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P5

  ..续本文上一页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不知道,那你就踏破铁鞋去吧;要知道了,用得上,那我们就迅速地得到了心地的寂灭的平等的守护,就是一心安住在往生的心愿中、往生的回施中、往生的养育中、往生的这种遮护中,与他、与有情、与佛陀做真正的安心者,或者说真正的守护者、真正的交流者,不失每一个当念去交流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守护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实践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己同样享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样一个所谓的内发至静轻安的机制一旦建立,其利益唯佛与佛知,唯觉悟者知,所有的言说在这个地方会散坏的。因为言说毕竟是画饼啊,充饥者还需要自己真正地去品尝,我们所有的法的实践实质内涵,还是需要自己去实践的;若不去实践,实在是徒于言说,那无益于自他。

  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第四门的修持要是没有禅定,就是说没有一般的止,没有一般的三昧力,第四门的说法一般就是一个说法了,很难令我们去进趣这个法则。那么但依弥陀的愿力故,清净守护,虽未得“出入”二种禅定的法则,可以得“不出不入”的大三昧功德相中,就是普等三昧相,于一切时处守佛愿力,无增无减,清净平等,观察世间,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种种法味乐。

  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针对凡圣同修这一法则的一个不可言语的妙用,凡圣同修全在于此了,就是仰仗佛愿,仰仗佛力,而得到的同一法味的安住,凡圣无异,同一安住,平等安住。这个法则易说、难信、易行,往往我们自己会阻碍自己趣入,就会给自己来一个疑虑的蒙蔽的障碍。

  “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阿弥陀佛国土的情器世间二十九种庄严,是所谓的种种法味乐。我们要是如数家珍地来观察二十九种庄严,如自己家所有,如自身所有,那你就会享受种种法味之乐,好比说我们在念四十八愿之时,愿愿是自身心愿,你就会生起喜悦,念诵之喜悦,不要说你是成就的喜悦了,你念诵都会产生喜悦。你要是感觉愿愿都是阿弥陀佛的愿愿,跟我没关系,那你念的时间你也不会生喜,你不要说是把这个愿当成自己的心念了,那就不会相应的。

  那我们在“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这个修持中,是不是专念呢?这个专者,所谓无杂修、无间修、毕命修、恭敬修,是这个专念的一个机制,所以过去人修净土也是六时专修啊。虽仰仗佛的愿力,无挂无碍,但你亲尝此法味,无取无舍。你说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了,我们就放逸了、去吃饭、去睡觉、什么也不要管了,就行了,这样修法行不行呢?那这样呢,你现前的奢摩他、毗婆舍那这个法味乐一时不能相应,你只能在你那个放逸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放逸的无奈与主动积极的进修法味乐的品尝或者受用,那你就会进趣这种主动的修持与实践。所以说在许多现在学净土法门的人,一旦谈到佛的愿力,就象富有家人的这些公子一样,那么就去吃喝嫖赌去了,那么就是败家子啊,那就会令自己的祖上所传的种种珍宝家当呢,就会荡尽了。败落此珍宝啊,无有受用,毁灭了,不能守护如来的这个家业啊!

  我们要是能闻说阿弥陀佛种种稀有功德庄严回施我等,那我们就犹如长者把自己资具传给自己的子女是一样的,那阿弥陀佛把他无量兆载以来的修持功德回施给我等,那我们要善自守护、使用、实践它,使它真正地在我们生命的周边,起到它珍宝的庄严、珍宝的作用,使贫瘠的有情一时得以富足安乐。

  那么这种毗婆舍那的修持就是产生智慧之力,所谓的清净无染着,方便胜妙用,广利于世间,自他安住,所以受用种种法味乐。

  “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那么我们在念佛中,有的人为什么不乐意念佛呢?没有法味之乐。没事坐那儿打妄想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打着自己的算盘,有的是铁算盘,有的是木算盘,有的是铜算盘,有的是腐朽的算盘,有的是带毒的东西。算来算去还是迷失了阿弥陀佛庄严清净平等广大真实的回施,没有得到法味乐,没有真正体验到阿弥陀佛的心与自心一时相应的这种广大安稳自在之力,还在那个小家子气中去算计自己那一亩二分地的那些草啊什么种植的植物啊,就那么几棵东西呗,倒来倒去就那些东西。

  那在阿弥陀佛无尽的光佛刹中,有无尽的庄严与殊胜的功德,含纳无尽的刹土,出生无量的诸佛,你不愿意去游历,你不愿意去实践,你不愿意去体察它的妙用,那你就在你那一亩二分地中慢慢蹲着就对了。中国人就小农经济嘛,慢慢的来,也行啊,千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不对?他们东北人讲的是最好听了,东北人很容易满足啊,什么地啊什么牛啊,什么热炕头,那个话我真不会说啊,怎么讲的?什么几亩地啊,一头牛什么热炕头。我是不讲,我也搞不来,他们经常那样讲。(编注:东北俗语: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们中国人那种机制是不是这样的?那极乐世界是不是这个象我们震旦之国,我们农业大国中人这种心智呢?那你要是真正的念你的业力,也就是一亩二分地罢了,也就那几棵草,几棵庄稼,倒来倒去,一年四季就在那里面倒吧,你走不出你那一亩二分地的,也很忙道的,对不对啊,你吃靠它,用靠它,对不对?

  那我们要回施到阿弥陀佛的大智愿海中、无量光佛刹中、无尽清净刹土之中的时候,这一亩二分地一下子丢掉了,就不再回头看它了,因为什么了呢?荒它也不妨,你不要再顾及那一亩二分地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业力啊,就是十分地局限我们,把我们局限得我们丢不得、舍不得,真是的,迈出去怕自己没有站脚的地方了,没有吃的了,没有用的了,那样的感受。这个就是我、我所啊,我们凡夫的我、我所的习惯守护。

  今天上午我们学比丘戒的时候,我给出家师父提个问题,也就是想冲击一下大家的我、我所,实际要冲击一下,我们要经常冲击冲击。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间就要丢弃自己、我、我所的一亩二分地,把自己思维的那种模式、自己过去业力的那个模式、自己那个感知的模式、自己认为是对的那个模式,一定要超越出去,来说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的功德,来随顺阿弥陀佛的无碍的广大国土、清净国土,照耀十方法界利益着众生的国土的这种健康机制,来看一切世间,审视一切世间,感知一切世间,也指引一切世间。

  那这样的毗婆舍那会引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所以入于寂灭光明藏,在寂灭光明藏里真正地生起大智慧之力,就是般若智慧啊!无造无作,了了分明于世间,于一一尘刹、一一佛、一一众生、一一国土,了知分明,无畏无惧,平等回施,一时安住。那么你对尘尘刹刹事事物物再也不会畏惧了,为啥?你在平等清净的心智中,彻底了晓了一切法无有自性,所以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

  那我们观察我们现在周边世界能不能清净味呢?一样是可以的,若随顺佛的清净智、清净光,那我们就用清净心来观察,那就会得到佛国土清净味。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是释迦佛所摄化,一样可以得到清净味。何以故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差别相中若浊若净,咸无本质,一时得以清净心智,那样一样可以得到清净味。那你说我们这个刹土中,没有清净味,那只是说你没有清净心罢了,不能说没有清净味。

  摄受众生大乘味

  何以故呢?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摄化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同证菩提。也就是同生阿弥陀佛这个如来海会的国土,就是所谓的大乘味,一时往生,象我们拜那个愿一样: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就是大乘味,非我生、非他生,是法性国土一时一切众生本来生。这样的究竟抉择彻底心智,一览无余。决不能有丝毫的保留,那这样就会有大乘味。

  毕竟住持不虚作味

  阿弥陀佛誓愿十劫以来养育无量的众生,成就无量的诸佛,决不虚作。何以故呢?顺应法性故,顺应一切众生愿望故,究竟了知尘尘刹刹一切众生无有自性故,令一切众生进趣根本愿望的这种抉择,就是不虚作的住持。阿弥陀佛的誓愿表达了法性,表达了法性的真实,表达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根本德相,所以他不会虚作住持。

  若有得遇者,毕竟满足无量的功德。“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也就象《无量寿经》那四句偈子一样:若有众生临命终时,于众生念四句偈,一切地狱业一时荡尽。“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破除一切地狱之障碍,地狱障碍尚能破,我们虚妄执着之障碍能不能破呢?不知道,你自己念去吧!那么这是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这样的味道。

  平时我们在运用净土法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人不行了,说哎呀,你这学佛的,他这不行了怎么办呢?那你给他念念这四句偈子,就能破除他一切心理障碍,令其进趣无上菩提之正路,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清净成佛国土。那到这个国土就是成佛,没有第二个去处了,没有第二个因缘了。因为啥呢?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故。“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一句阿弥陀佛够了,一切障碍都消融了。

  那么这个法则易用好用,你也能真正地利益很多有情,若是有难缘有情现前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法则去利益他们。你不要畏惧的,没有什么,的确是不要畏惧。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因缘,我看有人一遇到事情就慌了手脚,那你怎么不念念佛的愿力呢?你怎么不念念佛的清净平等心智呢?你怎么不看看自己的心智应该如佛心智无二无别呢?具足智慧慈悲呢?方便利益有情呢?那我们真正地会来尝受这种不虚作住持的这种味——毕竟住持不虚作。

  那你说我作为一个凡…

《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