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反正有點繞嘴一樣。
自是無待夫非是也。
這個地方無染無著,“非是”就沒有意義了。
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我們要在裏邊永遠說不清楚,永遠說不明白了,所以說是非百句終不相幹。古人你一說是非,別人就擺擺手說:你休息吧,不給你談了,因爲啥?和你談不下去。
所以在我們世間學佛的機製中,有人好談是非,你與他擺擺手,“止止止,莫須說。”說不明白。尤其是女衆菩薩們,要注意,誰說是非,跟她擺擺手,不行給她磕個頭都行,作個揖也行,要不然說不完倒不淨,越說越多,是非百句都來了,這個地方是無限繁衍的,所以我們要製止于當下,誰說是非跟她擺擺手,合合掌,不行磕個頭,就製止住了。要不然呢,就苦了!苦也無涯,是非也無涯,生死輪回亦無涯。就從這來,從當下的是非心、對待心一生起來,就開始了,是非、是非、是是非非,無窮無盡。我們學佛之人呢,關鍵機製上抓住一點了,把這是非解決于當下,無對無待,一時彙入法性,平靜安樂住,自利利他。這個真是很方便的。學佛一定要用的,不用不行啊,不用可就虧負了自己的機製了,一定要用。所以呢,“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是故言清淨句。
清淨句者,遠離對待。所以彌陀教言中,爲什麼一說就是凡聖同修,凡聖同往,一切蜎飛蠕動之類鹹因此法而得度脫,就是給你個清淨,把一切對待、善惡、是非徹底取消了,但叫你照見法性,覺了本源,直指法性之真如,讓我們在這個真如的心智上得到安樂住,遮一切是非倒見,特別方便的一個修法。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所以是非百句,不相幹啊,我們就回歸到這個清淨句了,所以清淨句者,無須說,無須說是,無須說非,即得度脫。不再說是非了,是非一來,解決當下,即爲清淨。那你心很清淨啊、平等啊。他是、他非由他去,你不是、你不非就可以自利,可以利他。那我們要是一來是非,隨著是非就跑了,那大家就開始苦了,真是苦了。
我們現在的這個僧團機製中、寺院機製中、學佛機製中,一定要把是非製止于自己心裏的當下、誓願的當下、現緣的當下,時時這樣處理,就在阿彌陀佛,就在住清淨平等法性之中,就在普利十方,就在方便法身中運用著,就在法性法身中安住著,那就是無爲真實智慧法身了,那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無造無作,遠離是非,畢竟得以安樂住。
那你在法性法身上是不造不作的,在方便法身上就是利益當下是非有情,令其安樂,遠離是非,人得安樂住啊。那你學佛有意義了,有智有悲。悲者無染無著于這個是非之知見,自心守護,自心守護是體呀,無依無靠智慧力嘛,那我們無依無靠無染無著的智慧力回施給有情,回施給什麼有情呢?是非有情!是非就是苦,沒有其他結果,那你悲心就建立了。所以在同一心念中,建立悲智,方便一門啊。這個法則十方的簡單明快,所以佛法無多子,(編注:“佛法無多子”,是禅宗的話,臨濟禅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這叁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沒有什麼多的。)但顯此處妙用,不需要太多的假設,什麼太多的理論啊,很多繁鎖的東西,直指法用,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
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
那我們慢慢能體會到這個法則的運用了。
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
我們看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山河大地是不是清淨呢?其本質決定是清淨的。你這不要畏懼,你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清淨的,那娑婆世界這個國土不清淨。不!其本質決定是清淨的,但是你取用分別之時,産生了不清淨見、不清淨業、不清淨用,如此而已。後面有說的。這個地方是個要命的地方,我們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又産生是非了——國土是非,在國土上産生是非,說極樂世界是個是的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是個非的世界。那你又不清淨了,又開始生煩惱了,不得安樂住。我們看:
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
這個地方給我們抉擇明白了,抉擇什麼明白了呢?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是器世間清淨相。相,這個相是什麼呢,這十七種表達了極樂世界器世間清淨的相。那我們要認取此世界清淨相,能不能認取呢?
我們慢慢地看,後面他講的特別妙,我感覺昙鸾法師啊,昙鸾法師是一個特別……當時講《大般若經》的一個大善知識,講《大集經》、《大般若經》,他智慧如海啊,善用言詞,令衆生心開意解,我們只要遵循他這個意識的主機,言詞的主機,也能心開意解的,能解決你很多心理問題的,他後面的言詞講得很精彩的。
是名器世間清淨。衆生世間清淨者
他先把器世間清淨放在這個地方了,他不給你講了,要是我我就會講一講,我怎麼講呢?我說:哎呀,法性身表達器世間無造作,器世間雖然是以願心表達,但無造無作啊。器世間,我們一般看器世間不是造作的,它沒有情感分,能令衆生得以安住。我這個解釋實在是畫蛇添足,不需要說了,我們看他怎麼講。
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淨。
這一句話一定要重重地去反複地體驗它。這一句話不體驗,下面就會出事情。因爲啥呢?我們知道衆生是正報啊,器世間是依報,你要了解的,正報不圓,依報何幹?你正報是圓滿的,依報就好解決了;我們正報不圓滿啊,依報一定隨之流轉,你放心。這個一定我們要看得到的。他下面就講。
是名衆生世間清淨
我感覺需要大家特別關注“衆生世間清淨”這六個字了。那我們現在所在的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我們這個衆生世間是一個什麼樣的世間呢?我們一般稱爲五濁惡世嘛,就是不清淨的世間。這個不清淨的世間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是我們的受用中、知見中、業報中,還是共同産生的呢?這個地方需要大家觀察了,要不觀察,我們修法真是難。就是前面講的法性法身與方便法性法身互入啊,要不能互入,自他二利是不能建立的。十七種莊嚴是廣說,清淨句是略說,廣略互入,你要是不知也不能得到利益的。
但這個地方他爲什麼要講“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呢?這佛菩薩……衆生世間的心智一旦清淨,那是名佛菩薩;我們這個心智不清淨,就名衆生。這個心智歸結到心源上來了,又找到我們學佛的本源機製上,就又歸結到本源機製上,還沒有離你的心念。所以心念爲正報之依止啊,菩薩們!這是修法的一個焦點依止,那丟開這個依止了,你很難去從正報上來調整自己。
是名衆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這一法句者,顯法性身、平等法性身,也就是所謂的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所安立的世界海。那麼這一法句啊,後面他會展開它。
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夫衆生爲別報之體,國土爲共報之用。
這已經開始了,昙鸾法師開始安排我們了,開始安排凡聖了,他這個唯心造的法界,阿彌陀佛開始製造衆生世間與佛世間,一定要注意了。他怎麼講呢?
“一法句二種清淨義,應知。夫衆生爲別報之體。”
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衆生啊,夫衆生中,“夫衆生”中有凡夫衆生,也有諸佛菩薩衆生,你一定要注意了,要不注意給你安排到濁惡世界就痛苦了,我們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別報之體,就是我們現在啊,每一個人所擇取的心智,是別報之體,你一定要關注了,有凡有聖,一定要關注,這個不關注要出問題。昙鸾法師講法呢,十分貼切地直指你所需要用的方法。
國土爲共報之用。
那我們現在看這世界,大家說這世界,說這是五濁惡世,那我們的共報産生了。我們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我們大家都這麼認爲了,那麼這一個共報也産生了。這共報到底是一個可變的不可變的?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的?是有常的還是無常的?你一定要審觀了,這是法則的問題了。不審觀我們就不能往生,那你永遠安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吧。要是常,你就安住在這個地方;要是斷滅,你也永遠安住在這個地方了。看他下面怎麼來講。
體用不一。
他前面講的是衆生是別報之體,後邊講是共報之用,他爲什麼要把這個體用不放在一個因緣上呢?我感覺需要諸位善知識真是應該注意。我們這樣講吧,法性一如,我們跟諸佛如來同一法性啊,這是不是一個體呀?那爲什麼用有異呢?那諸佛如來爲什麼放大光明、無量神通、善巧自在力,我們在這個地方沈淪、煩惱、憂傷、輪回呢?
所以他講“體用不一”,我們可以感知到了,現在感知到了,“體用不一”。我們與諸佛同體呀,爲什麼用不一呢?若“用一”會出問題了,看啊。
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
這個地方給我們抉擇了,諸法心成啊,就是說萬法唯心。所以聽一群人說念佛不能往生,唯心!念佛能往生,唯心!唯你擇用之心!你這個用啊,體是一如,用則有異啊。所以說,能往生、不能往生,在于你取用。
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
一切境界莫不都是由心所現,這個你不需要疑慮的。你不能說極樂世界是由心成的,娑婆世界可能不是由心成的。不是!一樣的!萬法由心所成,只是取用有異罷了。
無余境界。衆生及器,複不得異,不得一。
“不得一”,那我們與佛的世界,凡夫衆生與諸佛衆生,不得同不得異,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了,萬法唯心在此顯示出來了,萬法唯心在這個地方能顯示出來了。要不然我們就沒法抉擇法則。所以“無余境界中,衆生及器,複不得異,不得一”。
過去說:異者,無以成佛,你永遠不能成佛;同者,因果散壞。假設說我們跟佛一樣,你什麼一樣啊?你這麼煩惱、這麼顛倒怎麼一樣啊?說法性一樣,你還是壞了因果,你不在因果上努力去改造它了,所以說壞因果,所以不得一。
“不得異”,要說異,我們跟佛不一樣,那你怎麼成佛啊?
此語都是剩余語啊,都是多話了。所以是非建立,一、異都是是非啊,沒有入平等句。所以入清淨句者,遠離是非,不說同異,自然安樂住。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不注意這個地方這個機製轉不過來,我們就又掉到法的是非上去了,濁淨的是非上去了,所以“不得異,不得一”。
不一則義分。
他又細分一下,不一則義分,從意義上來分說。
不異同清淨。
爲什麼義分呢?我們取用之差別,顯報之差別,你沒法說是一。所以我們這個造作解釋分也丟失了,人心裏就得真正的清淨與安樂了。實際我們很多言說呢,都能令衆生産生分別對待,無意識就會令人分別對待。他所有的言說,你看我們這正修行路上的言說呢,都是爲了去掉分別對待、是非的心智,令我們還歸清淨無造作之體,清淨法身。
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
山河大地是不是用呢?我們自己看,山河大地是不是在用啊?誰在用啊?衆生在用啊。所以一切器不離于正報使用,正報者衆生是!沒有衆生你這個世間說好說壞沒有啥意義啊。所以,“器者,用也。”
謂彼淨土,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
這點到關鍵問題了。下面舉了一個器皿淨、食淨的問題,我們要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壞因果,就不會去真正主動地、意樂地順應法性,來走出生死對待,我們不會主動了。他後面這個進趣的比喻是十分重要的。
“謂彼淨土,是彼清淨衆生之所受用。”爲什麼他這個淨器是彼清淨衆生受用呢?那你濁惡衆生能不能受用呢?這肯定是給我們列出一個話題了。清淨衆生與濁惡衆生有沒有自性呢?又回到心法上來了,不回到心法上我們就沒法修持,沒法抉擇,沒法運用。
故名爲器。
下面是說這個器的問題了。
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
依正二報表達出來了。食好比說是正報,那器不清淨,食也就不清淨了。
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
依正二報互相表體表用,體用一體故。這個地方表現了一個法則。情世間與器世間這個剖析還不敢帶過。
時間又到了,明天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