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起心智之相,我們所謂的願都是虛妄之相,不相應故。我們在一心作願觀察願生彼國之願之時,能得見自心真實之心,那麼我們就會生起所謂的第四門,智慧與正見。真正在這個世間作爲利益世間之人,無染著、不掠奪、不爭奪這個世間這樣一個機製,這樣一個善巧者。要不然,我們心智中這種自我執著的毒、自私的毒害,我、我所的強化的這種毒素還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斷地延續。
現在這樣的因緣在佛教中十分地普遍,不知道怎麼來肅清這個東西。就是自利正見沒有建立,到寺院裏就來強化自我,抓住機會完成自我,而不是到寺院來熏習自己,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自己的煩惱,洗滌自己的心智。到寺院就來強化自己,強化,就是不斷地從佛法中拿一點東西拿一點東西,慢慢就會積出來一個所謂的以望東山再起的一個虛妄的業緣,來危害佛教,危害自身,這個時代不能不這樣講了。所以菩薩入四門自利成就,應知。知什麼呢?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
自利的滿足的確是煩惱業習薄少,的確悲心生起,的確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會破碎,這樣你就有學佛法的正機了。
“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自利利他這個法則是菩薩行地。自利並不是強化自我,這個概念一定要從自己心靈深處來透視這個法則。我剛剛回來的時間,有幾個沙彌給我講:“我們要受沙彌戒。”我問他們:“爲什麼要受沙彌戒呢?”答:“我們被人看不起。”我感覺這個機製……我到另外一個寺院的時間,有幾個出家人也是急著要受戒去,我問他們爲什麼要受戒?就是被人看不起,這不行,怎麼樣怎麼樣的。居士也是交流一類的事情,強化自我的東西也是偏多,強化自我、標立自我的東西非自利分,這決定是自我減損的東西。
但在這個世間,我們心靈深處那個自私的東西隨時在培養,在凡夫有情之類中,自私的培養是很恰當地,很正常的。你要不是學佛的佛教徒,你培養你自私的心理是正常;我們來學佛了,還培養自己心靈上的自私與強化自我,實在是不正常了。說實話,接觸到很多出家師父,包括我周邊的,這種自私,心靈深處的自我培養,剛出家的,剛學佛的,或者說自以爲自己學佛很久的,這種東西都隱藏很深的,培養自我,強化自我。那麼這個身,你表面上是學佛的,心智深處成熟的還是自我的東西,一旦成熟了自我,人還會強化自己的業相的果報,膨脹自我。所以這個無我的修持,我們看到這叁種障菩提心,都是爲強化自我的。
當我們在平時中,在你的修持中,在你失去什麼的時候,是不是會心痛呢?是不是會畏懼呢?利他之時減損了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安樂呢?一定要審視自己。不審視自己,實在是你千辛萬苦還在造業,用盡心計千端,總是苦報現前。這樣就真是,說一點不好聽的話,我看到很多菩薩還在這個地方孜孜不倦地努力,就是在這個違菩提心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像這個淨土教言中,天親菩薩在他這個叁種違菩提心中的教言機製中是十分強調的。我們怎麼來走出自我?怎麼來菩薩如實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持成就柔軟心?菩薩善巧回向,怎麼來回向?怎麼來走出自己業與業力的纏縛?怎麼來走出這個?怎麼來調柔自己的身心?怎麼來利益世間?若不如是,學來學去,最多改換一個包裝,下面繼續沈淪,因爲這個法則是很細微的。你可以審觀自心,莫觀其他,觀其他就容易以他過失爲自莊嚴了。我們能不能如實審觀自心呢,這個地方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真正是真心學佛,還是造作學佛這個機製上來了。所以這個自利實在是走出自我,運用正見,實踐生命的一個法則。
出門
〖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
像我們在所有的修行機製中,若不是以利益世間作根本守護,利益有情令佛法住世爲根本守護,那你于回向門是不相應的。所以回向因正。我們在因的這個因緣中是依佛的果地教化。依佛的果地教化來表達自己的因、緣起,這實在是一個不假思維的修持,你思維是難以趣入的,所以無有一事不能利他。
佛陀世尊、諸佛菩薩已證得不動法性身、清淨法性身、平等法性身,所以廣利有情,在逆順二緣中普利世間,這是決定無疑的。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的心念、作爲,是不是在每一個心念作爲中都是利他的呢?這個利他就是令其得究竟安樂,成就無上菩提,是不是這樣的心智呢?那我們每一個學佛者不得不思維。
但在這個地方極容易草率地過去,這個地方是最草率的地方。因爲什麼呢?往往與我們的妄想、煩惱、業習不相幹,喜歡打妄想的人在這個地方是最不相幹了。好比自私,想膨脹自我,心中膨脹自我的種子深深種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凡夫有情,這個地方是最不相幹的,他不在意這個地方,你真正在意這個地方,你就會知道昙鸾法師這個地方是多麼地慈悲,究竟地回施給我們一個最殊勝的法則,就是一生成佛的法則,而不是我們繼續製造沈淪的法則。你心裏只要有染著,你知道你那一念虛妄的心在閃爍的時候,你就會在製造著你未來的生死業,你放心!這就是你在鋪襯著未來的生死,你在打造著你未來的輪回世間。那麼這個回向是十分重要的。
“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
這個自利是破除我、我所,破除我執我化的自我強化的這種沈淪的後效果,所以以利他故而得自利,就是自我解脫。
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他爲什麼反複這樣講呢?就是令我們走出自我、自我的強化,也就是遠離違菩提門,建立真正的利他這個大悲大願大智的菩提心,運用真正的無上菩提心來在一切時處利他,以利他而走出這種所謂的沈淪機製。昙鸾法師前面提出非是利他不能自利,在這個地方又提出來這個,爲什麼呢?就擔心我們沈淪在這個強化自我,行違菩提門的這個法則。
那麼現在在我們漢地這個教言機製中,尤其是念佛這個機製中,你可以觀一觀,基本上念佛就是爲了“我”往生,“我”的功夫怎麼樣,我遇到很多年青出家師父,比較猛利,包括很多年青的居士,一來到這裏就是“我要閉關,你給我准備房子,我要念佛,我要怎麼樣怎麼樣。”
我經常走動遇到一些出家師父跟我這麼說,“法師能不能在你那裏蓋間房子,我要閉關,能不能給我找個地方,我要閉關。”我說爲什麼?“我要證叁昧,我要了生死。”就是這個一發心,一落腳,一舉念,一動手,一擡足就是個“我”,就是培養我,強化我。所有的功德就是這樣子。那你後面的機製是什麼呢?絲毫的正見與菩提心分都沒有,就是違菩提心的修持。
在這個地方是比比皆是,不是一個、兩個、叁個、四個、五個、六個,就是說所處都是這樣的因緣,這就是不正見的建立。起碼我在這個地方接待了不下百十個這樣的出家在家的菩薩了,說“我馬上要閉關,你給我准備吧。”我說你爲什麼?“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有的說我要讀叁年經,然後弘法利生,有人說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我們不是不滿足他,我說你正念都沒有立起來,你修行下去就會出來一個“大人物”罷了,但你利他的機製是沒有的,你只能把你自己那種妄想在這個世間上染汙這個世間。
來到這裏想作大法師的有好幾個了,我說你作不了大法師,你要是作了大法師,你還不用回家了。因爲啥呢?要是培養這樣一個大法師,佛教要受災難了,很多有情就會受你的汙染,受你這種虛妄的執著的汙染。這麼多人在幹什麼呢?來作你這個大法師的陪襯,而不是令衆生離苦得樂,不是令衆生進趣菩提,就是爲了滿足自己法師的欲望罷了。這樣行不行呢?寺院要是發現這樣的人要及早地讓他還俗,及早地讓他把心歇下來,及早地讓他學佛。要不然十年八年培養出來,還是令衆生苦、令自己苦,這樣的機製。
昙鸾法師在此處不斷地強化,當然,佛教的機製整個就是這樣的,爲了破除我、我所的執著,使我們得到解脫,成就無上的清淨解脫的智悲的修法,破除我們所謂的剛強難化。但在這個地方引起人們的重視的機會很少,的確是這麼多年來,在這塊引起重視的機製很少很少。
見到一個一個法師走出去了,給人講法,一個一個地還俗了,一個一個法師走出去了,一個一個又還俗了。爲什麼看到這一點呢?一個一個居士會講了,能說會道了,但是自己的煩惱比以前還要多,個性比以前要大,自私比以前要更厲害。以前可能還可以爲常住,瓶子倒了還可以扶個油瓶子,現在油瓶子都不會扶了。爲什麼呢?成了,成什麼了?成自大了,會說了,能說會道了,有地位了,驕慢心生起來了,這樣的培養,寺廟真是不是道場了,就像世俗上的人一樣,現在世俗上很多這樣的培養機製。培養培養出來一個能說會道、能掙錢的人。在佛教這樣培養,那實在是令人慚愧了,那實在是不相應了。這個地方希望大家真實引起重視。不是說我一再說這個事情,要不重視,我們看看周邊這些事情。
休息十分鍾,大家放放松,自己也審觀審觀。
自利利他速得菩提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爲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不是功利心呢?不是,你在隨順的時候,這個大利益是遠離了一切對待的功利,得究竟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就是自他二利。
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因爲隨順佛願,不是佛名,即入佛位。《梵網經》上講:“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我們隨順佛願者,是什麼位呢?且不管他。你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阿”名“無”…
《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