,我等是以隨順法度,以相應力而得到的這種功德。
以叁昧力,身不動本位,而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
因爲淨土一法以果地覺爲因地心,甚難理解,若依理解是無以趣入的。那我們怎麼來實施這個法則呢?所以用念佛殊勝功德名號,作爲趣入一個善巧罷了。若有相應機製,一時得以佛的心智的得見得用。所以“佛地功德也”。
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
我們現在學佛這個機製中,往往被煩惱業習所牽製,雖于佛法正理有所了解,但這個煩惱垢習會蒙蔽、牽製我等。業習、煩惱一來呢,你所有的對教理的認知、平時法則的認知,往往就會放棄,或者說這只是一個道理罷了,不能真正産生力,就是法的力量、法的善巧。阿彌陀佛教言中,就是清淨平等的回施,能泯滅一切衆生煩惱業習的垢障,令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得以坦露。這主要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令我們的心智無所挂礙。這個“令”,就是鼓勵、牽製、隨順的這樣一個法則。
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
這個不動法則,實際是表達著諸佛所證的這種,我們稱爲諸佛通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或者通過叁大阿僧劫的修持,他證實了不動智。就是所謂在衆生不…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