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

  第十六集

  内容提示

  下卷解义分中十重义

  九、愿事成就

  十、利行满足

  原文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讲解:

  《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昨天我们把第八重义,(昙鸾法师把长行分了十重义,)第八重义名义摄对,我们把这段文字作了一个读诵。那么他这个十重义的区分呢,使我们对这个文字的机制有一个层次分明的体证与认识。这个认识,昙鸾法师都把它详细区分了,我们通过这个区分能熟悉,乃至自己对净土法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今天我们学习第九重义愿事成就,这是第九重义。

  九、愿事成就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愿事成就,昙鸾法师把这个五念门作了一个业的归向,总结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作了这样一个总结。愿事成就,它成就的重点在“愿事”与“成就”的结合。我们要是发一个愿,无所成就,那么这就是空设,我们来看他这个愿是怎么来成就。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说心净国土净的人,容易比较草率地就带过去了,那么“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这把往生的实质的心智、心理,给我们作了一个比较清晰条理的提示,那么往生的实际心理状态,或者说心理的这种运用,能使我们有一个充分的感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这十分重要。“非是他缘而生也”。若是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或者说欲得与净土法门相应,那么这个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实在是十分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是往生彼国的正因正缘。有人念佛说念佛不能往生啊,或者说是功夫不够啊,心理有障碍啊,业障深啦,那这样的心理就不能成就往生彼国的正因,也就是你这个缘是不相应的,那这样往生彼国的功德利益就会受到蔽障,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如是心成就如是果啊。

  这样的“愿事”就会“成就”,因为有这样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国土,是往生彼国的胜缘。阿弥陀佛建立四十八愿,乃至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欲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那么这往生彼国的相貌,心地相貌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随意”,这个随意是依佛的愿力,依佛的国土随顺这种身业、口业、智业的业相得到的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的自在成就。它表现在五个方面。

  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顺法门,把净土一法的身口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归结到随顺法门,来作随意自在成就。它的重点表现在这个随顺法则上了。“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这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而得到往生彼国之正缘,一定不能忽略这一点,一旦忽略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业力的随顺。

  此处是随顺我的业力妄想、功夫,还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国土摄化,这样就会产生随顺法门的满足与利益,随顺自己的业力必然流转于六道,无有出期。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区分,但是要真正地运用出来,清晰地把它运用出来。还需要诸位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抉择,就是法门使用的一个抉择。

  若你不是十分清晰地抉择这个使用,你还运用你的业力、你的想法、你的功夫、你自身的依正二报的这种自我抉择,那你想得到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的这种胜缘,或者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违背了阿弥陀佛的清净回施,那往生彼国是无由的,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这个我们需要善于思维、观察、实践。

  

随意自在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

  我们的身业、口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阿弥陀佛的身、口、意、智、方便智,何以不生呢?因为相应故,何以不成立呢?那么他种种功德必然相应,出没自在呀,就是所谓的出功德入功德,自他二利,一时圆融。现在我们一般情况下的修持就是以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基本上是依自己的知见,依自己设计的一个法则,或者说自己想象啊什么的,这种修持的进趣,结果不能得到清净的心、智慧的心、方便的心,乃至无杂染的心,不能安住于当下的往生大利,就是无有造作的大利。

  “身业者,礼拜也。

  这讲得很简单了,那么随顺法门怎么建立呢?怎么能得到往生彼国的真正的利益现前呢?怎么成就出入自在力呢?他讲得很清楚了。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

  这都是以“随顺”而表现出来的,礼拜无所造作,赞叹亦复如是,意业与作愿亦是随顺佛陀的愿望、智业无染无著,那么说智业观察这妙观察力清晰了辨世间一切差别,无染无著。

  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因为欲利益众生产生方便力,所以和盘托出阿弥陀佛的誓愿善巧,回施众生,方便智业回向也。若如是随顺法,必得往生大利与法之满足,就是随顺菩提满足,也是随顺道业的满足。这种满足呢,对我们净土行人来说是十分十分重要的,也是这个法门与其他法门不共修持的机制。为什么我们非要强调这一个与其他法门的不共呢?它这个随顺就是不共处,这样我们比较方便有使用它的机会,你要是没有这种随顺的意乐,你就很难契入这个法门的。因为佛的果地觉,唯佛与佛亲证能知能宣化,我们不随顺是不得入的。若在随顺中,我们可以理解可以观察,可以感知它。

  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随顺十分重要,往生净土正是以随顺而安立,所以历代的善知识都这样讲,乘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任运往生,无疑无虑,这个随顺是净土法门一个大的纲领性的一个法则。

  在我们近代弘扬净土法门的这些善知识,提示这个随顺偏少一些,提出来功夫的比比皆是。大部分的在于功夫的修持。随顺、远离造作对待、礼拜供养、赞叹供养、作愿相应、观察无染、方便回施的这样的修持少之又少。所以多是在这个净土法门中呢,修持过程中带来了沉重,那么清净喜悦的这种机制呢,当然就是说多不相应。所以说呢,使净土法门走上一个很狭隘的机…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