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

  第十六集

  內容提示

  下卷解義分中十重義

  九、願事成就

  十、利行滿足

  原文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利行滿足者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講解:

  《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昨天我們把第八重義,(昙鸾法師把長行分了十重義,)第八重義名義攝對,我們把這段文字作了一個讀誦。那麼他這個十重義的區分呢,使我們對這個文字的機製有一個層次分明的體證與認識。這個認識,昙鸾法師都把它詳細區分了,我們通過這個區分能熟悉,乃至自己對淨土法門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今天我們學習第九重義願事成就,這是第九重義。

  九、願事成就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願事成就,昙鸾法師把這個五念門作了一個業的歸向,總結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作了這樣一個總結。願事成就,它成就的重點在“願事”與“成就”的結合。我們要是發一個願,無所成就,那麼這就是空設,我們來看他這個願是怎麼來成就。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說心淨國土淨的人,容易比較草率地就帶過去了,那麼“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這把往生的實質的心智、心理,給我們作了一個比較清晰條理的提示,那麼往生的實際心理狀態,或者說心理的這種運用,能使我們有一個充分的感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這十分重要。“非是他緣而生也”。若是我們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者說欲得與淨土法門相應,那麼這個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實在是十分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是往生彼國的正因正緣。有人念佛說念佛不能往生啊,或者說是功夫不夠啊,心理有障礙啊,業障深啦,那這樣的心理就不能成就往生彼國的正因,也就是你這個緣是不相應的,那這樣往生彼國的功德利益就會受到蔽障,這是顯而易見的,所謂的如是心成就如是果啊。

  這樣的“願事”就會“成就”,因爲有這樣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國土,是往生彼國的勝緣。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願,乃至極樂世界清淨國土,欲使一切衆生往生彼國,那麼這往生彼國的相貌,心地相貌給我們作了一個提示。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隨意”,這個隨意是依佛的願力,依佛的國土隨順這種身業、口業、智業的業相得到的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的自在成就。它表現在五個方面。

  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順法門,把淨土一法的身口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歸結到隨順法門,來作隨意自在成就。它的重點表現在這個隨順法則上了。“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這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隨順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而得到往生彼國之正緣,一定不能忽略這一點,一旦忽略了我們就會産生一種業力的隨順。

  此處是隨順我的業力妄想、功夫,還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國土攝化,這樣就會産生隨順法門的滿足與利益,隨順自己的業力必然流轉于六道,無有出期。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區分,但是要真正地運用出來,清晰地把它運用出來。還需要諸位善知識,有一個明確的使用抉擇,就是法門使用的一個抉擇。

  若你不是十分清晰地抉擇這個使用,你還運用你的業力、你的想法、你的功夫、你自身的依正二報的這種自我抉擇,那你想得到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的這種勝緣,或者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違背了阿彌陀佛的清淨回施,那往生彼國是無由的,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國正因。這個我們需要善于思維、觀察、實踐。

  

隨意自在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

  我們的身業、口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阿彌陀佛的身、口、意、智、方便智,何以不生呢?因爲相應故,何以不成立呢?那麼他種種功德必然相應,出沒自在呀,就是所謂的出功德入功德,自他二利,一時圓融。現在我們一般情況下的修持就是以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基本上是依自己的知見,依自己設計的一個法則,或者說自己想象啊什麼的,這種修持的進趣,結果不能得到清淨的心、智慧的心、方便的心,乃至無雜染的心,不能安住于當下的往生大利,就是無有造作的大利。

  “身業者,禮拜也。

  這講得很簡單了,那麼隨順法門怎麼建立呢?怎麼能得到往生彼國的真正的利益現前呢?怎麼成就出入自在力呢?他講得很清楚了。

  “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歎也。意業者,作願也。

  這都是以“隨順”而表現出來的,禮拜無所造作,贊歎亦複如是,意業與作願亦是隨順佛陀的願望、智業無染無著,那麼說智業觀察這妙觀察力清晰了辨世間一切差別,無染無著。

  方便智業者,回向也

  因爲欲利益衆生産生方便力,所以和盤托出阿彌陀佛的誓願善巧,回施衆生,方便智業回向也。若如是隨順法,必得往生大利與法之滿足,就是隨順菩提滿足,也是隨順道業的滿足。這種滿足呢,對我們淨土行人來說是十分十分重要的,也是這個法門與其他法門不共修持的機製。爲什麼我們非要強調這一個與其他法門的不共呢?它這個隨順就是不共處,這樣我們比較方便有使用它的機會,你要是沒有這種隨順的意樂,你就很難契入這個法門的。因爲佛的果地覺,唯佛與佛親證能知能宣化,我們不隨順是不得入的。若在隨順中,我們可以理解可以觀察,可以感知它。

  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隨順十分重要,往生淨土正是以隨順而安立,所以曆代的善知識都這樣講,乘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任運往生,無疑無慮,這個隨順是淨土法門一個大的綱領性的一個法則。

  在我們近代弘揚淨土法門的這些善知識,提示這個隨順偏少一些,提出來功夫的比比皆是。大部分的在于功夫的修持。隨順、遠離造作對待、禮拜供養、贊歎供養、作願相應、觀察無染、方便回施的這樣的修持少之又少。所以多是在這個淨土法門中呢,修持過程中帶來了沈重,那麼清淨喜悅的這種機製呢,當然就是說多不相應。所以說呢,使淨土法門走上一個很狹隘的機…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