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

  第十五集

  內容提示

  下卷解義分中十重義

  四、淨入願心

  五、善巧攝化

  六、離菩提障

  七、順菩提門

  八、名義攝對

  原文:

  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衆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否?

    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爲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叁十二相,七寶即爲所屬。雖未能爲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爲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複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淨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知衆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

    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離菩提障者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

    菩提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衆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

  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爲衆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叁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叁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叁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禅、二禅、叁禅意識所生樂。叁者法樂樂,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叁種心,清淨增進,略爲妙樂勝真心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言勝出叁界中樂;言不虛僞、不顛倒。

  

  講解

  四、淨入願心

  《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昨天我們把念佛的淨入願心,這是第幾重義?第四重義,作了一個提示,這個提示的文字當然還是依止昙鸾法師所注解的。這段文字的內容呢,在願心,或者說心體部分用力就比較大一些。所謂的法性身、方便法性身,來使我們了解我們這個願心、真正的願心、非對待的心智、或者無作爲的真實智慧,從器世間與情世間來給我們作提示,有一定的份量,從教理上量稍微偏大一些,講十七種國土莊嚴功德成就、八種佛功德成就、四種菩薩功德成就。那麼情世間與器世間,這二種清淨義,一法句攝,諸法心成,表達無遺,來令我們進趣觀察這個法則。

  他昨天舉的這個例子,淨器的問題。

  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

  比喻我們所在的世界與有情類的心地的擇取。由于不淨,二法皆不淨所表達之相,令我們了解淨、濁之差別。

  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繼續往下深入,看他究竟講些什麼。講這個義分,昨天把義分這個文字作了讀誦。因爲書的種類不一樣,所以我還不能說頁數,接著昨天的文字。

  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那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亦複如是,應器具不淨故,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你淨與不淨,皆在不淨世界,顯現這種不淨的環境。這種共報所成呢,我們這個器世間呢,給我們帶來了正報的不淨。那麼你說那些賢聖者是不是淨呢?他們淨,因爲共同世間所守護故,所以多住于聖山福地,遠離濁世,雖在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中,各居住自己的洞天福地,不與凡庸愚人雜居。象佛在《佛說法滅盡經》授記中,不斷的告訴我們,必攝二種清淨。(編注:《佛說法滅盡經》:“時有菩薩、辟支、羅漢,衆魔驅逐,不預衆會。叁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爲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

  問曰:言衆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否?

  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

  所謂的實者、不實者,親證法性功德,說爲實;凡夫有情呢,只爲名字佛呀,就是我們亦有佛性,本來是佛,未啓用之時呢,那就是所謂的“非實”啊,被煩惱所蒙蔽故。

  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爲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

  像凡夫僧類,現那個形象,授了戒以後稱爲比丘;那麼聖者,因爲證果故,所以稱名比丘。有這兩類。

  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叁十二相,七寶即爲所屬。雖未能爲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

  若是灌頂王子,就是金輪王出世,一出生之時,就具相,具七種寶隨身:一金輪寶、二白象寶、叁绀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具七寶隨身,他會自然地有七寶隨身,這個表達了他的福德因緣。象我們衆生之類的出生之相呢,參差不齊,各有所表,這樣的人、那樣的人,什麼樣的出生的外圍因緣機製表達的都是有的。他這舉例輪王出世。

  以其必爲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複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

  這是說往生彼國一時得入者。這是昙鸾法師對所有往生有情,若現下往生抉擇者,若真實往生彼國者,若是諸人天之類,不名真實清淨,非是真實,是名清淨,但以畢竟得清淨法身故,所以是名清淨。他解釋這個清淨義。

  那我們一切現前的善惡凡夫有情來說,願往生彼國這個心願亦複如是,若是我們生畢竟往生彼國之抉擇,若心念如是,佛願力如是,法性如是,我們的作爲、抉擇亦如是,雖不是真實清淨,我們亦安住于必然究竟清淨的法則之中。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希望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