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

  第十七集

  內容提示

  下卷解義分中十重義

  十、利行滿足

  五功德門入出功德入門出門

  自利利他,速得成就

  核求其本釋彌陀爲增上緣

  原文:

    ▲利行滿足者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爲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衆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于法身中,常在叁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爲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無”;“耨多羅”名“上”;“叁藐”名“正”;“叁”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講解:

  《往生論注》的學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昨天我們把《往生論注》的十重義最後一重義“利行滿足者”文字作了一個讀誦,作了一點點提示。今天我們接著這個文字繼續來學習。因爲學習淨土法門要有一個機製,這個機製我們在此就是以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以昙鸾法師的這個“注”來作爲梳理我們對淨土法門的認識,對這個機製的認識,也就是這個法則,來純熟它,對我們作一個修法的指導。昨天我們把第十重義“利行滿足者”的文字讀誦了,重複一下,還是從這開始吧。

  

利行滿足

五功德門

  利行滿足者: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

  他這個次第來引導我們。

  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入、出功德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

  昨天我們把這一段文字作了一個解釋。今天我們慢慢順著看看,接著昨天的因緣吧。

  

第一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昨天提示到因果同時,即心即是。那麼這種教言機製,也就是所謂一切了義教的實踐,一切無修證、無修修的法則中修持的關鍵所在。這裏無所可修,真實究竟圓滿的緣起。所謂“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它是沒有前後次序的,一念契入,一念即是,全體承當,法界緣起之相。這樣的即因即果的修法實在是無修修的機製,就是無所得失,一時安住,清淨緣起。要是能識得這個地方啊,一般我們修法就有一個進趣的方便,緣起是十分清淨,十分地容易掌握、透視出來。“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拜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那麼禮佛願生彼國,這就是一個功德相。那我們爲什麼這樣稱呢?禮佛願生彼國,這就是福德的成熟。那要是我們轉換一個說法,假設我們來禮敬世俗,染著于世俗,縱容業習,沈淪于世間,那就是一個沈淪相、苦難相。這是可以對比、可觀的。這個地方禮佛願生彼國即是初功德相。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真實的利益。禮敬阿彌陀佛,願生彼國這是一個功德相,這實在是一個福德因緣的機製。那麼在世俗中,若是我們往往不懂因果,有人受苦報,知苦報之來源;受樂報,知樂報之來源;願往生彼國,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知道它的來源。禮佛願生彼國也就是一個源,這個源就可以使初功德相建立。

  

第二門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這是一個很確定的說法,以贊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這個“隨順名義”是十分重要的。隨順名義,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來隨順阿彌陀佛光明智相名義,在隨順處,得入大會衆數。那麼隨順這無礙的光明得入清淨海衆之會,這是相應法則、相應的功德與利益,是十分簡單的,隨順得入,隨順成就,隨順安住,隨順可以觀察體驗。因爲在淨土法門的修持中,我們大家已經漸次地有一個體會。隨順是十分重要的,隨順令我們遠離了造作與無始以來業習的蒙蔽,使我們隨順著這個大光而契入光明無礙,心智一如。這樣就是滴水還海之說,鹹同一味,與佛智光一味一味。這樣的安住就是在隨順這個刹那而安立的一個法則,是無假修持的,但是隨順得入。

  因爲淨土一法的教言機製十分地簡單,我們在隨順中是十分容易觀察、體驗、感知得到的,容易深入。要是用自己無始以來所熏習的知見、業習是極爲難以趣入的,很難趣入,往往各個不相融。因爲你所學的所有知見往往就是加上了自己染習的擇取,或者自己的好惡,它會蒙蔽這個廣大無礙、本來清淨無造作的本心。那麼仗借、仰仗阿彌陀佛這個殊勝功德光明名號,我們得以契入自己本源清淨心智,遠離造作對待,一時能得見自性之安住,就是所謂的清淨平等的安住。所以能“入大會衆數。此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第叁門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因爲作願門是明曉心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隨順修持的方法。在我們漢傳佛教中,象禅宗、教下或者種種密乘的修持中,都有一個相應的法則:證悟、叁密相應、開圓解。那淨土一法:一心作願,以明曉自心作爲與發願所緣。這個有明心處,也有開圓解處,也有相應處。實際就在這個隨順中而得。一心依佛願來觀察自願,佛願、自願了無差別之時,有相應處、有所悟處、也有圓解之處,無挂無礙。最主要的是我們要不斷去實踐、觀察、運用它。

  “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這個功德是有實質的內容與機製的,令我們得到法則的安樂與智慧慈悲的安住。一個法則要是給修行人帶不來利益,或者說帶不來深刻的進趣的利益,往往就會被人摒棄。淨土一法亦複如是,它的實踐方法十分地簡明。

  

第四門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