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不知道,那你就踏破鐵鞋去吧;要知道了,用得上,那我們就迅速地得到了心地的寂滅的平等的守護,就是一心安住在往生的心願中、往生的回施中、往生的養育中、往生的這種遮護中,與他、與有情、與佛陀做真正的安心者,或者說真正的守護者、真正的交流者,不失每一個當念去交流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守護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實踐著阿彌陀佛的願力,自己同樣享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
這樣一個所謂的內發至靜輕安的機製一旦建立,其利益唯佛與佛知,唯覺悟者知,所有的言說在這個地方會散壞的。因爲言說畢竟是畫餅啊,充饑者還需要自己真正地去品嘗,我們所有的法的實踐實質內涵,還是需要自己去實踐的;若不去實踐,實在是徒于言說,那無益于自他。
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入第四門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第四門的修持要是沒有禅定,就是說沒有一般的止,沒有一般的叁昧力,第四門的說法一般就是一個說法了,很難令我們去進趣這個法則。那麼但依彌陀的願力故,清淨守護,雖未得“出入”二種禅定的法則,可以得“不出不入”的大叁昧功德相中,就是普等叁昧相,于一切時處守佛願力,無增無減,清淨平等,觀察世間,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種種法味樂。
這也就是淨土法門的針對凡聖同修這一法則的一個不可言語的妙用,凡聖同修全在于此了,就是仰仗佛願,仰仗佛力,而得到的同一法味的安住,凡聖無異,同一安住,平等安住。這個法則易說、難信、易行,往往我們自己會阻礙自己趣入,就會給自己來一個疑慮的蒙蔽的障礙。
“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阿彌陀佛國土的情器世間二十九種莊嚴,是所謂的種種法味樂。我們要是如數家珍地來觀察二十九種莊嚴,如自己家所有,如自身所有,那你就會享受種種法味之樂,好比說我們在念四十八願之時,願願是自身心願,你就會生起喜悅,念誦之喜悅,不要說你是成就的喜悅了,你念誦都會産生喜悅。你要是感覺願願都是阿彌陀佛的願願,跟我沒關系,那你念的時間你也不會生喜,你不要說是把這個願當成自己的心念了,那就不會相應的。
那我們在“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這個修持中,是不是專念呢?這個專者,所謂無雜修、無間修、畢命修、恭敬修,是這個專念的一個機製,所以過去人修淨土也是六時專修啊。雖仰仗佛的願力,無挂無礙,但你親嘗此法味,無取無舍。你說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了,我們就放逸了、去吃飯、去睡覺、什麼也不要管了,就行了,這樣修法行不行呢?那這樣呢,你現前的奢摩他、毗婆舍那這個法味樂一時不能相應,你只能在你那個放逸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放逸的無奈與主動積極的進修法味樂的品嘗或者受用,那你就會進趣這種主動的修持與實踐。所以說在許多現在學淨土法門的人,一旦談到佛的願力,就象富有家人的這些公子一樣,那麼就去吃喝嫖賭去了,那麼就是敗家子啊,那就會令自己的祖上所傳的種種珍寶家當呢,就會蕩盡了。敗落此珍寶啊,無有受用,毀滅了,不能守護如來的這個家業啊!
我們要是能聞說阿彌陀佛種種稀有功德莊嚴回施我等,那我們就猶如長者把自己資具傳給自己的子女是一樣的,那阿彌陀佛把他無量兆載以來的修持功德回施給我等,那我們要善自守護、使用、實踐它,使它真正地在我們生命的周邊,起到它珍寶的莊嚴、珍寶的作用,使貧瘠的有情一時得以富足安樂。
那麼這種毗婆舍那的修持就是産生智慧之力,所謂的清淨無染著,方便勝妙用,廣利于世間,自他安住,所以受用種種法味樂。
“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那麼我們在念佛中,有的人爲什麼不樂意念佛呢?沒有法味之樂。沒事坐那兒打妄想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還打著自己的算盤,有的是鐵算盤,有的是木算盤,有的是銅算盤,有的是腐朽的算盤,有的是帶毒的東西。算來算去還是迷失了阿彌陀佛莊嚴清淨平等廣大真實的回施,沒有得到法味樂,沒有真正體驗到阿彌陀佛的心與自心一時相應的這種廣大安穩自在之力,還在那個小家子氣中去算計自己那一畝二分地的那些草啊什麼種植的植物啊,就那麼幾棵東西呗,倒來倒去就那些東西。
那在阿彌陀佛無盡的光佛刹中,有無盡的莊嚴與殊勝的功德,含納無盡的刹土,出生無量的諸佛,你不願意去遊曆,你不願意去實踐,你不願意去體察它的妙用,那你就在你那一畝二分地中慢慢蹲著就對了。中國人就小農經濟嘛,慢慢的來,也行啊,千百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對不對?他們東北人講的是最好聽了,東北人很容易滿足啊,什麼地啊什麼牛啊,什麼熱炕頭,那個話我真不會說啊,怎麼講的?什麼幾畝地啊,一頭牛什麼熱炕頭。我是不講,我也搞不來,他們經常那樣講。(編注:東北俗語: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我們中國人那種機製是不是這樣的?那極樂世界是不是這個象我們震旦之國,我們農業大國中人這種心智呢?那你要是真正的念你的業力,也就是一畝二分地罷了,也就那幾棵草,幾棵莊稼,倒來倒去,一年四季就在那裏面倒吧,你走不出你那一畝二分地的,也很忙道的,對不對啊,你吃靠它,用靠它,對不對?
那我們要回施到阿彌陀佛的大智願海中、無量光佛刹中、無盡清淨刹土之中的時候,這一畝二分地一下子丟掉了,就不再回頭看它了,因爲什麼了呢?荒它也不妨,你不要再顧及那一畝二分地了。有時候我們自己的業力啊,就是十分地局限我們,把我們局限得我們丟不得、舍不得,真是的,邁出去怕自己沒有站腳的地方了,沒有吃的了,沒有用的了,那樣的感受。這個就是我、我所啊,我們凡夫的我、我所的習慣守護。
今天上午我們學比丘戒的時候,我給出家師父提個問題,也就是想沖擊一下大家的我、我所,實際要沖擊一下,我們要經常沖擊沖擊。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間就要丟棄自己、我、我所的一畝二分地,把自己思維的那種模式、自己過去業力的那個模式、自己那個感知的模式、自己認爲是對的那個模式,一定要超越出去,來說阿彌陀佛的種種莊嚴的功德,來隨順阿彌陀佛的無礙的廣大國土、清淨國土,照耀十方法界利益著衆生的國土的這種健康機製,來看一切世間,審視一切世間,感知一切世間,也指引一切世間。
那這樣的毗婆舍那會引發我們內在的智慧,所以入于寂滅光明藏,在寂滅光明藏裏真正地生起大智慧之力,就是般若智慧啊!無造無作,了了分明于世間,于一一塵刹、一一佛、一一衆生、一一國土,了知分明,無畏無懼,平等回施,一時安住。那麼你對塵塵刹刹事事物物再也不會畏懼了,爲啥?你在平等清淨的心智中,徹底了曉了一切法無有自性,所以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
那我們觀察我們現在周邊世界能不能清淨味呢?一樣是可以的,若隨順佛的清淨智、清淨光,那我們就用清淨心來觀察,那就會得到佛國土清淨味。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是釋迦佛所攝化,一樣可以得到清淨味。何以故呢?“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一切差別相中若濁若淨,鹹無本質,一時得以清淨心智,那樣一樣可以得到清淨味。那你說我們這個刹土中,沒有清淨味,那只是說你沒有清淨心罷了,不能說沒有清淨味。
攝受衆生大乘味
何以故呢?阿彌陀佛的誓願就是攝化一切衆生同登彼岸,同證菩提。也就是同生阿彌陀佛這個如來海會的國土,就是所謂的大乘味,一時往生,象我們拜那個願一樣: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就是大乘味,非我生、非他生,是法性國土一時一切衆生本來生。這樣的究竟抉擇徹底心智,一覽無余。決不能有絲毫的保留,那這樣就會有大乘味。
畢竟住持不虛作味
阿彌陀佛誓願十劫以來養育無量的衆生,成就無量的諸佛,決不虛作。何以故呢?順應法性故,順應一切衆生願望故,究竟了知塵塵刹刹一切衆生無有自性故,令一切衆生進趣根本願望的這種抉擇,就是不虛作的住持。阿彌陀佛的誓願表達了法性,表達了法性的真實,表達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的根本德相,所以他不會虛作住持。
若有得遇者,畢竟滿足無量的功德。“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也就象《無量壽經》那四句偈子一樣:若有衆生臨命終時,于衆生念四句偈,一切地獄業一時蕩盡。“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破除一切地獄之障礙,地獄障礙尚能破,我們虛妄執著之障礙能不能破呢?不知道,你自己念去吧!那麼這是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這樣的味道。
平時我們在運用淨土法門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人不行了,說哎呀,你這學佛的,他這不行了怎麼辦呢?那你給他念念這四句偈子,就能破除他一切心理障礙,令其進趣無上菩提之正路,就是往生阿彌陀佛清淨成佛國土。那到這個國土就是成佛,沒有第二個去處了,沒有第二個因緣了。因爲啥呢?于無上菩提決定得不退轉一生補處故。“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一句阿彌陀佛夠了,一切障礙都消融了。
那麼這個法則易用好用,你也能真正地利益很多有情,若是有難緣有情現前了,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法則去利益他們。你不要畏懼的,沒有什麼,的確是不要畏懼。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因緣,我看有人一遇到事情就慌了手腳,那你怎麼不念念佛的願力呢?你怎麼不念念佛的清淨平等心智呢?你怎麼不看看自己的心智應該如佛心智無二無別呢?具足智慧慈悲呢?方便利益有情呢?那我們真正地會來嘗受這種不虛作住持的這種味——畢竟住持不虛作。
那你說我作爲一個凡…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